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一教育永續發展論壇之反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面對挑戰,是轉變的最好時機。】
在技能需求越來越多元的現在與未來,
學習者要能學會如何學習,
身為教學者,
思維是否能從傳統教育以教學者中心轉變為學習者中心;
面對考試制度不變,思維改變的教學者又如何調整。
在冠緯和安婷優雅又幽默的主持下,
聽到王慧蘭教授對城鄉教育的經歷,
Hahow 好學校創辦人江前緯分享創辦初衷,再思索教育本質。
誠致教育基金會李吉仁副董事長的短講,讓人思考該如何行動。
「能合作的創新才有力量,有鷹架的典範才能轉移」
如何將麥肯錫 Partner全球董事合夥人Denise Lee 分享的管理思維,運用到教育場域;
國家教育研究院林崇煕院長以犀利卻幽默的角度剖析,令人反思課綱的落實;
在KIST 花蓮縣三民國中林國源校長以實例闡述「非認知能力」,
如何在教學者放手後,讓學習者有繼續學習的力量。
「非認知能力是目的,科技是手段」
【從「工廠模式」到「個人化學習」;從「服從乖巧」到「非認知能力」;從「熟練考試」到「專案學習力」】
今日的~均一教育永續發展論壇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
avatar-img
0會員
1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鳳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不安於室」的個性, 所以多了些彎繞與起伏, 但卻有幸能經歷不同風景。
老師說:請看圖卡回答複詞性質(同義、反義、偏義) 圖卡:名聞「遐邇」 訊息欄位出現~ 學生P:痾痾痾痾痾 學生K:YYYYYYY 學生J:QQ 此時真是無聲勝有聲呀~
下課了~老師說 聊天欄位,出現 學生S:老師再見 學生L:來生再見 老師大笑:明天就要再見了,別等來生呀~ 是手機的智慧~我懂得的
「不安於室」的個性, 所以多了些彎繞與起伏, 但卻有幸能經歷不同風景。
老師說:請看圖卡回答複詞性質(同義、反義、偏義) 圖卡:名聞「遐邇」 訊息欄位出現~ 學生P:痾痾痾痾痾 學生K:YYYYYYY 學生J:QQ 此時真是無聲勝有聲呀~
下課了~老師說 聊天欄位,出現 學生S:老師再見 學生L:來生再見 老師大笑:明天就要再見了,別等來生呀~ 是手機的智慧~我懂得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昨天新聞中,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感嘆地說,當今社會多是雙薪家庭,家長工作繁忙,沒有太多時間去瞭解教育的走向。台灣很多家長對教育的認知,還停留在30年前他自己在當學生的時代,不瞭解108課綱,也不清楚近年體制內的改革和實驗教育。 . 我也深有同感,認為教育改革最需要改變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本文探討創新思維在教育和企業中的應用,作者強調創新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培養正確的心態。文章以創新思考藏寶圖為例,說明如何重新思考問題與答案的關係,並提出企業需要設立創新思考專員和創新顧問等新職位來推動企業創新。
【透過學習互動來提升孩子學習的動力。(圖/全球教育機構提供)】 【李婉如/ 報導】2019年政府推動108課綱,讓台灣的教育,從過去強調學生學習知識與能力,加上態度,轉變成培養素養,孩子的教育,早已不是我們熟悉的填鴨方式,現在的學生正面臨比過去更加複雜與動盪的世界,為因應政府推出108課綱教育
郭文慧主任,在二十年前「不打不成器」的時代,翻轉傳統的教育觀念,主張「以獎勵代替處罰」、「多元發展」的理念,吸引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者,創立「私塾文理補習班」。創業過程,郭主任學習如何兼顧母親與領導者的角色,用更柔軟的心看待孩子、實踐教育,獲得無數家長正面的支持與鼓勵。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這週我到台南講課,課前窗口說校長看到課程設計與規劃後,決議邀請一、二級主管參加,在校務繁忙之際,他本人特別抽空全程參與,足見領導人擁抱終身學習、永續發展的遠見思維。
Thumbnail
為了因應時代快速的變遷,教育體制早已有了大幅的變化。 教育部長潘文忠也深刻體會到,教育界面臨的,會是更多翻天覆地的改變,因此教育部不斷鬆綁制度的限制。
Thumbnail
南一教育集團董事長蘇偉銓提出對於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高度認同,並強調「適性揚才」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教育應該兼顧學生個別需求,創造終身學習,並提出數位與傳統教育融合的趨勢。文章深入探討「適性揚才」在未來教育發展中的重要性,以及面對時代變遷所需的教育調整。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昨天新聞中,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感嘆地說,當今社會多是雙薪家庭,家長工作繁忙,沒有太多時間去瞭解教育的走向。台灣很多家長對教育的認知,還停留在30年前他自己在當學生的時代,不瞭解108課綱,也不清楚近年體制內的改革和實驗教育。 . 我也深有同感,認為教育改革最需要改變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本文探討創新思維在教育和企業中的應用,作者強調創新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培養正確的心態。文章以創新思考藏寶圖為例,說明如何重新思考問題與答案的關係,並提出企業需要設立創新思考專員和創新顧問等新職位來推動企業創新。
【透過學習互動來提升孩子學習的動力。(圖/全球教育機構提供)】 【李婉如/ 報導】2019年政府推動108課綱,讓台灣的教育,從過去強調學生學習知識與能力,加上態度,轉變成培養素養,孩子的教育,早已不是我們熟悉的填鴨方式,現在的學生正面臨比過去更加複雜與動盪的世界,為因應政府推出108課綱教育
郭文慧主任,在二十年前「不打不成器」的時代,翻轉傳統的教育觀念,主張「以獎勵代替處罰」、「多元發展」的理念,吸引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者,創立「私塾文理補習班」。創業過程,郭主任學習如何兼顧母親與領導者的角色,用更柔軟的心看待孩子、實踐教育,獲得無數家長正面的支持與鼓勵。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這週我到台南講課,課前窗口說校長看到課程設計與規劃後,決議邀請一、二級主管參加,在校務繁忙之際,他本人特別抽空全程參與,足見領導人擁抱終身學習、永續發展的遠見思維。
Thumbnail
為了因應時代快速的變遷,教育體制早已有了大幅的變化。 教育部長潘文忠也深刻體會到,教育界面臨的,會是更多翻天覆地的改變,因此教育部不斷鬆綁制度的限制。
Thumbnail
南一教育集團董事長蘇偉銓提出對於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高度認同,並強調「適性揚才」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教育應該兼顧學生個別需求,創造終身學習,並提出數位與傳統教育融合的趨勢。文章深入探討「適性揚才」在未來教育發展中的重要性,以及面對時代變遷所需的教育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