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開心讀、聰明讀,睡前讀一讀。
統治背景
攻台是滅鄭?佔台?
對於清帝國而言,鄭氏集團「奉明正朔」保有明朝的正統性,是清朝最無法忍受的事情,這情形如同:
你發現你男朋友還在計算著跟前女朋友的日子
想想你某天發現男友行事曆上有「跟某某某(前任)交往的第1000天」這一定是除之後快啊!「正統性」如同「誰是正宮」一樣重要!!所以沒有明鄭的日子對清廷來說才會是好日子!!
因此,台灣這片土地的統治與否是清廷的次要問題,待清帝國擊敗鄭氏集團後,台灣這片土地究竟該如何處置才浮出檯面,也就是「台灣棄留論」的背景。
台灣棄留論 - 棄的論點
代表人物:康熙
論點要旨:台灣孤懸海外,管理不易需費大量金費、人物力。
- 留的論點
代表人物:施琅
論點要旨:台灣能作為中國東南沿海的國防、治安屏障。
因此,結論是將台灣納入版圖,是站在中國國防安全的角度,而非佔在讓台灣安居樂業發大財的角度,是以「為防台而治台」符合清帝國自身利益為優先,進行統治規劃,故稱此時期是「消極治台」。
消極治台的政策
渡台禁令
簡單講,就是限制來台。要點有三:
- 許可制。要政府許可才可來台。
- 不可攜眷。導致多「青壯」「男性」「隻身」來台影響台灣社會發展深遠。
- 廣東不能入台。(少提,看過就好。)
劃界封山
隔離漢人與原住民的往來,畢竟有往來麻煩跟著來...不往來則沒麻煩...
「劃界封山」常見手段:
- 實體面:挖「土牛溝」、立碑標示。
- 地圖上:劃「紅線」標示。
「土牛紅線」象徵著清朝統治區域與原住民區域的分界線。
班兵制
清朝似乎認為台灣人當兵就有機率8+9化成為社會治安的亂源、反叛的可能,所以制定班兵制,自中國抽調來台當兵。
這樣的制度使得來台當兵的人就好像抽中金馬獎,要在外島當兵三年回不了台灣,自己在台灣三年孤單寂寞覺得冷,會不會回家孩子一歲半,突然綠光罩頂。種種疑慮之下,用心守護台灣直接打上問號,平安下庄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築城限制
一說台灣不築城是避免遭反清勢力所用,但在民亂後改變:
- 朱一貴事件後:清以竹籬、木柵加以護衛
- 林爽文事件後:清以土石築城
睡前提醒
讀台灣清領初期的政策,掌握清廷治台心態 ─「不信任」(「為防台而治台」、「消極治台」)是理解當時的各項對台政策規劃的關鍵。
睏き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