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 阿拉斯加之死 人為甚麼要回到曠野,不顧艱難而危險?也許是對現行的生活與社會不滿、也許是太過浪漫、也許是敢於冒險的理想家,但是曠野與人生有何關聯?它蘊含了甚麼讓人們追尋它,甚至願意為它犧牲生命?它真的比現代生活好嗎?
我在原野中有了一些美妙的經歷,他們強烈而難以抗拒。但另一方面,我總有被擊垮的感覺,而我正需要這種感覺來維持生命。
我喜愛鞍座勝過電車;喜愛滿天星斗勝過屋頂。
喜愛朝向未知、幽僻難行的小徑,勝過平坦的公路。
喜愛曠野中深沉的寧靜,勝過在都市生活中形成的不滿之心。
—荒野流浪者 艾佛芮特
冒險進入曠野的人幾乎都習慣了孤獨、喜愛冒險,他們不適應都市的生活、人際,因此轉身投入曠野,那裏有簡樸的環境、純粹的美好。然而,喜愛曠野的人也不都只有一種模樣,有人喜愛在曠野的不同經歷、豐富的鬼斧神工的風貌;有人則尋求孤獨和自由;有人尋求自然的美,正如進入曠野人們個個不同,曠野也不總是美好,甚至蘊含很多冷冽和殘酷。
無邊的沉寂壟罩著整片土地,其上杳無人煙;沒有生命,沒有動作,孤寂而寒冷,甚至悲傷二字都無法形容。這是專橫而無從傳達的永恆智慧在嘲笑生命的努力與徒勞。那是曠野,原始冰封的大地。
— 傑克·倫敦《白牙》
而曠野,也一再教導人們痛苦是生命的法則。
這兩天來我真不知自己是死是活,我在熱氣中翻轉打滾,成群的螞蟻和蒼蠅爬遍全身,毒液慢慢地在我臉上、手上和背上流動,結成硬塊。我甚麼也沒吃,甚麼都不能做,只能冷靜的忍受……。
—荒野流浪者 艾佛芮特
曠野確實隱含了許多現代社會沒有的單純和美好,但是若是想要逃避和自由,甚至想要受苦,那導向的不是昇華而是消逝,正如史托《孤單:回歸自我》所說:「的確,很多有創意的人無法建立成熟的人際關係,有些更是極端孤立。有時,太早經歷創傷,的確也會使原本有創造力的人,能夠在相當孤立的狀況下完成人格發展。逃避的行為是一種保護兒童避免行為混亂的反應。如果我們把這個概念應用在成人生活中,就可以了解,逃避的兒童很可能會發展為以尋找人生意義和秩序為目的的成人,而這樣的意義和秩序並非全然來自於人際關係。」
然而,這些追尋曠野的人一如批評者而言:太過天真嗎?不可否認,有些人確實天真,但更多的人則是努力想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平和,為此他們願意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甚至失去生命。也許,有些人會責怪他們不負責任、沒有考慮關心他們的人,但是在追尋生命本質的實踐者、受過人際創傷的他們面前,這就是他們對自己負責的方式 - 奮力且孤獨的邁向未知的曠野,即使等待著他們的是死亡。這樣實踐自我、追求自由的意志才是許多人所羨慕和嚮往的。
註:本文並非提倡未經良好計畫的冒險和輕生,而是對本質和美不屈不饒追求的精神。詳細推薦閱讀《阿拉斯加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