2022-08-0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創作小白的故事初體驗-分享如何第一次動筆就上手

今天不說故事,來說說怎麼寫故事。
正文開始前,要先感謝畫美、人美、心更美的 歪的工作室 ,願意幫 仙杜瑞拉的靴子 繪製插畫。(許願真的會成真!w)
在等插畫期間,想跟大家分享,要怎麼「寫完」一個故事。
會分享這篇背後也是有小故事的,大概在17歲、20歲左右吧,我決定要「放棄」寫故事,原因是,我從來沒成功「寫完」一個故事,我斷定自己大概沒這方面的才能,因此,很長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再創作。
一直到許多年後,才終於成功寫完故事,我也在想,要是當年能有文章教我寫完故事,那中間那段時間,大概會有些有趣的產出吧。
以下正文開始。

一、這篇文章適合的對象

1.內心的文字創作欲大爆發,超級想寫創作故事,但一打開word就是一片空白。(就像...肚子很餓卻完全不知道要吃什麼的狀態)
2.總是寫了一半就寫不下去,檔案夾裡有一堆待續稿,但一篇完稿都沒有。(像極了愛情)
如果電腦前面的您,已經順利「完成過」一篇小說,那麼這篇文章並不適合您麻煩您按下右上角的叉叉,打開word,繼續產出好看的故事吧!
這篇文章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
順利寫完一個故事

二、調整心態

想著自己是「說書人」而非「小說家」
無論想創作的動機是什麼,會有「我要寫故事」這種欲望的人,大概多少讀過讓自己陷入瘋癲的作品。
問題就來了!那些讓人久久難以自拔的經典,是很好的養分沒錯,但問題是,那些作家大大有辦法要你哭就哭、要你笑就笑的能力是怎麼來的?撇開少數天才,那些作品,通常是作者不知道掬了多少汗水、淚水,用人生歷練一點一滴堆疊而成的,所以,如果第一個作品就抱著太多「比較心」,硬要跟經典看齊,那很容易寫著寫著就自我懷疑......然後就直接躺平......
嚴重的人,甚至會從熱愛閱讀,到一讀到小說全身長疹子一樣不自在......
解決的方法很簡單(絕對不是去看不知所云的作品),把眼前的作品當成「練筆」就好,練要專心練,只是得失心就不要放太重,該吃飯就吃飯,該睡覺就睡覺。
如果有想要投稿(尤其是純文學類), 那就把投稿當成「交作業」吧,會有壓力、也會有期待,只是我們不會因為一份作業沒寫好,就放棄書寫呀。總之,面對第一個作品,最重要的事,就是「寫完」,至於能不能寫好?要怎麼寫才能得獎等等問題,以後再慢慢磨練就好。
這個時代,身為創作者最美好的地方之一,就是只要活著,機會就是無限的!不投稿可以發「方格子」呀,只要想著反正還有下一次,把每一次下筆都當成練筆,就不會有崩潰性的得失心了。
另外,雖然現在很推薦完成夢想要先定義自己的「身分」,但小說家、編劇、youtuber等等身分,頭頂的冠冕閃閃動人卻也沉重無比,所以,第一個作品,可以先把自己當成「說書人」就好。

三、很想寫卻不知道要寫什麼的時候怎麼辦?

找靈感跟覓食一樣,從味道下手就對了!
這跟肚子餓卻不知道要吃什麼的時候很像,要吃什麼?不要先想著「食物」,而要先想「味道」,想吃酸的、辣的、鹹的、甜的?一邊想,一邊觀察大腦想到哪種味道時,嘴巴會分泌最多唾液,再進一步去推敲,哪種食物有那樣的味道。
寫故事也一樣,可以先往「調性」去思考:想要療癒、還是驚悚?熱血、還是恬淡的?讓人流淚、還是讓人大笑?
如果真的沒辦法決定,那就放空聽聽音樂、看看藝術品吧,世界上美的事物那麼多,總有某種調調打中你的心。

四、用一句話總結你的作品

1.寫給誰看
如果還是不知道要寫什麼,那可以從「寫給誰看」下手,接著用一句話說明你要寫什麼。(這是從前主管學來的技巧,感謝前輩)
以我最近的創作為例,當初想的是「這是寫給失去母親的小少女的故事」。
如果是第一次創作,那可以讓定義更貼近自己的生命「這是一篇寫給10歲的自己的故事」或「這是寫給初戀時的自己的故事」。
要相信,在這個人人都識字的年代,
每個人只要有心,終其一生,一定可以至少寫出一個小說。

2.希望看的人得到什麼?
那句話除了從對象切入,也可以從目的(文章的核心主旨)切入。
例如「希望看的人能明白『自由』的可貴」,這時候可以構思一個,從壓抑到走向自由的故事。(至於要愛情、歷史、武俠、奇幻、懸疑可以視自己的喜好)
這也可以結合上一點,好比在創作「仙杜瑞拉的靴子」時,我內心一直想著,「希望小孩能微笑入夢,大人能擁抱最初的自己。」所以內容中,不會有太多驚悚的情節,並穿插了一些現實人生大人也會遇到的種種課題。
我們每個人活著,通常會有一些自己堅守的價值觀,好比有的人堅持「凡事不放棄」,有些人在愛情裡就是「傲嬌」(傲嬌的背後大概會有想包裝的脆弱),試著用故事包裝這些價值觀,例如:不放棄的精神可以用熱血愛情故事,或追求某個夢想的歷程來包裝。
這個方法有趣的地方是,會幫助我們檢視自己的行為模式,也可以順便改寫一些人生故事的結局,非常療癒。

五、寫不下去的時候就模仿傳統結構吧!

最常困擾我的不是開頭,而是寫完。
這邊要說明,這邊提供的方法非常「傳統」,雖然現在意識流、解構主義等等寫法非常盛行,也有許多優秀的作品,但是,如果是以「寫完」為目標,那或許我們可以回歸最傳統的寫法:
啟程、啟蒙、歸來
意思就是說,主角平凡的生活遇到某件事,受到他人或自己內心的召喚而開啟一個故事;接著會遇到許多挑戰(這時可以把重點放在主角的內心成長);最後完成挑戰,以全新的自己回歸平凡生活。
這是被稱為「英雄之旅」的寫法,大大大大力推薦兩本書:必推經典《千面英雄》(by 喬瑟夫.坎伯)、以及比較容易閱讀的 《作家之路:從英雄的旅程學習說一個好故事》 (by克里斯多夫.佛格勒)。
從這兩本書可以看到,很多經典故事在結構上有某些共同特質。舉例而言,主角因為召喚而起心動念想出發,但在出發前往往會「拒絕召喚」(有可能是社會性的限制、他人的阻擋、或是主角自身的個性等等)。
寫故事的時候,如果直接就順利出發了,那讀起來就好像少了什麼,這時候若能適時加入「拒絕召喚」的情節,就會更有層次。
寫不下去的時候,可以翻翻這兩本工具書,試著思考,這一段可以加入什麼情節。
如果覺得以上兩本書真的太厚,那推薦可以看看這篇整理(以鐵達尼號為例) 「精彩故事架構的秘密—《英雄之旅》的12個階段」
這個模式有非常多種變形,如果主角不只一個人,每個人處於不同階段,卻在同一個場面交會,那麼火花會更多(好比動漫獵人),只是,如果我們回歸最單純的「寫完」,那就先放自己一馬吧!: )
題外話,為了避免寫不下去,我會先擬大綱(從一句話-一段話-一頁A4),但這個做法見仁見智啦。

六、因為情緒性因素寫不下去

還有一種狀況,是「今天的心情不適合寫故事」然後「明天也不適合」接著「後天還是不適合...」
這也是我曾經遇到的狀況。
解決方法是
把寫故事變成寫東西
現代人的生活總是有不少故事(所以很有趣~),要一直保持同樣的步調真的很困難,但寫東西又很看手感跟心情,而你永遠不知道,會不會寫著寫著,下一秒心情就會來了,所以,再怎麼樣,還是建議要持續動筆。
就算不是故事,只是胡言亂語都沒關係。
這時候先把重點放回「調整心情」,先暫時放下故事吧。
還有一個解決方法,是試著複製靈感來的那一刻的情境(可能是音樂、可能是食物)。

七、因為角色而寫不下去...

會寫不下去的還有個稻草,就是
角色沒有故事!
這發生在我非常年輕的時候。
那時候沒有太多閱歷,就算眼前面對的是有故事的人,我也讀不出、聊不出他的故事,這會讓我創作參考的「原型」非常平面,延伸出來角色人物,當然也會從頭到尾,只有一號表情、一號反應,故事也就沒辦法推進。
解決方法就是
挖掘自己的不同面向
人最親近的終究是自己,將自己的某些特質擬人化、極大化之後,就可以出現不同角色,而因為原型是自己,所以優點、缺點跟怎麼發展會有個底。
而另一個方法是
閱讀、看電影、看影集、聽podcast 還有旅行
這邊很推薦一本心理學科普的書 《成為自己的內在英雄:6種人格原型,認識「我是誰」,活出最好版本的自己!》(by 蘇絢慧) 這本書的幾個原型都可以是一個甚至多個角色,書裡甚至已經整理好了他們的難關跟過關的方法,而且非常好讀。
另一個要推的是格友 私の部屋:世界、歷史、人生的万華鏡 裡面介紹了每日知名壽星,可以當成一篇篇小傳來看,如果找不到人物當原型,那就找某個歷史人物,配合自己設定的主題、時代,就又會是一篇故事了。
還有個自然而然的方法
認識人的時候,多用一點點心
隨著閱歷增加,認識的人也會增加,可以參考的原型當然也會愈來愈多。
但我這幾年一直提醒自己,要對人保持開放好奇的心!
遇到很恐怖的人,與其咒罵,不如開放的思索,他到底是怎麼變成這麼讓人難以接近呢?那一定是個很精彩的故事。
當然,角色要談的話可以出N本論文都不為過,網路上資源也很豐富,這邊只是針對「故事如果因為角色而卡關」的狀況而言,如果要談「怎麼形塑角色」,我目前的能力上實在力有未逮。

結語:多了一個作品,世界會更美好

我相信創作的世界就跟宇宙星空一樣,我們從不會嫌星星太多,也不會害怕宇宙不夠大,星星會爆滿,所以,的確,少了一個作品世界不會毀滅,但多了一個作品世界會更美好,所以無論如何,請繼續書寫吧!
最後的最後,還要感謝格友 亭安 Ann Lin 謝謝亭安的建議跟鼓勵,讓我稍稍提起勇氣去許願(許願真的會成真!),或許可以往繪本的方向做做看,
本來我只想做一張當封面當紀念就好,謝謝 「歪的工作室」主動提到或許可以多做幾張。
總之,因為我認認真真寫過,也切切實實放棄過,所以很多心情跟困境是能理解的,先寫完一個故事就好,不用管好不好,先寫完就好。
如果螢幕前面的你也困在「寫不完故事,還是放棄吧!」那真摯地希望這篇分享能有一點點幫助。
祝福各位
創作順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仙杜瑞拉不穿水晶高跟鞋而穿起了靴子!不搭南瓜馬車,而騎乘大老鷹!王子不在宮殿吹冷氣跳舞,而要去環遊世界當吟遊詩人!讓我們一起看看與記憶不一樣的《 灰姑娘》。專題頭像、封面一併致謝臉書「何碧卿」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