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催眠與讓學生訪談變有趣的方法

    最近去學催眠治療的課程,其中有一部份深受啟發,簡介一下「催眠治療」的概念,就是心理受傷的部份大部份是在潛意識之中,表意識會自然的去保護受傷的部份,通常我們透過談話的方式療癒受傷的部份,本質上就是放鬆這個表意識,而開始進到比較潛意識的層次去讓你看見與照顧這個受傷的部份。而催眠就是透過引導語的方式,讓受訪者在身體感覺與想像中感覺到安全放鬆,進到潛意識層次,我覺得特別適用於比較難透過談話放鬆的人。
    而其中最讓我啟發的是講師認為「改變的關鍵是自主而非暗示」,我理解到的「暗示」,是當讓人在被催眠態時(進到潛意識狀態),你告訴他一個想法就會愈容易被相信,像是你可以讓人相信自己很有希望,這個人在受這個催眠暗示下就會在剛離開幾天覺得很樂觀正向,但如果當這個人不斷的經驗到與這個暗示不符的事實時,這個暗示就會消失,聽說效果大概持續1-3周。因此講師認為最重要的不是在催眠中暗示,而是自主性,是當人進到潛意識,在不被表意識限制的狀態下,你想要什麼、你想怎麼做,透過催眠幫助人找到這個想要與行動,是最有力量的改變,因為這些行動與想要都是源自於自己的,不論行動的成敗都會成功的讓人獲得改變的力量,更靈性一點說,你根據你深處內在的自我選擇,天都會幫你達成這個選擇。
    我覺得這句話整合了我在貧窮工作的經驗,一切的工作就是要把那個自主性帶出來,不是我幫助人改變,而是陪伴人找到自己想改變的動機,透過放鬆人外在的約束(生活物質的匱乏、身心的不適、制度性的排除),讓他自然找到自己的力量。
    這也讓我改變了我對於「學生訪談」的做法,我有時候接學生訪談真的是覺得心很累,看了訪綱之後常覺得訪綱好沒有靈魂,「你們在做什麼」「為什麼想做這件事」「你最感動的是什麼」「你們遇到什麼困難」,有一次我又收到這樣的訪綱就覺得好生氣,但是仔細感受一下,發現也不是在氣他們不查資料,因為覺得他們可能也不知道可以查,我發現我最核心的感受是「好無聊,都回答一樣的問題」,於是我就想到了一個可以讓訪談更有靈魂一點的方法,每次收到這種訪綱,我就會回信跟他說「這些問題我回答了好多次,我覺得好無聊,我想要有趣一點,我想知道你最想知道什麼,這跟你的生命有什麼關係」。
    當我這樣問之後,大部份有原本無聊的訪談瞬間就變得有趣的多了,有些學生跟我分享了他們家人有藥酒癮的經驗,有些學生分享了自己有賭博成癮的經驗,有些學生說自己有害怕落入貧窮的恐懼,有些人想要貢獻社會但是有點不確定到ngo工作能不能活下去,wow,真的是有趣的多,結束後我會再問,聽完這個訪談,你的感受如何,你想要做什麼?,在我調整了做法後,針對大家的好奇去回答,在訪談過程中就可以感受到訪談的人眼中比較有光芒,而不是一副快要睡著的樣子XD
    我也發現,其實他們未必一開始就有這個好奇,只是在這個問題之下他們被迫去思考這個問題,思考自己想要什麼,我自己覺得,他們生命的過程中,可能也很少人有人對他們想要什麼感到好奇。
    跟大家分享自主性提問的方法
    「你最好奇什麼」
    「你的感受什麼」
    「你的需要是什麼」
    「你想怎麼做」
    「做什麼讓你感覺到快樂」
    「你想要成為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