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0|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我們這座山走完了,接著走下一座山」

我記得在跟同學們討論關於繡片背後的針路是否要追求工整時,我說,如果是創作,我習慣看著正面的圖樣邊繡邊構思圖樣,因為有時繡圖轉化到布面上時,還是會有臨時想要換色或換圖紋位置的想法,所以常常顧不到背面的簡潔。
上回跟小林部落的怡均姐學習到的不只是刺繡技法,而是你可以如何去感受老物件上的用色、圖樣和針路。原本的繡者為什麼在這裡換顏色?為什麼圖樣兩側不對稱?那些擬真的圖樣想要表達什麼?去感受、去體會、去想像,這個過程,唯有透過身體經驗實際地操作,你才能讓你的身體與語言整合起來,你會說:
「你現在『走』到哪裡了?」 「你迷路了嗎?」 「我們這座山走完了,接著走下一座山」 「我覺得這裡的圖紋像是海洋」 「我要繡一個太陽,剛升起的太陽」
我一直有意識地希望在獅頭和餉潭開辦的十字繡課程,不是只是學習怎麼出針入針、怎麼抽線綁結,而是能夠促成更多對於刺繡、對於服飾的討論。所以我都會在課前分享目前掌握到的所謂馬卡道族刺繡物件和數位化過程,而國小班邀請了自己創作整套服飾的少男少女來分享跟展示;成人班邀請了加蚋埔夥伴來分享他們的老物件重製經驗。
這次除了獅頭、餉潭自己的少女們來上課之外,還有來自古樓、萬安、萬金、老埤、枋寮的成員,甚至還有遠從東港、高雄、台東來的朋友,甚至有卑南族的夥伴帶著自己的刺繡成品來分享。我很喜歡大家熱烈地討論馬卡道的服飾是什麼樣子、對過去各部落所復振服飾的想法,還有,未來可以一起做些什麼、怎麼聚集、怎麼穿戴。
在課程示範的圖樣之外,有人自己翻找圖錄中的紋樣填滿空白;也有人繡上自己喜愛的卡通圖樣;也有人開始拿著方格紙想創作幾何圖紋。一個萬金的姊姊跟我分享,繡片就像是自己與這塊布相處時間中的紀錄片,記錄下專注與浮躁的時段、構思和試錯的過程。
實在覺得非常感謝,透過一門工藝,展開如此多的對話和可能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