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多年,其實她也忘了為什麼會被趕出房間。或許是睡前一直在跟弟弟講話吧,也有可能是還不想睡覺,一直在床上滾來滾去後來惹得媽媽生氣。她只是不明白,那些「不乖」是什麼滔天大罪,需要讓一個六歲的小孩孤單的被恐懼伴著入眠。
害怕做惡夢的夜晚
某天晚上,正當先生和孩子們洗完澡準備睡覺時,剛整理完的芸廷把浴室和走道的燈都關上,營造他們一直以來的睡眠環境:全黑。沒想到,燈一熄掉就聽見三歲的哥哥在房間裡大哭,要爸爸去抱他。
「怎麼了?」以往關燈時從沒遇過這樣的反應。芸廷推開門,走進房間詢問。
『媽媽,我昨天夢到細菌病毒一直追我。妳把燈關掉,我很害怕。』原來恐懼的來源是前幾天看的繪本。或許是陪讀時講得太生動,賦予了細菌病毒邪惡兇狠的形象,甚至長驅直入孩子的夢境作亂。
雖然已到了孩子該睡覺的時間,不適合再拖延。但芸廷想到了小時候因害怕而哭著入睡的自己,於是她打開燈,也開啟對話。
一開始,芸廷和先生試圖解釋細菌和病毒的「身型」太小,在尺寸上無法追逐小朋友。但兒子的恐懼還是無法減少,甚至說他不敢睡覺,擔心惡夢會再度降臨。
眼看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對話卻完全沒有進展,芸廷焦慮了起來。她一方面擔心孩子太晚睡,容易造成隔天沒睡飽而情緒不佳;可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能找回安全感,在熟悉的臥室裡能自在、安心地入睡。就在這時,她想到前幾天看到有人分享克服心理創傷的方法:再次經歷該情境並重寫故事,或是把它變得很好笑。
「你那天夢到細菌和病毒追著你,你很害怕。」芸廷先用平靜的語氣敘述兒子發生的恐懼,指出了害怕的感覺,讓兒子知道自己的恐懼能被媽媽理解。
「我們的弟弟現在只會爬,不會走路。你還記得下午的時候,弟弟一邊到處爬還一直流口水,把地板弄得濕濕的,差點讓爸爸滑倒嗎?」
『記得。』知道自己的害怕被媽媽同理,兒子的情緒漸漸穩定下來。他有點好奇媽媽為什麼會提到弟弟流口水的事。
「下次啊,你夢到細菌、病毒,或是壞人來追你的時候,你就趕快大喊弟弟來幫忙。弟弟就會爬過去保護你。弟弟一直爬過去追他們,還一邊流口水。然後細菌、病毒踩到弟弟的口水,就通通滑倒了!」芸廷試著把讓孩子恐懼的情境改寫成喜劇。
『弟弟一直流口水在地上,這樣細菌、病毒就會滑倒了嗎?』不知不覺間兒子已不會感到害怕,甚至覺得媽媽講的這個方式好像有點好笑。
「對呀,弟弟太會流口水了,又爬得好快。到處都是弟弟的口水,那些壞細菌他們全部都會滑倒。最後他們看到弟弟就好害怕,再也不會來追你了。」芸廷添增一些情節,加強新版本夢境的畫面感。
「你想著細菌、病毒滑倒的樣子,有沒有覺得好好笑,不會覺得可怕了。」
『細菌滑倒好好笑。好像不可怕了。』
確定孩子重新找回安全感後,關上燈,芸廷走進廚房洗碗。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今晚沒有說出「有什麼好怕的」之類否定孩子情緒的語言,也不把孩子的哭泣視為貪玩不想關燈睡覺的藉口。芸廷覺察到,面對孩子的不按牌理出牌,自己可以做到不被舊有束縛打亂步調。她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在正向教養的技能又更進步了。
把碗盤餐具擺好後,啟動洗碗機。聽著洗碗機運轉的聲音,一邊把流理臺上的污漬與水分擦拭乾淨。在芸廷洗抹布時,隨著抹布恢復潔白,小時候的那個委屈似乎也隨著那些泡沫,漸漸從排水口消失了。
原來,想要帶給孩子安全感的正向教養方式,這個溫暖,在最後也療癒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