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看到朋友A寫她的七歲兒子在床墊上聞到舊家的味道就哭了。朋友住在那裏十二年,兒子在那裡出生的。具有神奇記憶基因的我,完全能體會她兒子的心情。
大部分人一生都會搬幾次家。年幼時心思生活單純,或說天靈蓋還沒完全關上,人的五感特別敏銳,兒時身邊很多的記憶會終生保持清晰。這是為什麼有些人十六、七歲離鄉,相較於後面那一大段人生,就時間的比例是很短的,但卻對故鄉念念不忘。
就如同記憶中海旁腥鹹味的海風,碼頭港九巴士集散處司機們的下午茶充滿咖啡奶茶和西多士菠蘿油麵包的香氣。還有看似歲月靜好的午間,收音機裡播放著Henry Mancini - Theme from A Summer Place,屋子裡充滿煲仔飯和西洋菜湯的味道。那些空氣裡的味道夾帶著情境住進我們的腦海裡,於是串連了我們的一生。
有幸在大雨前去了一趟不老部落,部落提供的餐食裡有一道竹雞。竹雞是部落的泰雅族人用竹片、紅繩、樹枝所設計的天然陷阱,部落的人捕抓的野生竹雞是吃多少就捕多少,不會濫捕。竹雞小小一隻,味道獨特。於是,竹雞的味道在我的記憶裡連結了不老部落。
      Henry Mancini - Theme from A Summer Place
avatar-img
160會員
105內容數
人世間最無法抵擋的是時間,時間不斷的前進,微小的我們僅能以文字記錄那些過往的「時光」。美好或悲傷都是生命的印記。寫作是一種表達,一種分享,甚或是嘗試記錄那些漸漸逝去,但值得記憶的人事物。jshchu0@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時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張學友和湯唯的電影《月滿軒尼詩》拍攝於2009年上半年,是一部有關愛情親情的溫馨小品,劇情地理設定位於香港的銅鑼灣和灣仔的主要幹道軒尼詩道為主軸。在電影最後恰巧瞥見當時正在都更重建中的灣仔利東街。換句話說,當時的俗稱的囍帖街(或印刷街)已經拆除,正在興建現今人們看到的現代商場與各式餐廳的利東街。
每到清明時節出現在傳統市場的艾草粿和紅龜粿這類祭拜食品,紅紅綠綠甚是好看。 食物總是吸引孩子的,有時我會發愣地對著攤子看很久,想像它們是什麼口感和味道。從小家裡沒有祭祖,也不會購買這類食品。有那麼幾次央求母親購買,她總以裡面有色素為由拒絕。
當時備受矚目描寫二戰的法語片《戰火浮生錄》(Les uns et les autres)上演著,男主角之一在戰壕裡,兩造正激烈交火,電影旁白開始:「如果你等我,我會回來。但是你必須耐心等候,等到日頭西落,等到天下黃雨,等到盛夏的勝利,等到音訊斷絕,等到記憶空白,等到所有的等待都沒有的等待。」
在電子產品普遍以前,人們都經歷過機械手動的年代。那時候沒有靠電池,甚或是太陽能工作的各式精巧器具,那個年代的鐘錶、玩具、文具與教具等日常用品都要靠物理機械原理運作。當時的人都體驗過手上發條這件事。
小學低年級以前,生病可以到父親服務單位的醫務室看病。母親帶我從永和坐三輪車到中正區,過中正橋沿河堤常穿梭在金門街、同安街、牯嶺街。河堤國小那時候就在了,當時該校學生還不少呢。 日前再度路過該校時,發現有個上面寫著100的紀念雕塑。才發現原來這個學校這麼久了。經過網路查詢後發現河堤國小是螢橋國小的分校
我用下課時間走到教室前的佈告欄看報紙。「西貢淪陷」斗大的標題映入眼簾,伴隨的是撤僑與逃難的新聞照片。或許是早已從報紙得知戰事的殘酷,也或許是對於越南敗給共產主義的北越感到失望,在那個陽光普照的上午,我站在佈告欄前頓時感到失落。越南對一個高中生來說是個遙遠的國度,但是逃難人們的驚恐困頓表情,讓人喘不過
張學友和湯唯的電影《月滿軒尼詩》拍攝於2009年上半年,是一部有關愛情親情的溫馨小品,劇情地理設定位於香港的銅鑼灣和灣仔的主要幹道軒尼詩道為主軸。在電影最後恰巧瞥見當時正在都更重建中的灣仔利東街。換句話說,當時的俗稱的囍帖街(或印刷街)已經拆除,正在興建現今人們看到的現代商場與各式餐廳的利東街。
每到清明時節出現在傳統市場的艾草粿和紅龜粿這類祭拜食品,紅紅綠綠甚是好看。 食物總是吸引孩子的,有時我會發愣地對著攤子看很久,想像它們是什麼口感和味道。從小家裡沒有祭祖,也不會購買這類食品。有那麼幾次央求母親購買,她總以裡面有色素為由拒絕。
當時備受矚目描寫二戰的法語片《戰火浮生錄》(Les uns et les autres)上演著,男主角之一在戰壕裡,兩造正激烈交火,電影旁白開始:「如果你等我,我會回來。但是你必須耐心等候,等到日頭西落,等到天下黃雨,等到盛夏的勝利,等到音訊斷絕,等到記憶空白,等到所有的等待都沒有的等待。」
在電子產品普遍以前,人們都經歷過機械手動的年代。那時候沒有靠電池,甚或是太陽能工作的各式精巧器具,那個年代的鐘錶、玩具、文具與教具等日常用品都要靠物理機械原理運作。當時的人都體驗過手上發條這件事。
小學低年級以前,生病可以到父親服務單位的醫務室看病。母親帶我從永和坐三輪車到中正區,過中正橋沿河堤常穿梭在金門街、同安街、牯嶺街。河堤國小那時候就在了,當時該校學生還不少呢。 日前再度路過該校時,發現有個上面寫著100的紀念雕塑。才發現原來這個學校這麼久了。經過網路查詢後發現河堤國小是螢橋國小的分校
我用下課時間走到教室前的佈告欄看報紙。「西貢淪陷」斗大的標題映入眼簾,伴隨的是撤僑與逃難的新聞照片。或許是早已從報紙得知戰事的殘酷,也或許是對於越南敗給共產主義的北越感到失望,在那個陽光普照的上午,我站在佈告欄前頓時感到失落。越南對一個高中生來說是個遙遠的國度,但是逃難人們的驚恐困頓表情,讓人喘不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後天就要攜小犬及丈夫回娘家,我卻在回憶家的味道?樣子?街道?鄰居?朋友?家人?    是小時候夏天打開黑松沙士,不小心灑滿身黏膩味道?還是爸爸叼黃長壽薰人香菸?還是媽媽頭髮間味道?媽媽頭髮味道只有舍弟聞的懂,我聞不懂。還是不小心打翻薰衣草沐浴乳味道?   對家,小時候要媽媽畫家的圖案,媽媽
Thumbnail
無論如何,如果時間允許,每次出差南下的旅途中總會繞過去老家一趟,不是因為住在那裏其實不熟的親戚,只為一碗記憶裡的家鄉味道。所謂客家的那一半,母親給我的;只有一付家鄉的味蕾...
感恩過去所經歷的一切,但無論好壞都只是一種體驗,不執著不留戀才能開創新人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離開故鄉後,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的期許。作者分享了他離開臺灣15年後回到臺灣的心情,以及某首歌曲對他的情感觸動。文章通過個人故事和歌詞表達了對平凡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作者的情感為讀者締造了共鳴的可能。
Thumbnail
這忽然來襲的滋味,暑夏的溫度、食材的顏色、手的觸感與臉額上的汗滴、腳下老舊的電風扇,回憶茂生之處,許多人事物隨著年月,只能是想念。
小時候在台灣的鄉下地方, 只有過年節的時候母親買來雞隻煮成白斬雞祭祀才有可能喝到鮮美的雞湯。 那雞湯的香氣遠遠的在外邊就聞到, 會令人好奇地跑去廚房一看究竟, 自多年前媽媽生病去世, 這兒時美味記憶也就隨著消失了。 2003年的冬天, 因工作初到上海, 整個人還在適應當地的工作環境以及飲食文化,
Thumbnail
外子離開宜蘭北上就學工作,對外婆的拿手菜念念不忘。嘗試多次無果後,於一家小吃店品嚐到外子的童年回憶「西魯肉」,外子滿足的神情中看到兩顆鑽石在其眼眶裡閃閃發亮,這就是外子朝思暮想的「家鄉味」。
對許多人來說,記憶中熟悉而親近的氣味就是他生活史的一部分,當這種氣味不期而至,人的記憶體開關就被打開,跟著這股氣味前往往昔的生活場景。既然氣味有如此神奇功能,那麼蟲聲同樣有召喚記憶的魔力。   以為我例, 1990年代我在日本第一次聽見蜩(晚蟬)的聲音,覺得那「キキキキキ…」鳴叫聲,尤其它是從暮
在遙遠的雲林小鎮,僑美國小是我們成長的據點。每逢回家過年,這片土地都彷彿是一首懷舊的歌,唱出我們對故鄉深深的思念。 回家過年,不僅是一場回憶的旅行,更是心靈的根歸。即使跨越山河,漂泊在異鄉,回家的呼喚聲卻如悠揚的歌聲,引領我們穿越時光的隧道。 故鄉的年味是濃郁而深沉的,如同一瓶陳年老酒,滿溢著濃
Thumbnail
小時候覺得這些食物都只是生活家常菜,但現在長大了,卻是再回憶曾經的點點滴滴。可能過個幾年,人去樓空,自己腦中對童年記憶會漸漸淡忘,但記錄下來的這些經歷,會是不想被遺忘的記憶。
   後天就要攜小犬及丈夫回娘家,我卻在回憶家的味道?樣子?街道?鄰居?朋友?家人?    是小時候夏天打開黑松沙士,不小心灑滿身黏膩味道?還是爸爸叼黃長壽薰人香菸?還是媽媽頭髮間味道?媽媽頭髮味道只有舍弟聞的懂,我聞不懂。還是不小心打翻薰衣草沐浴乳味道?   對家,小時候要媽媽畫家的圖案,媽媽
Thumbnail
無論如何,如果時間允許,每次出差南下的旅途中總會繞過去老家一趟,不是因為住在那裏其實不熟的親戚,只為一碗記憶裡的家鄉味道。所謂客家的那一半,母親給我的;只有一付家鄉的味蕾...
感恩過去所經歷的一切,但無論好壞都只是一種體驗,不執著不留戀才能開創新人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離開故鄉後,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的期許。作者分享了他離開臺灣15年後回到臺灣的心情,以及某首歌曲對他的情感觸動。文章通過個人故事和歌詞表達了對平凡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作者的情感為讀者締造了共鳴的可能。
Thumbnail
這忽然來襲的滋味,暑夏的溫度、食材的顏色、手的觸感與臉額上的汗滴、腳下老舊的電風扇,回憶茂生之處,許多人事物隨著年月,只能是想念。
小時候在台灣的鄉下地方, 只有過年節的時候母親買來雞隻煮成白斬雞祭祀才有可能喝到鮮美的雞湯。 那雞湯的香氣遠遠的在外邊就聞到, 會令人好奇地跑去廚房一看究竟, 自多年前媽媽生病去世, 這兒時美味記憶也就隨著消失了。 2003年的冬天, 因工作初到上海, 整個人還在適應當地的工作環境以及飲食文化,
Thumbnail
外子離開宜蘭北上就學工作,對外婆的拿手菜念念不忘。嘗試多次無果後,於一家小吃店品嚐到外子的童年回憶「西魯肉」,外子滿足的神情中看到兩顆鑽石在其眼眶裡閃閃發亮,這就是外子朝思暮想的「家鄉味」。
對許多人來說,記憶中熟悉而親近的氣味就是他生活史的一部分,當這種氣味不期而至,人的記憶體開關就被打開,跟著這股氣味前往往昔的生活場景。既然氣味有如此神奇功能,那麼蟲聲同樣有召喚記憶的魔力。   以為我例, 1990年代我在日本第一次聽見蜩(晚蟬)的聲音,覺得那「キキキキキ…」鳴叫聲,尤其它是從暮
在遙遠的雲林小鎮,僑美國小是我們成長的據點。每逢回家過年,這片土地都彷彿是一首懷舊的歌,唱出我們對故鄉深深的思念。 回家過年,不僅是一場回憶的旅行,更是心靈的根歸。即使跨越山河,漂泊在異鄉,回家的呼喚聲卻如悠揚的歌聲,引領我們穿越時光的隧道。 故鄉的年味是濃郁而深沉的,如同一瓶陳年老酒,滿溢著濃
Thumbnail
小時候覺得這些食物都只是生活家常菜,但現在長大了,卻是再回憶曾經的點點滴滴。可能過個幾年,人去樓空,自己腦中對童年記憶會漸漸淡忘,但記錄下來的這些經歷,會是不想被遺忘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