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飛踢,醜哭,白鼻毛》,作者陳夏民是「
逗點文創結社」這個「一人出版社」的創辦人兼總編輯,此書分享的就是他經營出版社的熱血與辛酸。其實這書初版是 2012 年,手上這本是十周年再版。據說當年很多人就是被這書推入出版火坑(?)
先前讀過陳夏民的《
讓你咻咻咻的人生編輯術》,很是喜歡。當初知道這本書要再版就很期待,讀完果然同樣是相當有感,以下簡單和大家聊聊。
你知道嗎?朝夢想前進的過程很辛苦喔,有時候會累到長出白色的鼻毛,甚至可能墜入心靈黑洞再也爬不出來。不過我們不要輸給這個世界!把你的手交給我,我們一起飛踢!
【逗點豆知識】
雖說買過幾本逗點的書(算算有 7 本),但對逗點的印象除「一人出版社」很厲害外,了解並不深。藉本書可說稍稍補足認知。
比如逗點的名字由來竟是是陳夏民看綜藝節目時聽通告藝人說:「這樣就要劃下句點啦,不要啊啊啊。」因而想到,如果不想劃下句點,就要永遠是「逗點」。真是未雨綢繆到極致!
不過這名字不只「務實」的理由,還能與閱讀扯上邊。陳夏民說他常抱著「下一本書就在目前閱讀的這一本書裡」的想法。可能是書中提到另一本書,或被某些概念或現象吸引,讀完後又找相關的書來讀。因此他認為:
不管你讀多少書,其實讀的都是同一本書,一本讀不完的書,沒有句點。
這樣「閱讀,沒有句點」的理念正是「逗點」的核心理念。另外逗點還能這樣解讀:
逗點之好,在於它除了能決定閱讀速度外,也是連結兩個概念、句子的標點符號,我們永遠不知道逗點之後會出現什麼樣的句子,這也是閱讀的樂趣之一。
不愧是出版人,有夠會掰(笑)。
另外讓我驚訝的是,逗點這一人出版社曾經有兩個人!這位「逗點人二號」叫曾谷涵,是陳夏民東華創英所的學弟。當初陳媽媽還提供家裡的一個房間給他住。不過兩人時間表不同,雖說一起在工作室上班,但曾谷涵早到,陳夏民晚走,回家除宵夜時間幾乎不會碰到面。很有趣的合作相處模式。
這段兩人的革命情感很動人。很愛這段街頭扛書的段落:
記得有好幾次拖著行李箱在炎熱的台北街頭走路,兩人互相咒罵為什麼要弄得那麼累真是傻B下次再也不要這樣子了,然後下次還是會說一樣的話。
真是熱血到不要不要啊!
【書市秘辛】
雖說喜歡看書,但對「書」這產業了解不深。先前讀的《
開店指難》,是從書店主的角度一窺書市秘辛。這本書則從出版角度探看,同樣新鮮有趣。
比如所謂「書籍經銷制度」。陳夏民說做書不難,但要把書送上通路卻很困難。很多通路(尤其大型網路書城或連鎖書店)不喜歡與出版社直接合作,多半會透過經銷商居中協調,形成出版社做書、經銷商推書、通路賣書的產業結構。
出版社印好的書會由經銷商接手,負責一本書上市的各環節(如運輸、上架、退書等)。經銷商就像出版社聘的業務,能幫商品談個好價錢;反之,出版社則是經銷商的供貨商,能確保貨源不斷。兩者可說是「共生」關係。
當然書沒那麼好推。書中提到逗點的「詩,三連發」企劃在找經銷商時就四處碰壁,因而錯失七月的黃金出版檔期。
就算能順利上市還要面對殘酷的「書市修羅場」。一般來說,新書的「蜜月期」只有一個月。如果銷售欠佳,通路自然不會浪費它的寶貴空間,了不起留一本在書架上,剩下的便通通退回。
這邊正好可聊聊「以書養書」這概念。大家應該都聽過「暢銷書養理想書」的說法。讓暢銷書支撐營運支出,來養那些「不好賣」的理想書。
但以書養書還有另外一層面。這與上頭提的書籍經銷制度(出版社→經銷商→通路)有關。假設新書印了一千本,收到十五萬貨款,一個月後被退五百本,就只剩下七萬五千元。加上經銷商會收一定比例保留款(怕出版社倒掉),所以實際的貨款會更少。
因此如果出版社這個月沒出新書,那上個月的退書就會讓現金流直接轉負。這導致很多出版社每個月都要推新書來「養」舊書。更糟的是,現在書籍銷售週期越來越短,印量又少,出版社為維持營運就只能推更多新書,如此循環造成書中提的慘案:
書籍推出了卻沒有人知道,又在一個月內消失得無影無蹤,幾乎成了無人知曉也無人協尋的失蹤兒童。
如陳夏民說的:
這是一個好書數量遠勝讀者的年代。
大家行有餘力還是多買書,支持一下出版社與書店吧。
【出版與推書】
讀這書另一個有趣的點,是我很容易將出版社做書與我寫心得推書類比。
陳夏民說,如果作者是生育作品的生母,那編輯便是養育作品的後母,決定作品出來見人的面貌:
一本書的輪廓幾乎都是透過編輯的雙手催生出來的,因此長相的好壞、是否好讀,編輯的確得負最大責任。
而我寫心得,則是用另一方式重新包裝書的內容。雖說模式大不同,但想推好書的心是一樣的。如陳夏民說的:
他們的作品需要被人看見,就算只有一個讀者也好,就這樣放著實在太可惜了。
而出版社的銷量壓力也讓我莫名有感。書中描述看到報表爆炸的段落可說幽默又血淋:
我覺得脖子後方肌肉好緊,好像有人把我的脖子當成毛巾在扭一樣,然後我的手也麻了,整個胸口鬱悶。我的老天,該不會要中風了吧?誰來拿根針幫我放血啊啊啊啊!
雖說寫心得沒這樣的銷量壓力。但很多時候還是會因反應不佳而難受,擔心是不是把一本書介紹壞了。與書中說的狀況如出一轍:
所有製作一本書時所投注的熱情,都會因為這份報表而產生質變,嚴重的情況下,不僅會消磨原本對該書的愛,還會產生自我懷疑,然後對該書的作者產生難以抹滅的愧疚。
另外,我對書中談練習溝通、面對人群的段落也很有感。陳夏民說他其實很害怕對陌生人說話,但為了推書,只能不斷練習,不斷在學校、書店演講。
想要賣書,還裝什麼紳士淑女?面子卸盡也要用力去推!
我過去就是喜歡看書而已。現在這樣寫心得、弄圖文還錄 Podcast,雖說不到陳夏民那樣拋頭顱灑熱血的地步,但對魯宅工程師來說還是很突破舒適圈。但如果能讓更多人認識這些書,也就值得了吧!喜歡書中這句:
如果你有夢想,請張開嘴巴把話說清楚,讓他們聽見你捍衛自己理想的決心,就算把話說得結結巴巴也沒關係,至少讓他們知道你是什麼人。
【後記:成熟中帶有叛逆】
這是本書可說是既熱血又實際。讀的過程常常忍不住噴笑又感到無比心酸。
當年有個熱血笨蛋以為可以飛踢世界,不料一直踢到鐵板,一直醜哭,還長出白鼻毛。
陳夏民說做出版的多少有些賭徒心態,帶著些理想性,想賭把大的:
我們的字典裡面,從來沒有「見好就收」這個詞,我們對每一次出手都信心滿滿,畢竟那是我們的信念,我們存在的價值。如果不相信一本書能夠帶我們去遠方,那我們憑什麼要其他人也相信,然後把書帶回家呢?
但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迷惘的時候。陳夏民說他常聽見讀者不同想法,順從了這個就會得罪另一個,出了大家一致叫好的書卻不叫座。好幾次都要迷路。
自己一路以來也總是帶點任性地分享喜歡的書,也有不少朋友建議我「你要不要分享一些比較大眾的書啊?」因此看到這些段落很是有感觸。很喜歡新版前言的這段話:
在名喚「變成大人」的路上,我懂得更多人情世故運作的規則與潛規則,但這不表示一個人得為迎合外界眼光與標準割捨掉最珍貴的自我……能夠成熟,同時保有叛逆,或許是未來十年我最重要的課題吧。
「成熟中帶有叛逆」,說的真好!
最後想用這句話做結:
逗點就這樣和我本人綁在一塊兒了,可能有時品味好,有時品味怪,不過你永遠無法預測逗點之後會出現什麼,所以就陪著我一起閱讀,好嗎?
〈姆斯的閱讀空間〉大概也是這樣吧(笑)。但就陪我一起閱讀,好嗎?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