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8/0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向左走?向右走?方寸內外的真實與藝術

(抓狂美術館劇照/圖:東昊影業)
(抓狂美術館劇照/圖:東昊影業)
故事以一件在美術館前展示的裝置藝術《廣場》宣傳文案:
「廣場是信任與關懷的殿堂,在裡頭,我們有同樣的義務與權利。」
開宗明義的揭示了要探討的主題:「信任」。 電影以非線性敘事的方式,剪接(拼貼)出許多不同事件發生的故事線,透過一連串各式各樣的「懷疑」,藉此闡明現今時代的「信任」危機與不可得: 1. 克里斯欽一開始被一宗精巧的扒竊案,損失了手機和錢包 2. 作品《廣場》的展演本身對觀展者的信任考驗 3. 為了找回失物,克里斯欽對13層大樓住戶的每個信箱,都親手塞進一張恐嚇信,基本上就是認為每個人都可能是扒手 4. 讓小女孩在廣場中爆炸的宣傳影片,藉厭惡行銷的手段,顛覆觀眾的信任原則 5. 克里欽斯與女記者做愛後,懷疑女記者的動機,堅持不讓安代為丟棄保險套 6. 克里欽斯在百貨公司委託不認識的遊民代管名牌手提袋的掙扎 7. 清潔工隨意掃掉的砂礫堆,克里斯欽吩咐員工再重新堆一堆,壓根不相信觀展的民眾可以分辨出來有何不同 8. 小男孩因為恐嚇信受罰,憤怒地指責克里斯欽的事件,看見克里斯欽個人的信任破產與事後的彌補 9. 最後猩猩男大鬧宴會場的森林秀,究竟是表演?藝術?讓人不禁懷疑人和獸的界線是否模糊了?「到底要沒人性到什麼地步,才能觸及你的人性?」
(抓狂美術館劇照/圖:東昊影業)
整個觀影的過程中,是否都讓人充滿了疑惑,不清楚到底導演要說甚麼?但是每個橋段都有讓人如坐針氈的片刻,因為那些出現在方框中的場景,讓我們覺得似曾相似?片中所描述情境和人物,難道沒有你我的影子?
(抓狂美術館劇照/圖:東昊影業)
當所有的不信任到最高點時,就適時地出現了聖母頌的配樂,彷彿心中糾結的不安和不舒服的感覺有了出口,得到了安慰和憐憫。我們就如同克里斯欽,在事件的不確定中,被半推半就、被欺騙而惱怒、想討回公道,表現自己的憐憫和寬大;又在身不由己的時候,被迫附上政治責任,以符合群眾的社會正義感。 然而存在克里斯欽心中那細微的聲音,卻不斷地的迴盪著:Help me!Help me…,那曾經被世故、老練和優越感隱蔽的良心被喚起,掙扎著從汙穢、噁心和惡臭中找回那一張僅存的救贖門票。
(抓狂美術館劇照/圖:東昊影業)
儘管小男孩已經搬走了,當面道歉和尋求原諒已不可得,但是走出美術館的克里斯欽,已經和之前不同了。在迎接隧道盡頭的未來,或許已經知道自己下一步該怎麼做了。如同啦啦隊教練說的:搞砸了就改正,繼續往前走,做點對團隊有益的事。 片名:The Square,除了表達片中主要的藝術作品《廣場》,螢幕不也是一個「框架」?導演透過螢幕把觀影者「框」了約150分鐘,實際的測試了觀影者對「信任」的觀念。如果我說,導演策畫了一場觀念藝術的展覽,我們一起創作了這部稱作《信任》的作品,你,「相信」嗎?
(抓狂美術館劇照/圖:東昊影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