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蠻喜歡看這種「作家談寫作」的書籍,或者是創作者的生活日常等等。《故事如何說再見》買了一陣子終於開始看,過程其實很有意思。有些作者真的是住在另一個世界,他欣賞的對象還有他所珍視的創作理念,在同一位訪者的筆下,居然會有「立刻讓我進入昏迷狀態」的效果,我想這時絕對不是訪者的問題了。一個有點無聊的印象,最多被引言的可能是卡夫卡,然後最多被提到的作者應該是孟若,有幾本孟若在架上一直沒讀,下一輪可以是這個。
其中我最喜歡的兩篇, 一是〈尋常人家〉,訪問的作者是湯姆‧佩羅塔。他提的是Thornton Wilder 的劇作《小城風光》。故事很簡單,一個死亡的女人再次活過自己十二歲生日那天,然後體悟到她當初竟把那麼多的事物視為理所當然。第一幕是平凡的一天,第二幕是三年後的婚禮,第三幕是九年後的一場死亡,而且第三幕後開始用亡者的角度來看著過去的世界。主角可以選擇回去重溫某一天,然後一個比較早過世的亡靈和主角說「至少,挑個不重要的一天。就挑妳生命中最不重要的那一天。這一天就夠舉足輕重了。」
湯姆‧佩羅塔說他帶孩子去看這齣戲,到了第三幕時他突然淚流不止嚇到孩子,但他無法克制自己。不知為何我完全了解他的這個感受,我對於這樣的主題一直也有點無法抗拒,希望之後有時間可以找《小城風光》的劇本好好讀讀。另個角度是我喜歡這篇訪談裡的輕盈感,作為一個讀者我總覺得自己有些雷達,當一個人是不是真心講話,還有他對這件事情的熱烈程度,就算隔了個(這本我覺得翻譯不算太成功的)翻譯還是感受的到。湯姆‧佩羅塔的作品《
剩餘者》改編成HBO的影集《末世餘生》,當年我好像看過一兩集但太緩慢所以棄劇, 但看了這篇訪問後立刻改觀,圖書館把書訂起來,接著把影集加入片單。
另一篇則是Wilco主唱Jeff Tweedy的〈翻譯潛意識〉。他談到了一位創作者Daniel Johnston,那樣的天賦能夠寫出直抵內心深處情感的作品。「我們需要詩作、需要歌曲來闡述那些指能仰賴這樣優雅又難以言喻的文字來表達的事。」然後講述了一下自己的創作方法。看了突然想,為何我從沒想過用這樣的創作方式呢?他先寫出了曲,先用某種吟唱,然後到最後再試著來「翻譯」自己的那些吟唱。
「這樣的創作過程讓我留戀,因為它讓我持續留駐在一首歌的初始狀態,留駐在我把它摸個透徹並弄清楚它的本質之前那個樣子。我不太信任想過多之後所做的選擇。我信任自己對能感受、直覺領會的事物做出反應和創作,但自我意識介入的話,我就不能信任自己了。用這種方式工作,我就能保存那種憑感覺的、無字的旋律到最後--等到要填詞的時候,那詞會是聆聽和回應一首歌的方式,而不是硬套上其他的想像。這方法能盡可能地讓觀察性自我意識繼續晾在一旁,不來妨礙正事。」
我好想每個段落都畫線,提醒自己說還有一些方式沒有嘗試。這兩年一直很想要寫歌,但我真心覺得我無話可說--這可能是真的無話可說,也有可能是沒有練習說出口。以往詞曲幾乎都是同時出來的狀況已經不復得,要馬就是天賦已經用盡,又或者是我只是沒有把自己的潛意識翻譯出來?
所以這是一篇很安慰我的訪談。
而且我並沒有特別喜歡Wilco(他們紅的時候我已經進入了工作漩渦了)。
所以這就是我喜歡看這類書,因為通常一定,一定,一定就會有些,可以幫助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