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老師收到學員詢問:「請問我們這個時代還有紅利嗎?沒錢沒權沒勢的普通個體躍遷的機會是否還存在呢?」以下為使用五星筆記法拆解古典老師回覆的文章。
【預判核心內容】這篇文章為什麼重要. 可能內容
1. 猜測內容是講普通人如何在時代裡找到機會。
2. 普通人是指大多數80%的人,因此標題很吸引人。
3. 提到時代趨勢,畢竟在上升趨勢的賽道,最容易碰上機會。
【記錄講解邏輯】作者如何論述觀點
1. 面質:提問的角度,決定了回答
當寫作者用”普通人如何……”為標題,是想表達方法不只菁英能用,普通人也能用;但用的過多後,普通人反而變成了某種理直氣壯的代詞,我沒有能力、沒權、沒錢……要如何找到機會,這提問本身是矛盾的,一無所長要如何與人競爭?
如果問題改成,我沒明顯的優勢,但願意花3年時間打造,可以在什麽方面投入?這樣的問題,就能夠有解答,提問的角度,其實,決定了回答。
2. 破題:如果要躍遷,就不能做個普通人
躍遷與紅利的機會,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因此,想要躍遷就要放下”普通人”的標籤,做少數人,什麼是少數人,作者沒有給予明確的定義,而用一一個餐飲行業的小印刷社的美工躍遷的故事做舉例。
疫情期間,餐飲業紛紛改做外賣餐盒,而餐盒外包裝的設計,決定客戶會不會掃碼入會員群、這些轉私域的路徑會影響下次的訂餐數,美工開始改做外賣餐盒的UI設計,同樣一件事以前的工作是美化,現在的工作是救命,單位時間收益提高十多倍,最後變成千萬級的設計工作室。
3. 觀點:時代的躍遷與紅利,屬於逆行者
作者分別用,1996年、2000年、2004年、2014年舉出幾個有共性且耳熟能詳例子,來支撐並延展觀點:能夠躍遷的人,不一定是優秀的人,而是永不放棄希望的人、特立獨行的人,他們在看起來落後的地方,也持續努力,在遇到機會來臨時,一飛而上,他們並不是拿著一手好牌,而是想辦法將手中的牌打好。
段落尾端,向讀者提問,如果你是能够抓住機會的少數人,此刻該做什麽?引發讀者思考。
例子摘要:在1996年,最優秀的人都去國外,出不了國的人,留在國內創了補習班——這是新東方的俞敏洪;2000年,最優秀的人都去外企IBM,一些土鱉只能聚集在中關村、深圳研究互聯網——這是京東集團劉強東、QQ的馬化騰;到2004年優秀的程序員湧入中關村,程度不高的加入賣襪子的阿巴巴……
4. 總結:當少數人太累,給大部分人溫飽的時代建議
提到當少數人太累,收益大,勝出概率低,因此大部人不會走少數人的路,在結尾,給出四個普通人可以抓住的時代機遇,回應題主的提問。
回答摘要:第一,中國因政策未來20年會穩步上升;第二,AI技術、高科技,或醫學、心理等領域;第三,鄉鎮的興起;第四,互聯網服務、直播、短視頻,溫暖內容與有希望的教育、喜劇大賽或脫口秀。
花個3年,守住1年,會有殷實收益。
【記疑問和啟發】閱讀本文後的個人觀點
看到古典老師提到”普通人”標籤,會讓人覺得自己”理所當然”沒有機會,希望讀者可以放下普通人標籤,做個逆行者,永不放棄希望,掌握時代機遇。
在看到上述論述的時候,我有種怪異感。
因為,我是普通人,很普通,不是特別漂亮、不是特別聰明、家世也普通,全部都很普通,可能比起常人更容易逃避些,很少會覺得自己普通,所以努力也沒用,反而是知道自己很普通,才會去努力找到自己能切入的機會點。
對我來說,那種極其簡單、容易、極好的機會點,很難掌握在普通人手中,大部分會先落入特定的人手中,而普通人的機會點,是認清自己的資源與能力,想辦到找到適配的環境,在環境當中持續付出與貢獻,藉此找出相對優勢的能力,卡到生態位上,在裡頭開心地玩耍著。
我認為本篇文章提到的”普通人”標籤,指的是擁有「弱者思維」的人,弱者思維的人,是指依賴他人的道德標準,期待因為自己弱勢能夠獲得破格的照顧或特例……要獲得特例困難的原因在於,普通人透過自身努力、以及碰到機遇而變成所謂的強者,當強者知道從弱到強的過程,反而未必會給予弱者特例,特例可能會成為路徑依賴。
這篇文章的內涵很深,沒有直接回應「沒錢沒權沒勢」要如何處理,而是用普通人的標籤展現出,”弱者思維”與”強者思維”面對困境的態度差異,讓提問者理解到,不要偷懶拿現成的解決方案(已經成熟的市場,難進入),而是在環境當中,持續深耕,找機會、找方法、找希望,在碰到機遇來臨一躍而上。
【提煉思維模型】後續可使用的思維方式
1. 回答提問:跳開框架思考
文章沒有沿著題主提問框架,直接回應沒錢沒權沒勢的問題,而是提到,如果要獲得機會,要跳脫普通人的標籤,做少數派,做特立獨行的人,但也明白這樣的人少有,最後依然給讀者幾個大方向。
2. 普通人的時代機會:適者生存,而非強者生存
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當中,想辦法活下去是最要的事,活下去與強大、優秀與否無關,而與是否能為環境持續創造價值有關,藉由創造價值找到自己可以生存的位置。
【轉為具體行動】將概念化為具體行動
我去年計畫要做自由接案者時,有個粗略的規劃。
第1年要穩固技術和夥伴,找到可以持續打磨技術、共同成長的產品人社群、如果有時間,最好可以有專業證明、工作流程SOP化,第2年經營自媒體,有第1年的經驗,會比較好輸出專業實務性質的文章、也可以針對所選領域的各種主題做測試,第3年若能進入某些特定領域,盡可能做深入的解決方案。
目前先繼續這樣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