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不好的翻譯?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從進入翻譯界之後,一直在想一個問題:什麼是好的翻譯 ?

我還沒有確定什麼是好的翻譯,但對於何謂不好的翻譯到是有一些想法,而且同時也在想,我所謂不好的翻譯,是否也是台灣出版社的編輯,以及大多數的讀者認為不好的翻譯?還是只有我一個人這樣想?

目前為止我看到內容中比較常出現不好的翻譯的類型,幾乎都是理論的書籍,翻譯小說很難踩到雷。也許是因為理論書籍大多是由該領域的學者翻譯,譯者雖然可以掌握書裡成堆的抽象概念,卻可能缺乏語言掌握能力,很難用合乎中文邏輯的語句呈現出來;或者情況剛好相反,對於非該理論專業領域出身的譯者而言,雖然文字能力不錯,但概念過於抽象,光是掌握概念理論內容就已消耗譯者太多能量和時間,因此只能做到最低標準的語言轉換。當然這也就牽涉到譯者的培養了,如果小說讀者居多,出版界就翻譯量而言,也會很自然的偏向培養小說譯者,又或者理論書籍需要更長的翻譯時間,但出版社基於成本考量無法允許譯者充分的時間咀嚼反芻這些概念和理論,這些部份暫且不談。

我最近在一本書中看到蠻多我所謂翻譯不好的句子,所以想提出來看有沒有人想跟我討論。

例句1:「海耶克的這項批評,不該只是因為他用來為保守政治立場辯護就受到排拒。」

例句2:「懷疑論者指出的因果過程其實有助於我們對於面前的議題獲得完整的理解。」

我之所以認為這樣的翻譯不夠好,是因為這些翻譯也屬於一種「英式中文」,意思是,這「獲得完整的理解」是英文會有的說法:gain a full understanding,中文不會用「獲得」當作動詞,而是會直接說(人)完整理解/充分理解,英文會以「海耶克的這項批評」做為主詞,後面再接這個主詞「不該...受到排斥」,但在中文,傾向以人做為主詞來「主動」應該或不應該排斥某個批評/觀點。因此例句1 我會翻成:

我們不該只因為海耶克以此為保守政治立場辯護,就排斥這項批評。

例句2 我會翻成:

其實懷疑論者指出的因果過程,有助於我們充分理解眼前的問題。

換句話說,英文裡有一些習慣,例如把主詞用得很長(用一串形容詞來描述一個抽象/具體名詞),接著以被動式描述主詞的狀態;或習慣把動作名詞化,減少語句的冗贅,但中文的習慣可能剛好相反,例如會以主動取代被動,或是直接以動詞描述事情發生的經過或陳述概念。又或者,英文可能會說 provide introductory information,逐字翻譯,會翻成「提供介紹性的資訊」,但更符合中文的翻譯,應該是「介紹了...」這些都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該經過一重、二重、甚至三、四重轉換之後,才能產生的中文化結果,這也是為什麼會外文不等於會翻譯的原因。

然而,問了我身邊的那位,他認為上述書中的句子他都不太覺得有什麼問題,他的閱讀量很大,閱讀時也常見到這類句子,所以覺得非常習慣,而且都看的懂啊。

我想到很久以前參加的一次翻譯研討會,其中有人在席間向講者提問的問題,就是:什麼才是好的翻譯?或如何讓讀者辨別好的翻譯。

當時我認為講者好像有回答,又好像沒回答,現在根本是點頭如搗蒜。他的意思是:如果讓中文出版界充斥越來越多好的翻譯,讀者自然就能辨別,但如果他們大多數經驗並習慣不好的翻譯,那麼即使看到好的翻譯也不會有感覺。

他的回答印證了我目前為止唯一調查對象的結果,但要如何讓更多人經驗到何謂好的翻譯,何謂不好的翻譯,看起來好像也是翻譯人(包含譯者和出版社等)的工作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2會員
387內容數
除了翻譯之外,這裡也是抒發烘焙、時事、戲劇、書、自然環境、信仰等想法的天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去年12月中提交書籍譯稿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接書籍譯案,這段期間接的案子多為零星的文件譯案及字幕翻譯案。
我從長年翻譯教學的經驗中發現,中日筆譯班學生們多半是天資聰穎,而且都認真解讀文本,以期得出正確流暢優美的譯文。在此,還必須說,秉持這種態度與熱情很重要,因為這關係到譯者將來能否保持穩定優質的譯作產出。不過,對學生來說,他們受限於我在課堂給予的截稿壓力,有些段落文句分明可以理解和讀懂,因缺乏實際操練(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中國簡體書轉繁體書的校對工作,真佩服編輯可以細膩查對台灣用語,抓出台灣與中國用字用語的差異,考驗編輯的功力,也考驗台灣讀者對日常用語的底線,先不談統戰,影片不是視頻,至少書名有守住,其他的部分,真的是如履薄冰,不是普及度的底線,而是常用語被置換的底線,真的想聽聽簡轉繁書籍出版主編的
Thumbnail
小說作品的有趣之處就是永遠都可以在老梗裡面創新,這也是我很佩服作家的地方。每翻譯一本小說,都會有新的體悟,不管是對人生還是對語言都一樣。 我會特別記起來的單字,不見得是什麼難字,而是我想到不同的處理方式,或者是單純我沒遇過的單字或表達方式。總之就是記錄下來,讓大家參考參考囉。
Thumbnail
中英文翻譯是變通的藝術,譯者須精通兩門語言,還要熟悉中西雙方的文化、歷史背景。但翻譯這件事卻不受重視,我們只記得作者,卻不記得把書介紹給我們的譯者。中文、英文文學有什麼不同呢?翻譯那麼冷門,為什麼余光中仍投身於翻譯事業呢?
Thumbnail
《翻譯乃大道》收錄了余光中關於「翻譯」的精彩內容,從譯者所需的能力到常見的翻譯困難,再到中西方文學比較,概括了他對翻譯這一行的深刻見解。本文整理了作者提出的常見的10種中文病句,這些問題大多受英文影響,不只是譯者,我們平日說話也常常會犯這些問題,讓我們來看看有那些英式中文吧!
Thumbnail
講者:陳佩筠(淡江英文系教授、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比較文學博士)、潘怡帆(東海哲學系副教授、巴黎第十大學哲學博士) 時間:2023.5.18 陳佩筠: 1. 德希達〈Des Tours de Babel〉(1985)中認為翻譯既必要又不可能,翻譯不可能完全不折損意義。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於文學創作的新認識
Thumbnail
「有時候,人們會嘲笑我們國家竟有這麼多過剩的書籍。可是,如果我還年輕有幹勁,我會選擇當編輯,從事出版事業。我們有責任讓智慧一直延續下去,絕對不可以把它當作炒熱門,卻罔顧良心的工作,因為那些粗製濫造的新書對於世界文學的危害程度,可能要遠大過戰爭帶來的後患。」~赫曼.赫塞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去年12月中提交書籍譯稿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接書籍譯案,這段期間接的案子多為零星的文件譯案及字幕翻譯案。
我從長年翻譯教學的經驗中發現,中日筆譯班學生們多半是天資聰穎,而且都認真解讀文本,以期得出正確流暢優美的譯文。在此,還必須說,秉持這種態度與熱情很重要,因為這關係到譯者將來能否保持穩定優質的譯作產出。不過,對學生來說,他們受限於我在課堂給予的截稿壓力,有些段落文句分明可以理解和讀懂,因缺乏實際操練(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中國簡體書轉繁體書的校對工作,真佩服編輯可以細膩查對台灣用語,抓出台灣與中國用字用語的差異,考驗編輯的功力,也考驗台灣讀者對日常用語的底線,先不談統戰,影片不是視頻,至少書名有守住,其他的部分,真的是如履薄冰,不是普及度的底線,而是常用語被置換的底線,真的想聽聽簡轉繁書籍出版主編的
Thumbnail
小說作品的有趣之處就是永遠都可以在老梗裡面創新,這也是我很佩服作家的地方。每翻譯一本小說,都會有新的體悟,不管是對人生還是對語言都一樣。 我會特別記起來的單字,不見得是什麼難字,而是我想到不同的處理方式,或者是單純我沒遇過的單字或表達方式。總之就是記錄下來,讓大家參考參考囉。
Thumbnail
中英文翻譯是變通的藝術,譯者須精通兩門語言,還要熟悉中西雙方的文化、歷史背景。但翻譯這件事卻不受重視,我們只記得作者,卻不記得把書介紹給我們的譯者。中文、英文文學有什麼不同呢?翻譯那麼冷門,為什麼余光中仍投身於翻譯事業呢?
Thumbnail
《翻譯乃大道》收錄了余光中關於「翻譯」的精彩內容,從譯者所需的能力到常見的翻譯困難,再到中西方文學比較,概括了他對翻譯這一行的深刻見解。本文整理了作者提出的常見的10種中文病句,這些問題大多受英文影響,不只是譯者,我們平日說話也常常會犯這些問題,讓我們來看看有那些英式中文吧!
Thumbnail
講者:陳佩筠(淡江英文系教授、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比較文學博士)、潘怡帆(東海哲學系副教授、巴黎第十大學哲學博士) 時間:2023.5.18 陳佩筠: 1. 德希達〈Des Tours de Babel〉(1985)中認為翻譯既必要又不可能,翻譯不可能完全不折損意義。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於文學創作的新認識
Thumbnail
「有時候,人們會嘲笑我們國家竟有這麼多過剩的書籍。可是,如果我還年輕有幹勁,我會選擇當編輯,從事出版事業。我們有責任讓智慧一直延續下去,絕對不可以把它當作炒熱門,卻罔顧良心的工作,因為那些粗製濫造的新書對於世界文學的危害程度,可能要遠大過戰爭帶來的後患。」~赫曼.赫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