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达骚乱背后,尴尬的选举制度与伊朗渗透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2021年10月10日,伊拉克举行议会大选,却在结果出炉后陷入长达数月的政治瘫痪,并诱发了8月29日民众攻占议会大楼、冲入外国使团所在地“绿区”的流血事件。
一片混乱中,政治领袖萨德尔的武装支持群众与亲伊朗民兵爆发激烈冲突,最终导致30人死亡、700多人受伤,其中包括前来维持秩序的110名伊拉克安全部队成员。
8月30日,萨德尔呼吁支持群众从巴格达街头撤离,混乱多日的局势重归平静,伊拉克联合行动指挥部亦于同日下午发表声明,宣布解除全国宵禁。然虽说骚乱暂止,伊拉克的困境却依旧难解。
根据联合国报告,伊拉克虽有丰富的油气储量,其人口却有三分之一生活在贫困之中,青年失业率更是高达40%,经济前景十分黯淡;与此同时,政治精英们受困于结盟博弈、境外干预的“政治游戏”,至今都无法组成新政府,即便看守政府总理卡迪米仍将继续任职,其也只能处理伊拉克日常事务。
换言之,百姓们短期之内将被迫忍受治理无能的漫长折磨,直到忍无可忍、再度上街。而由伊拉克的视角观之,此次冲突的爆发体现了伊拉克政治在“后萨达姆时代”的两大困局:选制的反噬、伊朗对伊拉克的干预。

选制的反噬

首先,伊拉克有利小党生存的选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2021年10月以降的政治僵局。
去年10月10日,伊拉克举行了新一届国民议会选举,在总共329个议席中,什叶派宗教领袖萨德尔所领导的“萨德尔运动”获得73个议席,成为议会最大党派。但根据伊拉克宪法规定,筹组政府的第一步,是议会必须以三分之二以上同意票选出总统,而“萨德尔运动”显然还未达门坎。
在此情况下,萨德尔先是与逊尼派的“库尔德斯坦民主党”(KDP)结盟,后者由伊拉克北部库尔德自治区亲土耳其的巴尔扎尼领导,在议会中拥有31个席次。然即便如此,其依旧难达三分之二多数门坎,此后萨德尔即便向库尔德势力其余政党、逊尼派势力抛出橄榄枝,亦未能如愿形成三分之二多数。
与此同时,有意组建政府的也不仅萨德尔一支势力,由亲伊朗什叶派组成的政党联盟“协调框架”亦然。然在此次选举中,伊拉克政坛的亲伊朗势力受到重创,导致其同样无法达到三分之二的推选总统门坎。以伊朗扶持的“法塔赫联盟”为例,其在2018年的议会选举中,还能拥有48席的成绩,此次选举却暴跌至17席,版图缩水了一半以上。
在此情况下,身为最大党的“萨德尔运动”虽不能成功推选总统,却有能力否决对手联盟提名的总统人选。如此各方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状态,导致了伊拉克新政府的持续难产,僵局时长创下“后萨达姆时代”纪录。而导致局势进一步升级的,是6月以降的一系列政治变化。
6月12日,“萨德尔运动”的73席议员集体辞职,理由是抗议“伊朗代理人”干涉伊拉克政治;但根据伊拉克法律,议会中若有任何席位出现空缺,则由该选区第二高票候选人递补,故“协调框架”的总席次上升至122席。
亲伊朗势力遂开始尝试绕过“萨德尔运动”推选总统与总理,例如获伊朗支持的前总理马利基便毛遂自荐担任总理,但受到了萨德尔与其支持者的猛烈抨击;“协调框架”又提名了前内政部长苏丹尼,但萨德尔的支持者们同样不满意,因其认为苏丹尼是马利基的忠实支持者,基本上与马利基无异。
而在发现“以退为进”成效不佳后,“萨德尔运动”自7月起开始了街头示威,地点遍布伊拉克各省。7月27日,示威者第一次袭击并闯入位于巴格达的伊拉克议会大楼,但仅停留了大约两个小时,便听从萨德尔的号召离开;7月30日,上千名“萨德尔运动”支持者再次占领议会大楼,甚至闯入外国使团所在地“绿区”。
此次冲突的暴力程度比起27日高出许多,根据伊拉克卫生部表示,约有125人在混乱中受伤,包括100名示威者与25名安全部队成员,且发动占领的萨德尔本人并未迅速劝退群众,而是直到31日还在社交网站上称,静坐是“从根本上挑战政治制度、宪法和选举的绝佳机会”,并呼吁所有伊拉克人加入这场“革命”。
8月29日,萨德尔忽然宣布“退出政坛”,同时关闭伊拉克各地的“萨德尔运动”办公室。几个小时后,萨德尔的武装支持者冲入绿区的共和宫,并在街头与亲伊朗民兵爆发冲突。民兵甚至向绿区发射火箭,美国驻巴格达大使馆的C-RAM防空系统一度响声大作。伊拉克安全部队随后将示威者逐出共和宫,并要求双方停火谈判,结果却只是吸引了更多示威者前来“助阵”。
最终,萨德尔于8月30日呼吁支持者进行“和平革命”、离开绿区,表示自己不想成为暴力革命的一部分,也不想让伊拉克人流血,示威者这才逐渐散去;亲伊朗民兵也顺势呼吁了“进行对话”,但政府难产的僵局持续至今。
回顾上述过程,萨德尔在6月以降的一系列政治操作,虽是激化冲突的导火线,但导致政治僵局的主要根源之一,还是选制问题。
自2003年美国发动战争推翻萨达姆政府后,伊拉克政治经历无数波折,终在美国强硬扶植、内部各派系勉强达成共识下,形成了如今的议会民主制。而为平衡伊拉克内部的什叶派、逊尼派、库尔德人等多方势力,其议会选制采取强调“弱势也有机会发声”的“比例代表制”,而非“多数决制”,前者容易产生小党林立的政党体系,后者则相对容易催生两大党对决制。
由政治学视角观之,实行“比例代表制”的国家因为极难产生议会席次稳定过半的大党,故往往都要组成政党联盟,拿下议会过半席次,才有执政可能。换言之,倘若有关键小党退出执政联盟,政权将被迫垮台重新大选;若迟迟无法形成席次过半的执政联盟,国家将在僵局中原地打转。
以色列之所以在近期上演了3年即将5次大选的政治荒诞剧,便是因为不同的关键小党议员先后退出执政联盟,导致政权瓦解,只能被迫深陷大选怪圈;德国则曾在2013年联邦大选后进行了85天的政府组成谈判,比利时更曾在2010年至2011年发生长达541天的政府难产危机。
但即便“比例代表制”容易导致小党林立,倘若伊拉克议会能产生席次过半的执政联盟,也不至于导致僵局。但在比例代表制外,伊拉克又为追求领导人的代表性,采取了类似黎巴嫩的宗派分配制(Muhasasa Ta'ifia),规定总统须由库尔德人担任、总理须为什叶派、国会议长为逊尼派,而议会选举结果出炉后,须经三分之二同意门坎选出总统,总统再任命总理,并经议会表决批准后就职,如此方能形成政府。
换言之,伊拉克的政党联盟存在两层执政门坎,除了与多数比例代表制国家相同的二分之一议会席次外,还有一道与推选总统相绑订的三分之二多数门坎。如此设计放诸多数西方国家,都是过于严格的标准。
而比例代表制在伊拉克实践多年,即便2021年的伊拉克议会选制有所调整,由纯粹的比例代表制改为不可转移单票制(SNTV),但其目的同样是增加地方的代表性,对小党存续有利。故短期之内,伊拉克政治型态都不可能发展出美国这般典型的共和两党对决制,而是会持续多党林立的态势。
如此结构,一旦遇上撕裂共识的政治氛围,便容易触发政治僵局。而这便是导致此次冲突的另一个原因,也是“后萨达姆时代”的第二个政治困局:伊朗对伊拉克的干预。

伊朗对伊拉克的干预

简言之,伊朗支持的政治势力曾在伊拉克呼风唤雨,如今却渐遭伊拉克民意排斥,原本团结的什叶派阵营亦为此分裂,间接导致了此次长达数月的政治僵局,以及后续失控的流血冲突。
回顾伊朗对伊拉克的介入,可追溯至2003年的美军入侵。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伊朗忧喜参半:一来,萨达姆政权与伊朗有过8年的两伊战争血仇,如今一朝倒台,伊朗自然欢欣鼓舞;二来,伊朗亦会担忧,继阿富汗与伊拉克之后,自己可能成为美国下一个军事干预目标。
几经考虑后,担忧最终压倒了雀跃,伊朗决定先下手为强。故自2004年起,德黑兰开始支持伊拉克的什叶派民兵,包括最初期的“马赫迪军”(Jaysh al-Mahdi),以及2006年以后崛起的“真主党旅”(Kata'ib Hezbollah)、“正义联盟”(Asa'ib Ahl al-Haq)等。2011年美国正式宣布将从伊拉克撤军时,伊朗在伊拉克的影响力已创下近代以来新高。
2014年后,“伊斯兰国”开始在叙利亚、伊拉克之交肆虐,伊朗更是把握了这一战略机遇,积极扩张军事影响力。第一,伊朗统合了自己于伊拉克境内支持、培训的武装团体,使其组成“人民动员部队”(Popular Mobilization Forces,简称PMF),与伊拉克军队共同执行反恐任务。第二,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IRGC)圣城旅部队在伊拉克政府要求下,入境伊拉克协助伊军与“伊斯兰国”作战。
2017 年底,“伊斯兰国”政权在各方围剿下垮台,但伊朗的军事存在已然扎入伊拉克,部分武装团体更在2018年共组“法塔赫联盟”,参与全国大选,并如前所述获得48席的好成绩,是当年的议会第二大派别。
但也就在2018年5月,特朗普对伊朗发动了“极限施压”,不仅单边退出2015年签署的伊朗核协议,更对伊朗支持的伊拉克民兵领导人实施制裁。
2019 年起,驻伊美军与亲伊朗民兵对峙加剧,前者开始对后者的阵地发动袭击,后者亦会回以颜色,双方冲突在2020年1月3日白热化:美军无人机于巴格达机场发动空袭,成功击杀革命卫队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以及副指挥官穆罕迪斯。
伊朗此后虽对美军基地展开回击,但无奈形势比人强,德黑兰只能咬牙切齿,誓言“要将美军逐出伊拉克”,实际上是一边与美军进行互射火箭的骚扰战,一边暗自期待美军能像撤出阿富汗般,几乎全数撤出伊拉克。
但由结果来看,驻伊美军人数虽持续减少,却始终没有完全撤出,根据2021年1月数据,驻伊美军人数由5000多人减少到2500人左右,但与此同时,北约却应伊拉克政府要求,将驻伊兵力由500人提升到4000人。短期之内,伊朗要完全排除伊拉克境内的其他武装势力,应是相当困难。
此外,伊朗也面临伊拉克内部的汹涌民意冲击。2003年以降,伊朗之所以被不少伊拉克民众视为正义使者,是因发动战争的美军承担了“入侵者”的邪恶形象,“伊斯兰国”的恶名昭彰更让参与反恐行动的伊朗身披道德光环。然在美军逐步撤出伊拉克、“伊斯兰国”倒台的时空下,伊朗逐渐沦为占据伊拉克的“新入侵者”,关键原因有二。
第一,部分伊朗支持的民兵自视战功卓著,便自认能不受伊拉克法律管束、不受伊拉克政府控制,开始在政治、经济、安全领域横行霸道,不仅参与不透明或非法经济活动,更自设检查站征税、开设建筑公司强包工程、干预海港运作,甚至被指控犯下多起针对反伊朗政治人士的暗杀等。
第二,上述种种行径,既让伊拉克政府如坐针毡,更让不少民众心声厌恶。但后者眼见政府无所作为、任由民兵干涉伊拉克内政,自然会更加怨恨伊朗,从而形成强大的反伊朗民意基础。
2019年,伊拉克爆发全国示威,民众的抗争核心虽是低薪、公共服务失能、裙带关系盛行、猖獗腐败等治理议题,却也同时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既喊出反美口号,也对伊朗干涉伊拉克发出怒吼;伊朗驻伊拉克纳杰夫(Najaf)和卡尔巴拉(Karbala)的领事馆甚至遭民众包围与袭击,而这两大城人口皆以什叶派居多,传统上是与伊朗往来密切的重镇,却被民众放火焚烧领事馆外墙,伊朗自然备受震撼。
而让伊朗更加头痛的,还有萨德尔等传统亲伊朗政治领袖的疏远。回顾过往,萨德尔出身什叶派宗教领袖世家,本在意识形态上就对伊朗具有天然好感,2003年美军入侵后,其也一度率领伊朗扶植的“马赫迪军”(如今已成萨德尔自身武装)与美作战;然而美军逐渐撤出后,萨德尔敏锐察觉到了伊拉克渐起的“反伊朗干涉”民意,遂与伊朗渐行渐远,并开始将自己塑造为强烈反美又反伊朗的“伊拉克民族主义者”。苏莱曼尼遇刺后,萨德尔更是毫无顾忌、屡屡公开批评伊朗干涉伊拉克内政。
而在尝试与伊朗保持距离上,萨德尔并非孤例。伊拉克现任看守总理卡迪米虽受伊朗支持,却试图与海湾国家发展关系,甚至公开表示伊拉克应与美国保持良好互动,其目的不言自明:要平衡伊朗日渐强大的干涉。与此同时,卡迪米也采取多项措施来限制“人民动员部队”的权力,而此一举措同样受到与伊朗关系密切的伊拉克前总理马利基支持。
简言之,有鉴于伊拉克民众对伊朗的角色认知发生变化,在当今伊拉克社会,与伊朗亲近已不再是全然正面的政治资产,传统的亲伊朗政治精英亦要因应舆情变化,校正己身立场。
其中萨德尔走得最远,直接站到了伊朗对立面,卡迪米、马利基则更多是进行微调。而此一校正的直接结果,便是导致本为伊拉克政坛多数的什叶派阵营发生分裂,难以形成政治上的统一势力。
细究萨德尔的支持群众,什叶派、反对伊朗干涉可谓是两大指标;此外萨德尔亦与伊拉克共产党合作,喊出改善经济、反对腐败等口号,故也吸引到大批底层群众支持,得以成为当今伊拉克政坛最大势力。
然而其余什叶派阵营未必愿与伊朗全然决裂,“法塔赫联盟”更是由伊朗直接扶植而成,即便在此次选举中受到重创、不如过往威风,却依旧能囊括一定席次。故短期之内,伊拉克什叶派恐难回过往的统一态势。
而由伊朗的视角观之,其亦不可能放弃对伊拉克的政治、军事干涉。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使其认知到,如果伊拉克国力强盛、且由民族主义或泛阿拉伯势力主导,将对伊朗构成潜在威胁。故其即便难以全面宰制伊拉克政府,却也不可能放弃借什叶派的“战略支点”干涉伊拉克内政。
此外,伊拉克亦在伊朗的地区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由地理位置来看,伊拉克是伊朗通向叙利亚、黎巴嫩的“必经陆桥”,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后,伊朗支持的民兵更是借此地利之便,频繁往返于三国之间。
若伊朗要继续推动什叶新月战略,第一步便是确保伊拉克的畅通,尤其要避免伊拉克被美国及其中东盟友所控制。
由结果观之,在伊朗的长年布局下,其并未能在伊拉克经济市场扮演角色,但伊朗的军事与政治存在,着实在控制伊拉克政府立场上,发挥了一定作用。然而面对伊拉克民众的情绪,以及希望政府更加独立自主的要求,伊朗的挑战恐怕会日渐沉重。
一来,伊拉克政治精英似乎希望维系与美国的战略关系,而非如伊朗所述,希望美军全数撤离;二来,伊拉克政府同样欢迎土耳其、沙特前来平衡伊朗的独大存在,沙特与伊朗的长年竞争自不待言,土耳其屡于伊拉克北境打击库尔德武装之举,令德黑兰陷入了地缘焦虑:埃尔多安是否有意在伊拉克复制叙北模式,建立土耳其实控的安全缓冲区?
回到伊拉克自身,如今其国土上存在两层竞争维度:第一,伊朗与美国及其区域对手正在伊拉克展开地缘博弈;第二,政坛上的亲伊朗、反伊朗势力对峙渐趋白热化,并导致了政治僵局与流血冲突。
虽说卡迪米等人希望平衡外交关系,建立稳定的中央政权,但上述两层竞争维度导致种种期许沦为幻梦。眼下萨德尔虽呼吁再次大选,但什叶阵营的分裂态势短期难复,伊朗更不可能退出伊拉克,故在可见未来内,政治僵局与亲伊朗反伊朗的对峙,将在伊拉克重复上演。
原文發表網址:
2022.9.7
觀察者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會員
110內容數
中東時事,從歷史中找脈絡,在政治裡看策略,剖析各國社情與文化。 歡迎對中東有興趣讀者們、媒體工作者們關注! 如果喜歡中東新聞,歡迎贊助我一杯咖啡~ 綠界:p.ecpay.com.tw/39E3FC2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孫迦陵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21年8月15日,塔利班进入喀布尔,时任总统加尼出逃,尚未完全撤离的美军只能狼狈加速。一片混乱中,阿富汗正式变天。
简言之,土俄伊三国确实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有了新的对话需求,却还远不到网传所谓三国结盟程度。
7月13日,拜登抵达中东行首站以色列,与该国看守总理拉皮德会面,并将在7月15日由以色列飞沙特阿拉伯,达成两国之间的首度直飞。平心而论,虽说以色列如常迎接拜登,但该国政治精英的内心,恐怕正处于水深火热的焦虑。
从2014年到2022年,两次俄乌冲突见证俄罗斯与伊朗的关系进展,却也为两国战略协作提出新挑战。
自美国撤军阿富汗起,“东伊运”(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简称ETIM)三字便屡屡跃上媒体版面。
8月15日,勢如破竹的塔利班抵達喀布爾,與阿富汗政府展開圍而不打的政治談判,後者最終宣佈無條件投降,換得了塔利班的槍下留情,總統加尼亦在兵荒馬亂中倉皇出逃。如此場景,雖說在5月1日美軍撤出後便註定要發生,但過程中的種種情節迭加,仍讓這幕顯得格外戲劇化。 首先,是美軍的“西貢時刻”再現。當塔利班宣佈
2021年8月15日,塔利班进入喀布尔,时任总统加尼出逃,尚未完全撤离的美军只能狼狈加速。一片混乱中,阿富汗正式变天。
简言之,土俄伊三国确实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有了新的对话需求,却还远不到网传所谓三国结盟程度。
7月13日,拜登抵达中东行首站以色列,与该国看守总理拉皮德会面,并将在7月15日由以色列飞沙特阿拉伯,达成两国之间的首度直飞。平心而论,虽说以色列如常迎接拜登,但该国政治精英的内心,恐怕正处于水深火热的焦虑。
从2014年到2022年,两次俄乌冲突见证俄罗斯与伊朗的关系进展,却也为两国战略协作提出新挑战。
自美国撤军阿富汗起,“东伊运”(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简称ETIM)三字便屡屡跃上媒体版面。
8月15日,勢如破竹的塔利班抵達喀布爾,與阿富汗政府展開圍而不打的政治談判,後者最終宣佈無條件投降,換得了塔利班的槍下留情,總統加尼亦在兵荒馬亂中倉皇出逃。如此場景,雖說在5月1日美軍撤出後便註定要發生,但過程中的種種情節迭加,仍讓這幕顯得格外戲劇化。 首先,是美軍的“西貢時刻”再現。當塔利班宣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敘利亞巴沙爾·阿薩德政權的倒台,標誌著這場始於阿拉伯之春而帶來十多年的內戰後進入了新階段。總統出逃尋求庇護的消息震驚國際社會,也為中東地區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權力真空、地緣政治博弈、經濟重建以及國際社會的介入,將共同塑造敘利亞的未來。這一重大事件不僅改變了敘利亞自身的命運,也將對中東地區的權力
Thumbnail
自2011年爆發以來,敘利亞內戰持續深刻影響著中東地區的政治與社會結構。隨著阿薩德政權的倒臺和沙姆解放組織的崛起,敘利亞的未來變得更加不確定。這場衝突不僅造成了大量人道危機,也為全球能源市場帶來了波動,深化了美國與中東關係的裂痕。本文將分析該內戰的深遠影響及未來潛在的政治走向。
Thumbnail
關於以巴衝突的輿論,我覺得是一件很特別的事,這起事件在全球上來說雖然一開始意見多有分歧,但隨著戰爭的進行,全球的風向正在開始轉變,從原本只有中國、俄羅斯等極權國以及少部分西方國家支持巴勒斯坦開始,到現在除了少部分東歐國家,以及一些資料不明國(比如印度跟一些非洲國家之類的)以外的大部分國家的平民都開始
Thumbnail
當地時間7月6日,伊朗總統大選結果出爐,由改革派的馬蘇德·佩澤什基安(Masoud Pezeshkian)以54.76%得票率勝出,擊敗立場強硬的候選人、最高領袖哈梅內伊(Ali Khamenei)心腹賽義德·賈利利(Saeed Jalili)。
Thumbnail
美國和以色列在加薩走廊在大規模空襲,殺掉將近三百個巴勒斯坦人,也救出了四名人質。以色列總理相對低調,因為....
Thumbnail
2017 年巴塞爾·阿拉吉(Basel al-Araj)遇刺,讓巴勒斯坦激進左翼中最無畏、最有創造力的聲音之一被噤聲。這些作品都表達了對巴勒斯坦自由的絕對承諾。儘管阿拉吉捍衛武裝鬥爭,但他從未加入任何派系,他的目標是在他的寫作中,對巴勒斯坦抵抗運動是什麼,以及能夠實現什麼目標,提供明智而廣泛的認識。
Thumbnail
當台灣在吵立法院長的時候,這個世界也開始發生一些重要的事了 伊朗飛彈襲擊了伊拉克和敘利亞。整個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的加薩戰爭 進一步地擴散開來了 除了對於多年通膨的世界,中東的運輸中斷區域的不穩定 造成經濟衰退的可能性上昇之外 台灣也得要借鏡這些事
Thumbnail
**事件概述:** 伊朗家裡面發生連續爆炸事件,據說造成了嚴重傷亡。 伊朗已將矛頭指向以色列,聲稱將進行最嚴厲的報復。 俄羅斯指出,這起襲擊是由美國支持的伊朗國內反伊朗份子配合以色列摩薩德所為。 **事件背景:** 伊朗支持的幾個小弟,包括哈馬斯、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近期一
Thumbnail
敘利亞巴沙爾·阿薩德政權的倒台,標誌著這場始於阿拉伯之春而帶來十多年的內戰後進入了新階段。總統出逃尋求庇護的消息震驚國際社會,也為中東地區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權力真空、地緣政治博弈、經濟重建以及國際社會的介入,將共同塑造敘利亞的未來。這一重大事件不僅改變了敘利亞自身的命運,也將對中東地區的權力
Thumbnail
自2011年爆發以來,敘利亞內戰持續深刻影響著中東地區的政治與社會結構。隨著阿薩德政權的倒臺和沙姆解放組織的崛起,敘利亞的未來變得更加不確定。這場衝突不僅造成了大量人道危機,也為全球能源市場帶來了波動,深化了美國與中東關係的裂痕。本文將分析該內戰的深遠影響及未來潛在的政治走向。
Thumbnail
關於以巴衝突的輿論,我覺得是一件很特別的事,這起事件在全球上來說雖然一開始意見多有分歧,但隨著戰爭的進行,全球的風向正在開始轉變,從原本只有中國、俄羅斯等極權國以及少部分西方國家支持巴勒斯坦開始,到現在除了少部分東歐國家,以及一些資料不明國(比如印度跟一些非洲國家之類的)以外的大部分國家的平民都開始
Thumbnail
當地時間7月6日,伊朗總統大選結果出爐,由改革派的馬蘇德·佩澤什基安(Masoud Pezeshkian)以54.76%得票率勝出,擊敗立場強硬的候選人、最高領袖哈梅內伊(Ali Khamenei)心腹賽義德·賈利利(Saeed Jalili)。
Thumbnail
美國和以色列在加薩走廊在大規模空襲,殺掉將近三百個巴勒斯坦人,也救出了四名人質。以色列總理相對低調,因為....
Thumbnail
2017 年巴塞爾·阿拉吉(Basel al-Araj)遇刺,讓巴勒斯坦激進左翼中最無畏、最有創造力的聲音之一被噤聲。這些作品都表達了對巴勒斯坦自由的絕對承諾。儘管阿拉吉捍衛武裝鬥爭,但他從未加入任何派系,他的目標是在他的寫作中,對巴勒斯坦抵抗運動是什麼,以及能夠實現什麼目標,提供明智而廣泛的認識。
Thumbnail
當台灣在吵立法院長的時候,這個世界也開始發生一些重要的事了 伊朗飛彈襲擊了伊拉克和敘利亞。整個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的加薩戰爭 進一步地擴散開來了 除了對於多年通膨的世界,中東的運輸中斷區域的不穩定 造成經濟衰退的可能性上昇之外 台灣也得要借鏡這些事
Thumbnail
**事件概述:** 伊朗家裡面發生連續爆炸事件,據說造成了嚴重傷亡。 伊朗已將矛頭指向以色列,聲稱將進行最嚴厲的報復。 俄羅斯指出,這起襲擊是由美國支持的伊朗國內反伊朗份子配合以色列摩薩德所為。 **事件背景:** 伊朗支持的幾個小弟,包括哈馬斯、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近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