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1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無家的寂寞者們——讀白先勇《孽子》

筆者攝影
筆者攝影
文學作品的主題,會隨著讀者閱讀的態度、方法、想法不同而有所轉變,因此就算是完全相同文字符號的文學作品,在不同讀者的手中,皆能重獲新生,獲得全新的閱讀主題。就算是同一位讀者,也能因時間、空間、心情等等狀態的不同,不斷虛構出全新的閱讀時的主題。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如果有一部小說,在近四十年來的時間,卻被無數讀者以相同的主題進行閱讀,致使看起來如同只能以一種方法閱讀,是否有些特殊、奇怪、荒謬呢?如此限縮了一部小說可能被閱讀出來的意義,不免太過可惜了。白先勇的《孽子》正是處於這般狀態的一部精彩小說。
白先勇是臺灣文壇的重要作家,也是《現代文學》雜誌的創辦人之ㄧ,其作品以《臺北人》、《孽子》最為人所知。白先勇於1960年代開始,持續將現代主義思潮引領進臺灣文壇中,現代主義風格也成為他創作的一大特色。《孽子》是白先勇從1977年開始於《現代主義》連載上半部份,後於新加坡《南洋商報》連載下半部分,最終於1983年完整出版的長篇小說。
《孽子》以新公園為故事中心,藉由一群年輕且具有「野性」的同志男孩作為主角群,書寫彼此間的友情,與原生家庭中的親情與矛盾,以及與各樣男子間的情慾與愛情等等,反覆穿插各式情節,拼貼虛構出多元樣貌的複雜世界。但也因為這群男孩的同志身份,使得這部小說長期以來,都被大眾視為純粹的「同志文學」作品,近四十年來的讀者們,彷彿都只注意到了當中對於同志的處境與情慾書寫,似乎以「同志」作為閱讀《孽子》的主題成為了一種「必須」的閱讀方法。但當代的讀者,難道還同意只以「同志」作為閱讀《孽子》的唯一主題嗎?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