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29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實習心得】2022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暑期大專生計畫

2022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暑期大專生計畫
2022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暑期大專生計畫

申請流程

時間
大約在三、四月,中研院各個系所會公告大專生暑期實習資訊。

系所
關於生物領域大概有 : 分生所、NPAS、生醫、細生、基因、生化。 我有自行將各系所報名期限、所需資料等,整理成一個 EXCEL 檔。 因為如果投多個系所錄取機率應該會更高,所以我先到各系所網站找尋有興趣的老師,排3~5個志願序。 不過我投完分生所後,第一順位教授隔幾天就錄取了,所以我就沒再繼續投。

範例
分生所申請為例,有固定的申請資料模板,問題有:
  1. 個人特質、個性闡述 (30 字以內)
  2. 自我能力評估 (用實例說明佐證你的能力,不妨告訴老師你已經修習過的課程,以及是否有進過實驗室的經驗。)
  3. 申請動機 (此部份必須明確指出你為何要申請本次計畫,讓老師知道你有強烈的進修意願,並表明選擇分生所的理由。)
  4. 學習計畫 (分別說明您在申請前進行的準備工作、獲選後的學習方向和目標。請先釐清自己學過的主要科目中,特別感興趣者為何?想深入研究的領域為何?最近有哪些熱門議題值得深入討論?針對研究計畫的動機和方向作一深入剖析與規劃,擬訂適合自己的學習計畫。)
  5. 未來規畫 (此部份重點主要在評估自己對前述學習計畫的實現能力,以及對未來的自我期許。申請者可詳述自己的優勢,包括學習態度、特殊專長、語文能力等,讓老師對你的能力有概略的瞭解,並且從中感受到你堅定的決心。)
因為隱私的關係,就不將個人內容列出來。但如果有想申請,或想進一步了解的,歡迎留言你的聯絡資訊,我可以將一些相關資料寄給你參考!

整體評價

  • 活動名稱 : 2022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暑期大專生計畫
  • PI : 林書葦 博士

活動評價 ❤❤❤❤❤
我認為自己很幸運,遇到了好 PI 和好 mentor,詳細心得放在下面,想深入了解的可以看看。因為也有其他實驗室的夥伴抱怨 project 很無聊,mentor 帶得不好等等,所以可能會取決於自己選擇的實驗室與配對到的 mentor。

選 PI 建議
多看看 PI 的介紹頁面,點進個人網站瀏覽,了解實驗室的作風。 有些 PI 也會貼出實驗室自己舉辦的假日活動等,可以大概了解 PI 的個性。

住宿評價
住宿地點 : 中華科大
之前來參加過的學長姊就有抱怨過安排的住宿環境很差,到了才發現真不是普通的差!!!
小小一個房間塞六個人,浴室也在房間裡,而且窗戶超小超級不透氣,冷氣不是太冷就是壞掉,重點是剛進去的第一個假日就整天停電,打給舍監才知道情況,甚至完全沒有事先告知,住宿地點還在12樓,只能慢慢走下去然後待到停電結束再回來…附近吃飯選擇也很少,最近的便利商店和全聯大概要走10分鐘,所以通常都還是要搭公車,還好公車班次還算多。
這邊就只是一個「睡覺」的地方,能不待就不待。

住宿建議
  • 住宿要做好心理建設,不然就先借住親戚家或台北同學的宿舍吧~
  • 帶電風扇,冷氣有時不太穩定
  • 帶厚一點的棉被,冷氣很冷

詳細心得

整體大概可以分成 【計畫安排的活動 與 【實驗室生活

【計畫安排的活動】

1. 實驗室安全講習
為了未來做實驗的安全,會安排一整天的實驗室安全講習,最後會有個小測驗,如果沒有通過就要做到通過為止,這樣才算完成!
如果是還沒進過實驗室或對實驗室安全不太了解的,可以認真聽一下,畢竟這關乎生命安全。
我因為在學校進實驗室之間已經有聽過類似講座,所以對實驗室安全已有所認識,講座內容真的大同小異,所以老實說有點無聊…測驗內容也是差不多的概念。
如果本身也有聽過實驗室安全相關講座的話,推薦你可以安排自己想做的事,等到最後再做測驗就好了!

2. 新生訓練
其實就是為整個暑期計畫開場,我也不確定每一屆內容安排是不是一樣,但這次的「學長姐經驗分享」中,有講到實驗記錄簿的重要性
完整的實驗紀錄,是做好實驗的不二法門
掌握每次實驗所有的詳細資訊,如溫度、濕度、時間、劑量等,在結果發生問題時,才能有脈絡的找出影響原因來進行修正。
如果還沒做過實驗或是剛開始做實驗的話,記得要養成紀錄的習慣喔!

3. 知性午餐日
2022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暑期大專生計畫-知性午餐日活動
每周四 10:30~12:00 ,會至演講廳聽各個教授演講,主題非常多元化,包括教授的研究主題,教授在研究路上遇到的問題,或教授面臨的人生抉擇等。
例如有位教授分享個人建議 : 讀博班可以找年輕PI,由於研究主題尚未明確定向,可以多面向學習;博後則可以考慮進大實驗室,有名氣的教授寫工作推薦信時更加分。
這個活動,讓我們可以對每個教授有更多的認識,也能了解分生所不同領域的教授在做甚麼,並藉機找出自己最有興趣的。
分生所的教授研究領域包括:
  1. 染色體生物學 研究工作包括探討細胞分裂時,如何維持染色體之完整性,以及染色體結構與基因轉錄之間的關係等。
  2. 發育生物學 研究基因功能對於細胞及個體發育之重要性。
  3. 感染與免疫生物學 研究重點包括病毒侵入宿主、調控其基因、進行複製而致病的機制。研究成果有益於疾病之防治。
  4. 神經科學 研究神經系統、神經發育訊息傳遞,亦在分子層次探討神經突觸之調控機制。
  5. 植物生物學 利用阿拉伯芥及水稻為實驗系統,探討職務之生理、基因調控以及在農業方面之應用。
  6. 核醣核酸生物學 研究重點在基因調控的分子機制、酵母菌核醣核酸剪接體及其剪接機制、核醣核酸降解與細胞生長之分子機制,染色體的結構功能關係。
  7. 結構生物學 利用 X 光結晶體繞射學,解析大分子之結構,亦使用其他方法分析大分子之特性,以了解大分子結構與功能之關係。
  8. 系統生物學 研究使用高通量技術來測定某物種在給定條件干涉下,基因組和蛋白質組的變化。
最後都有留 QA 環節,也可以事先做好功課,到現場再直接向教授發問。
問問題,是獲得一個人的經驗最有效率的方法。

4. 成果比賽發表
最後的成果,會以海報展的方式進行。
每個人將這兩個月內做的結果製作成海報,並講解給來參觀的人聽。進行的過程中也會有幾個獎項的投票,結業典離時會頒獎。
真的是非常剛好,我突然確診所以無法參加…不過我的 mentor 有讓我以視訊的方式參與,大概是史上頭一次有人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吧!

Ps. NPAS 基礎神經科學講座
2022 NPAS 基礎神經科學講座
我是參加分生所的計畫,但由於是選擇神經科學領域的實驗室,實驗室位置不在分生所,而是位於跨領域大樓
中研院有將神經科學領域稍微獨立出來,所以也有一個專屬神經科學的實習計畫(NPAS)。指導教授就來自各個系所,包括生化所、細生所、生醫所等,只要研究主題是神經科學相關的教授,在這計畫中都可以選擇。
NPAS 計畫也有自己的講座,但不會限制只有計劃內的學生才可參加,講座位置在跨領域大樓,因此我都有去聽。
不過也因為教授來自各個系所,演講內容包含了生物以外的知識,例如化學所教授分享時,就有更多化學相關的知識,但教授也都盡量解釋到大家能夠聽懂的狀態,甚至會階段性問大家是否跟上,所以不至於聽不懂。
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黃國華教授在分生所的知性午餐日是分享職涯抉擇,在NPAS 則是分享研究主題,也因此我聽到了更完整的內容。
不管是參加哪一個計劃,如果有開放的講座可以聽,那就盡量聽,一定能在實習有更多收穫的!

Ps. NPAS club meeting
只要是神經科學領域相關的實驗室,都會加入NPAS club,每兩周會進行一場大型 meeting,每次推派兩個實驗室的研究生分享。
參加的教授與研究生非常的多,每當進行到討論環節,真的都非常精采。他們提出盲點,精闢的剖析與討論問題,引發一場刺激度滿分的Brain storming。
這讓身為大學生的我,深深見識到自己的差距,也讓我意識到:
「問題覺察力與解決力」,是一名「好的研究員」必備之能力

【實驗室生活】

1. Lab meeting
每個實驗室的風格不太一樣。我們是一週報 paper,一週個人實驗報告。
特別的是,在學長姐報告前,教授會先講「一個好的報告」應具備的特質,每次說十個新的,並複習上次之前學的,真的是將神經科學實際應用在生活中,避免讓「記憶遺忘曲線」發生!也讓我體會到教授帶實驗室的用心。
真心推薦大家到 林書葦老師實驗室 實習喔 !老師和學長姊都超 nice 的,甚至會一起約出去運動,最後也幫我們辦歡送會呢~

2. One on one meeting
我們實驗室除了 lab meeting 外,每兩周還有 one on one meeting。
單獨向老師說明實驗進度,也可以請教實驗發生的問題。老師總是會仔細分析實驗中可能存在的盲點,並告訴我們有哪些可以改善的做法。

3. 實驗心得
中研院,全台最高的實驗研究單位,隸屬於總統府底下。
這應該是所有研究人員都夢寐以求的地方,更何況我只是個進實驗室一年大學生 ,多虧了大專生暑期實習計畫,讓我這個菜鳥有機會先進入實驗殿堂參觀,整趟旅途真的就像「劉姥姥逛大觀園」。
我從大二進入學校實驗室後,就對做實驗充滿著興趣。雖然剛開始為了跟上進度同時還要顧課業搞得很累,但能比他人更早了解做實驗的重點,多少也在實習時派上用場!
我在學校的實驗室是做基因剪輯、蛋白質純化,跟神經科學不太相關。學校剛好也沒有老師在做神經科學,但我也對世界上最複雜的東西-人類大腦,充滿著十足的好奇,就選擇神經科學領域相關的教授實習。
實驗室的模式生物是果蠅,而我的研究主題是「找尋果蠅腦中儲存長期記憶的細胞」
開始前要先打好基本功 - 解剖果蠅 !
果蠅腦
想要研究果蠅腦,想必就要解剖果蠅取出腦。
剛進去的一個禮拜,幾乎都在練習解剖果蠅,除了要順利的將腦完整取出,還要將上面的絲狀物去除,避免影響實驗結果。
剛開始至少半小時一隻,最終練就5分鐘處理一隻的速度。聽學長姐說教授好像可以不到3分鐘呢 !
首先,要使果蠅有記憶,就要先「訓練」牠們 !
我們會先讓果蠅餓一段時間,再將牠們放入T字迷宮 (可以點進科普一下喔~)
我們會在兩端分別通入不同的氣體,且有一邊有糖水,另一邊沒有。
再來,是「測驗」!
照理說,如果下次再將牠們放入T字迷宮,且通入同樣的氣體,但不放入糖水。大多數的果蠅應該還是會因為先前的記憶,往上次有糖水的氣體方向移動,如果有往理想氣體方向移動的果蠅,我們就認為牠成功學習了。
接著依時段解剖,再用免疫染色的方式染目標神經,最後使用雙光子顯微鏡拍攝訊號,以進行神經訊號強度分析,查看哪些神經細胞的訊號有較明顯的變化,便可能是參與記憶形成的細胞。
以上是大概的實驗步驟。實驗結果由於有簽署保密協定,因此不能分享上來。
實驗過程中,有幾個有趣的地方:
培育果蠅的房間,裏頭所有條件都受到控制,以確保所有果蠅的生長環境皆一致。燈光是 12 小時亮,12 小時暗,如果必須在暗的時候進去果蠅房的話,還需要把外面的燈光關掉,避免有燈光照入。因此晚上做實驗的時候,常會有做到一半實驗室的燈突然關掉的特殊情況 !
在訓練和測驗的時候,由於不能有其他的干擾因素,如燈光、濕度、溫度、聲音等,避免果蠅受到影響,因此需要在特別的「行為實驗房」操作。裏頭所有條件也都受到控制,且只能開啟紅光,即是利用人類與果蠅視覺上的先天差異,因為果蠅在紅光下是等於全盲的。

總結

給自己兩個月,探索實驗室人生
兩個月,對於研究來說,是極為短暫的時間,可能不會有太多的結果,甚至也有可能仍處在失敗的迴圈裡。
但,兩個月,對於一個剛踏進研究領域的大學生來說,是絕對能夠深刻體會到做實驗是一種「生活型態」,了解做實驗須具備的精神與態度,認識自己與專業研究員的差異,並在未來往研究路上邁進時,持續進行修正。
甚至,兩個月,發現自己其實不喜歡做實驗,在人生的選擇上做了一項篩選,「有意識地」在實習期間中途離開,並往下一個目標邁進。
兩個月過後,不論結果,我相信,對於大學生面對人生的迷惘,都能更有些幫助的。
非常推薦大家花兩個月的時間來實習,好好探索一下自己的人生!!!

(後記)不論是否走研究,三個可以帶著走的能力
  1. 完整的實驗紀錄,是實驗成功的不二法門->紀錄與反思很重要 研究,說白了就是:計畫執行回饋修正。很多時候我們把重心放在「做實驗」上,也就是執行的階段,但其實之後的回饋與修正,同樣是決定研究是否成功的關鍵! 定時覆盤自己的人生,在記錄的同時也看見自己的成長與還可以成長的地方,更是推進自己持續往前的動力。
  2. 「問題覺察力與解決力」,是「好的研究員」必備之能力->問題覺察與解決力 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是研究員在做的事。但其實企業、組織不也都是在做這樣的事嗎! Uber Eats 發現人們會因為浪費時間或懶惰,而選擇不願意出去吃飯。因此開啟了外送服務,幫餐廳與顧客解決了彼此的問題。 想創業、做計畫,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
  3. 做實驗,是一種生活型態->唯有當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才會無時無刻都惦記著 聽講座分享的時候,有教授說,就算他們人不在實驗室,心中都還是想著實驗,比例大概是:10%當下,90%實驗。由此可見教授在實驗上的熱忱是如此深厚。 我想,若不是真正熱愛一件事,實在很難心中都掛念著。就跟感情一樣,愛一個人不是在特定時間才愛,而是心中一直都有著對方的位置。 在感到迷茫的時候,不妨可以問問自己:有哪些事都一直在你心中的嗎?那可能就是你真正熱愛的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