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6|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覺察”我”的歷程

    朋友之前分享了一個荒謬的事件,因為沒有把他約出去,就惱羞說難怪是老姑婆之類的話,還在想說ㄟ~沒有這樣的經驗過耶!前幾天就體驗到了。IG上冒出一則留言感覺起來很像認識的人,於是沒有戒心的加了他,後來才知道是誤會,開始了一連串的對話,過程中他討要LINE的帳號,拒絕他,並告知並沒有熟悉到那樣的程度,可以IG聊熟了再說,然後就開始無限的拐彎要LINE的過程。
    本來以為幾次後就能消停,最後他惱羞了。
    他:你好好想一想,為何這個年紀還單身吧!
    我:輪不到你來評論我喔!
    這段對話令我啼笑皆非,感覺終於體驗一把這樣的經驗。
    可能最近對邊界感特別注意,所以跟他對話的過程中,有意識的覺知自己,所以明確地拒絕加LINE,讓心情特別的輕鬆,過去的自己就算不太願意,但也無所謂,就會直接讓對方加,但自從有意識地建立邊界感之後,可以果斷地拒絕自己不想要、不需要、不願意的事物,就算這樣的言論,感受也不是生氣,而是大笑出聲,有一種莫名的快樂,刪除封鎖後就像是捍衛了自己個國土一般,感覺輕鬆自在。
    每個人都有兩個我,一個是佛陀所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那個我,一個是自我意識的那個我。聽起來很玄妙,而這個思維是從老大在打坐的時候,總會說我們的本靈如何如何,老大也說過我們要修得就是讓自己和本靈合一,也就是本靈的那個我是更高層次的我,個人認為本靈在認知裡就是佛陀所說的本我,也就是想要明心見性,所要修的性。
    意識我則是有太多的貪嗔癡疑慢,所以人常常會像包裹在一個繭裡面,繭殼就像是無明,因為看到的永遠只有那一畝三分地,因此無法得到更深一層的智慧,所以認知到無名和覺察到貪嗔癡疑慢,都是長智慧的過程,在發現這一點後,開始有覺知的一層一層撥開外殼的繭,總有一天能夠破繭成蝶,與真我結合,明心見性,聽起來是一個很玄之又玄的過程,但依照目前自己的智慧也只能認知到這一個層面。
    而有時候奇妙的是,意識我要與真我合一可能偶而在打坐的時候,會像開掛一樣,能夠結合在一起,但是意識我開始抓取生命中的貪嗔癡疑慢的時候,又回到了那個繭當中,因此覺知變得非常重要,在沒有覺知之前,人會呈現迷茫的狀態,或許不再於不知道自己想要做甚麼,諸如追名逐利、學習考試、結婚生子......,而是對於很多人生軌跡並沒有覺知,知道每一個當下、念頭的流逝、行為......。
    就像過去刷牙往往很無意識的,就是牙刷在嘴裡嚕來嚕去,可是當知道每顆牙齒對應身體不同器官的時候,就會開始覺察該要兩顆兩顆慢慢仔細地刷,開始知道要使用牙線、牙尖刷.....,過程也不會只是嚕一嚕,而是去感受牙齒的感受、牙縫之間的沖洗,所以要把覺察變成一種習慣,但這個習慣在日復一日的生活當中,甚至在過多的刺激、資訊的累積當中,很容易忽略。
    回到那個網路認識的人,雖然不知道他的用心,但是因為覺知,明確的知道自己要的是甚麼,並不想跟一個陌生人太早建立太深的交集,也不希望一個陌生人能夠得知自己更多的資訊,所以本來就是一場體驗,又可有可無的聯繫,何必製造自己更多的困擾,後來發現所有的事情都會回歸到自身的小我上,又要去除所謂的”我”,同時又要覺察”我”,感覺是一個很矛盾的事情。
    偏偏這並不是兩件事情,就如同最近在練習的自他互換當中,我覺察的是”他”的感受、思維、情緒、選擇、行為,而後對應到自己的感受、思維、情緒、選擇、行為,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反射鏡,自己所呈現的就會對應到世界,同時所謂的他人與自己也是對應的,這個對流也是所謂的因果,有時候這個對流的因果並非這輩子,而是這輩子的思維情緒行為讓這個因果產了部分的質變,所以說雖然業力不滅,但卻有機會轉變,轉變不是不承擔,而是面對的思維情緒行為等等,能夠稍加轉變事情的走向。
    所以過往常常被教導不要怨恨、不要抱怨、不要起瞋恨之心,都是為了改變原有的軌跡,甚至不讓本來惡性循環的因果,越發糾結不可跳脫,轉而認知、覺察、甘心、隨順,甚至以更積極的思維、情緒、行為去面對,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變革當中,慢慢地去除掉覆蓋"我”的繭,這一層領悟就如同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如果想更進一步,需要更多的悟性,才能達到六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樣的境界吧!目前的思維僅只能到達佛性就是人性所轉化,而在一次又一次的覺察認知裡面,去改革改變,將人性轉為佛性,這個見性的過程,可能才是自己的修持之道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