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兩個月的暑期中研院實習,轉眼間,時間來到暑假的尾聲。
TFT 111-1 學期志工招募 - Good Finding 從好的探索找到好的自己
依稀記得在實習時看見
TFT 為台灣而教 要
招募學期志工的那股興奮感,因為 TFT 是我從高中就在持續關注的非營利組織,但就像 2022 TFT 年度特展主題「可是再製所」,我心中突然間冒出了一大堆的「可是」…
「可是」我還在中研院實習,現在沒辦法專心準備書審資料;
「可是」我還參加了 KIST 英文悅讀學伴計畫,學期間要花時間備課;
「可是」我還加入了 STI永續人才培訓計畫,學期間有大大小小的培訓課程;「可是」開學後我還有學校的實驗進度;
還有好多好多的「可是」…
我,真的可以嗎?
#被問題環繞的孩子 #被強迫長大的孩子 #不像大學生的大學生,這三個 hashtags 代表著我的成長史,也是我申請 TFT 志工的三大動機。
#被問題環繞的孩子
患有腦性麻痺的妹妹出身後,我失去了父母的關注,唯一能引起父母注意的,只有亮眼的成績優異獎狀,這讓我心理健康出問題,甚至曾萌生想要自殺的念頭。
# 被強迫長大的孩子
父親在外地工作,母親一人將我和妹妹撫養長大,龐大的壓力,使其曾患有躁鬱症和強迫症,每每發病時,還是個國小生的我,就必須獨自帶著妹妹到便利商店,我不但要一邊讀書還要一邊照顧妹妹。有次我的自然老師看見了我們,瞬間,她彷彿看透了我的心,明白了我的全部,並說:「你真的辛苦了!」,我的眼淚更毫不爭氣的滑落。
# 不像大學生的大學生
成長路上的顛簸讓我深知弱勢不單單反應在物質生活的匱乏及支持網絡的短缺,更讓人揪心的影響體現在心靈的脆弱,以及外顯的叛逆或靜默。萬般感激我曾有幸經驗過教育最美的風景,在生命影響生命的奇遇中脫胎換骨。如何複製這段感動,成為對弱勢學生有影響力的老師,一直以來都是我內心最深層的感召。
我決定,
回收無限多的「可是」,再製成「可能」,發揮自身的影響力,寄出志工申請書,投入
教育不平等。
從快 300 人,一路經過書審與面試,我成為了那幸運的 30 人,也因此成功聽見這場只有 10% 人能聽見的志工培訓演講。
當中,最令我共感的分享,是來自目前兼任代理 CEO 位置,原為 TFT 永續長的杜瀛。會後,我也與杜瀛有更多的交流,在深入瞭解他的生命故事後,我希望不是只有我有所收穫,而想藉由完整的統整,讓更多不論是年輕人還是社會人士,吸收他的人生經驗,帶入未來的旅程中。
由於講話常常太過於真實,「誠實豆沙包」是他在 TFT 內部的暱稱,名片上印的職稱則是「永續長」——中文名字諧音 Doing 的杜瀛。
Doing 將自己的職涯總結成 : 從左到右,再從右到左。
(左 : 左派,社會主義;右 : 右派,資本主義)
一語概括他從臺大社會系到 IBM ,再從 IBM 到非營利組織為台灣而教。
由於志工皆為學生,Doing 也毫不掩飾地將自己從大學到今日的所長所學分享給我們,讓我們看見他最「真實」的一面。
杜瀛 | TFT 永續長,曾任 IBM 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顧問。
10 年前的實習,Doing 看見?
Doing 大學就到 IBM 實習,10 年前的實習,讓他深刻認識到了三件事情:
「喜歡工作」,而不是找「喜歡的工作」
這句話,乍聽之下很像出自「慣老闆」的口中。
但 Doing 先問,大家覺得 Blue Monday 和 Happy Friday 是正常的嗎?如果正常,那為什麼我們要選擇把人生一大半的時間花在不喜歡的事上?
這讓我想到肯.羅賓森(Sir Ken Robinson)的
《讓天賦自由》(The Element)一書。
書中提到的「element」, 中文翻譯成天賦,但其實並非只是「與生俱來的天分」。一項天賦,必須經過 4 個自我檢視與實踐的試煉 - 天資(aptitude)、熱情(passion)、態度(attitude)以及機會(opportunity),才能到達所謂的「天賦自由」。
愛瑞克提到一個有趣的名詞,「成功方程式」,來自於知名企業家稻盛和夫。
他表示,人生、事業的成果 = 思考方式 X 工作熱忱 X 能力
而愛瑞克重新定義成功方程式為:
成就 = 熱忱 X 能力 X 思考方式 X 成功者的防護罩 X 人際槓桿。
其中「成功者的防護罩」,指的是一個人能夠「篩選」和「過濾」掉不屬於自己應該追尋的事物,而將心神專注於「天命」裡的既定目標。
兩位作者分別要大家追尋的「天賦」與「天命」,我認為其實是相同的概念。
找到自己的興趣(熱忱),了解自己的專長(能力),並找到兩者的交集,就是屬於自己的天賦和天命了,最終再讓它成為我們投入最多時間與精力的領域。
這樣,我們不但能發揮自己的能力,還能因著熱情而有著源源不絕的動力,形成正回饋,極大化自身的價值!
主動性
時間是中立的,只是我們的使用和選擇不同! 選擇沒有對錯,只有結果不同!
Doing 先分享他實習的一段小故事。
有次開會的時候,他擔任會議紀錄的角色,當會議進行到全體自由討論的階段時,他想,反正現在也不用會議紀錄,剛好有人傳訊息,拿起來回一下應該沒關係吧?
Doing 拿起來手機後,他的老闆用著全部人都聽得到的音量對他說,你手機好像有更重要的事,可以先回家沒關係。
於是,Doing 從此深刻體會到主動性的重要。當下的他,可以選擇繼續參與會議,也可以選擇拿起手機,這都是他可以自主決定的動作,但卻也成就了兩個不一樣的他。
「大學生 10 大必做的事,沒做過別跟我說你是大學生!」網路上有太多諸如此類的文章,不妨是想告訴大學生,人生只有一次,趕快去夜衝、夜唱、參加一大堆活動…,為自己的人生瘋狂一次吧!
這不免造成學生「累積點數」的心態,毫無意義的去跟他人做比較。
把時間用來夜衝;成就了瘋狂回憶!
把時間用來酒精路跑;成就了良好酒量!
把時間用來躺在床上耍費;成就了輕鬆生活!
把時間用來學習;成就了博學多聞!
把時間用在家庭;成就了緊密親情!
時間用來提升自己;成就自己夢想!
時間是中立的,只是我們的使用和選擇不同!
選擇沒有對錯,只有結果不同!
邀請大家思考,你都選擇把時間用在什麼地方呢?那是你想要成就的事嗎?
一切都是有歷史的
Doing 告訴我們,他實習的時候,不論豔陽高照還是颳風下雨,每天早上要從台大男宿騎著他破爛的腳踏車道仁愛圓環。而他發現老闆的上班時間居然比他還早,因此也默默將自己實習的表定時間往前移了些。
但 Doing 也告訴我們,其實他大學都只會選下午的課,因為他超懶得起床的。
喜歡,讓我們比他人投入更多的努力;喜歡,是遇到困難後還願意堅持下去。
雖然我已經有一大堆的 side project ,但因著喜歡改變教育不平等,我願意挪出滑手機的時間,捨棄一點休閒娛樂的時間,比他人投入更多的努力,遇到困難後也永不放棄。
保持「以終為使」的心態,擇你所愛,愛你所擇吧!
10 年後第一次帶實習,Doing 看見?
Doing 又問,知道自己未來想做什麼的人請幫我舉手好嗎?
想當然,現場沒有半個人舉手。
迷惘的人躺在想像上
Doing 帶過一批批的實習生,同時也看見每個人的迷惘。但他認為,不迷茫的人,才是最該害怕的。
有多少人能在學測填志願就知道自己想做甚麼? 但重要的是,你是否因為迷茫而不斷嘗試? 還是就乾脆「躺」在迷惘上,如同躺在流沙上,只要不往前,就會越陷越深。
到最後反而認為,知道要什麼是不正常的;不知道要什麼才是正常的,進而尋找同溫層來取暖。
勇敢的人踩在懷疑上
Doing 說,現在,沒有人不迷茫,沒有人不會自我懷疑,但取決於我們是否願意勇敢面對自己的迷惘。
因為自我懷疑而勇於探索未知,因為勇於探索而找到自己所愛,因為喜歡而遇到挫折都堅持下去。
勇敢的人「踩」在懷疑上,可能前進的緩慢,又甚至後退了一點,但仍舊是「站立」著,而不是「躺」在原地不動。相信總有一天,勇敢的人一定能走到他心中想要的目標。
Doing 分享了一則故事 : 曾經有位中字輩念理科的男實習生,很冷靜的跟他說,我這學期被二一了,明年也不確定能不能畢業。
Doing 看見一位年輕人不知道為什麼進入這個科系,看見一位年輕人不知道為什麼堅持下去,也看見了台灣教育的縮影。
正因為不知道,所以人在受挫的時候不知道是為了什麼而努力。
最終,這位實習生成為了 TFT 兩年計畫的成員。
這意味著,他找到了必須要「畢業」的原因了!因為必須要有大學文憑,才有機會去影響他在意的議題。
很多時候,我們都缺少了一個「為什麼」,缺少了一個原因,讓我們沒有往前進的動力,沒有堅持下去的理由。如果凡事都可以 start with why,給自己一個開始的鑰匙,同時給未來努力的自己一個交代,那事情的進展就會像輸入了自動程序般,義無反顧地進行下去。
杜瀛的話含金量真的太高,不得不讓我分兩篇發出...
下一篇,將揭開是什麼原因讓明明很愛 IBM 的杜瀛,選擇跳槽到 TFT 呢?
甚至跟老闆說,你給的都不是我要的,我要的你都給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