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譯團】徐淑賢:那一夜,在雨夜的奈良遇見你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梁啟超與林獻堂的書信往來密切,經常討論時事。(藏品:梁啟超致林獻堂函(1911-10-29)/黃得時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記一段林獻堂與梁啟超的情誼】

若論及林獻堂所領導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往往會提起梁啟超。提起梁啟超所分享的愛爾蘭抗英經驗、提起梁啟超對林獻堂、林幼春的讀書建議,以及提起1911年3月梁啟超與女兒梁思順(令嫻)、朋友湯覺頓同行的臺灣之旅。

這一趟臺灣之旅,梁啟超籌備了將近五年,興致勃勃的他,不僅從出航日就開始寫詩紀錄,抵臺後更將詩歌作為所見所聞的速記工具。同時間《臺灣日日新報》也刊出消息,從其搭乘的笠戶丸,到沿途可能拜訪的對象,都成為追蹤報導的內容。然而這並不是一般的新聞放送,而是梁啟超作為公車上書領袖、投身維新運動,更因此流亡日本的特殊身分,讓這趟旅行註定備受關注。監控的視線從基隆登岸那一刻就開始,甫下船的梁啟超受到「警吏來盤詰,幾為所窘」,而後在臺北東薈芳的演講也感到「屬耳在垣,笑顰皆罪」,以致後來在臺中,與櫟社的聚會裡,梁啟超不得不強調:「酒席中俱文雅之人,只好談風月,國家政治不必提及」。
但文人總有文人的玩法。他們透過「追懷劉壯肅(劉銘傳)」即席賦詩,對比了清官與日官的差別,經由追念前者,暗藏對今者的評論。又以東漢末年遭匈奴擄掠的「蔡文姬」為擊缽詩題,借古傷今,一吐悲憤。而林幼春更以〈奉和任公先生原韻之作〉一詩中「楚囚忍死非無意,終擬南冠對角巾」流露出對於康有為、梁啟超多年奮鬥與流亡經驗的理解,被梁啟超譽為「海南才子」。
看到武昌起義後的第一線狀態,不僅有革命黨潛伏殺機、列強蓄勢干預政情。(藏品:梁啟超致林獻堂函(1911-10-29)/黃得時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此趟旅行後,梁啟超與林獻堂的書信往來愈加密切,從詩歌創作到商討辦報,從回報國民常識會的籌組,到傳遞中國辛亥革命期間的混亂局勢,雙方意見的交換愈見頻繁。從現存1911年10月29日(農曆辛亥年9月8日)梁啟超致林獻堂的信函中,可以看到武昌起義後的第一線狀態,不僅有革命黨潛伏殺機、列強蓄勢干預政情,梁啟超自己也於同時間由日本趕赴中國,期待透過政治運作,壓抑袁世凱、建立新政府,進而重整勢力、召開國會。整體情勢交雜難辨,各方媒體多有煽動言論,梁啟超建議林獻堂,閱讀《時事新報》較能中立理解時局,同時也為《國風報》經營費用斷絕,向林獻堂求助。
1911年11月8日(農曆辛亥年9月18日),林獻堂匯款一千金以解《國風報》經營之危,並表達自己身處臺灣,對遠方局勢無法給予更多協助的遺憾。梁啟超則於11月20日(農曆辛亥年9月30日)回函致謝,信中說明自己辭退袁世凱邀任入閣一事,流露出原定「和袁慰革」的策略似有其他考量。林獻堂又於11月底到12月初左右(農曆辛亥年10月10日)回信,表達對其辭聘一事的理解,並分析清皇室、張勳、馮國璋等人的盤算,回應梁啟超的焦慮之情。也是在這封信中,林獻堂送上臺灣茶葉給往復奔波的梁啟超,或許是希望口感柔順、香氣細膩的冬茶,能夠捎給知己好友一點安定的心情。
這些往返的信件,組成牽引臺灣思考自決自主的錯落光芒,見證1910年代臺灣本地知識分子對於中國、乃至世界局勢從摸索到介入,並同步於島內嘗試執行、呼應的過程。
林獻堂的回函,送上臺灣茶葉給往復奔波的梁啟超,希望給知己好友一點安定的心情。(藏品:林獻堂致梁啟超函(1911-11-08)(草稿)/黃得時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這一切都源於1907年的雨夜。
那一年,是林獻堂初次的日本之旅,為了拜訪梁啟超,他與秘書踏遍橫濱,前往新民叢報館、華僑學校「東京高等大同學校」均尋訪無果。只好帶著大同學校校長林儒的介紹信,轉往神戶,期待能在華僑同文學校見到心中的偶像。
前往神戶途中,林獻堂先在奈良住宿休息。
早春的夜晚,雨淅淅瀝瀝落在旅社的臺階,林獻堂的秘書甘得中倚在櫃臺,一面望著門外、一面隨意翻閱著旅社登記簿。突然瞥見其中有類似中國人的姓名,仔細一看,發現一個是《新民叢報》發行人陳筥笙,而另一個則是梁啟超友人潘博(潘若海)。喜出望外的甘得中連忙找女侍詢問,並在她的帶領下前往旅社三樓。
走廊上,甘得中掏出名片請女侍轉交,正在交談之際,一男子從房內走出,問道:「何事?」
甘得中道:「我是從臺灣來的,想向陳先生與潘先生請教,不曉得他們是否知道梁先生的行蹤。」
男子道:「你找他有什麼事?」
甘得中道:「過去讀過梁先生的文章,心裡很是敬佩,一直希望能親自拜訪他。」
男子拉開房門,邀請甘得中入內,甫一坐下即道:「我就是梁啟超。」
甘得中壓抑住激動,言道:「我有位長輩,目前人在二樓,我請他一起上來。」
等到甘得中帶著林獻堂再次回到房裡,陳筥笙、潘博已經在內,並與兩人問好。
命運的相會,讓口說臺語的林獻堂、使用廣東腔官話的梁啟超,雖然「重譯通辭,有懷不吐」,但至少同在漢字文化圈,還可以經由筆談交換對於時局的想法。席間林獻堂向梁啟超請益了臺灣殖民地的問題,梁啟超以愛爾蘭之例予以鼓勵,雙方筆談的手稿被林獻堂帶回臺灣與林幼春共同閱讀,打開了霧峰林家與梁啟超魚雁往返的起點。
因為1907年那一晚的春雨,臺灣與世界局勢更加緊密地連動起來。

註:信件文字解讀、林獻堂與梁啟超會面經過,主要參考許俊雅(編),《梁啟超與林獻堂往來書札》,台北:萬卷樓,2007。

★作家小傳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為晚清重要知識分子。不遺餘力的宣介西方學說,亦曾參與中華民國的政治運動,後全力從事於培植國民基礎的教育事業。
林獻堂(1881-1956)本名大椿,譜名朝琛,字獻堂,號灌園。因在頂厝系同輩中排行第三,故鄉人尊稱為「三少爺」或「三老爺」。其文化與社會運動著重在爭取臺灣人的權利,並喚醒臺灣人的民族意識,不再屈從於日本政府的殖民統治。1949年後赴日養病,1956年1月逝世。

★團員簡介

徐淑賢 花蓮人,國立清華大學臺文所博士。曾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士紳的三京書寫:以1930–1940年代《風月報》、《南方》、《詩報》為中心》(2013)。博士論文〈1920年代至1930年代北台灣傳統文人的書畫鑑賞、推廣與商業活動〉(2022)。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鄉民傳說是「民間文學」?】 就跟PTT鄉民的Marvel版一樣,臺灣民間傳說也充斥神奇的情節,例如「鴨母王」朱一貴能讓鴨子乖乖聽話排隊。我們知道不該用寫實眼光看待,而是欣賞祖先用豐富想像力創造的「民間文學」。
    【白色年代,一段需要補白的人生】林曙光不知道的是,他寫下這篇悼念文時史習枚已經去世七年了,在1949年4月6日被抓走後,幾乎沒有人知道史習枚去了哪裡。
    【如果在臺灣,一個信奉自由主義的中國人】1994年,剛出版《打狗歲時記稿》的高雄文史工作者林曙光,接到他在《台灣新生報》副刊工作時期主編史習枚的逝世消息,感念之餘,他洋洋灑灑寫了36張稿紙的篇幅,來悼念這位他心中「首倡建設臺灣文學的先驅者」。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詩人張冬芳逃亡日記》是張冬芳在1950年白色恐怖期間所留下的日記。 張冬芳在日治時期後期(1937-1945)登上詩壇,是日治時期重要的文學雜誌《台灣文學》成員之一,卻在1950年後不再提筆。他唯一留下的這本日記,是我們記憶起這位豐原少年的開始。
    【讓人犯罪的時代也有錯】 時值西方摩登風潮席捲東方。賴慶作為一位眼光帶著審視和批判的觀察家,對那一代人所受的影響自有評價,又不好直言,乾脆寫進了小說,在報紙上連載。這就是日後使他聲名大噪的詐騙情節小說--〈美人局〉。
    講到臺南的文學家,許丙丁是一個很難被忽略的名字——他以《封神演義》進行府城在地化的《小封神》,如今已是臺南文化活動重要的靈感來源。然而你知道嗎?在神怪小說、漫畫家與歌謠作者的身分之外,許丙丁對臺灣的偵探文學也有著相當重要的貢獻。
    【鄉民傳說是「民間文學」?】 就跟PTT鄉民的Marvel版一樣,臺灣民間傳說也充斥神奇的情節,例如「鴨母王」朱一貴能讓鴨子乖乖聽話排隊。我們知道不該用寫實眼光看待,而是欣賞祖先用豐富想像力創造的「民間文學」。
    【白色年代,一段需要補白的人生】林曙光不知道的是,他寫下這篇悼念文時史習枚已經去世七年了,在1949年4月6日被抓走後,幾乎沒有人知道史習枚去了哪裡。
    【如果在臺灣,一個信奉自由主義的中國人】1994年,剛出版《打狗歲時記稿》的高雄文史工作者林曙光,接到他在《台灣新生報》副刊工作時期主編史習枚的逝世消息,感念之餘,他洋洋灑灑寫了36張稿紙的篇幅,來悼念這位他心中「首倡建設臺灣文學的先驅者」。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詩人張冬芳逃亡日記》是張冬芳在1950年白色恐怖期間所留下的日記。 張冬芳在日治時期後期(1937-1945)登上詩壇,是日治時期重要的文學雜誌《台灣文學》成員之一,卻在1950年後不再提筆。他唯一留下的這本日記,是我們記憶起這位豐原少年的開始。
    【讓人犯罪的時代也有錯】 時值西方摩登風潮席捲東方。賴慶作為一位眼光帶著審視和批判的觀察家,對那一代人所受的影響自有評價,又不好直言,乾脆寫進了小說,在報紙上連載。這就是日後使他聲名大噪的詐騙情節小說--〈美人局〉。
    講到臺南的文學家,許丙丁是一個很難被忽略的名字——他以《封神演義》進行府城在地化的《小封神》,如今已是臺南文化活動重要的靈感來源。然而你知道嗎?在神怪小說、漫畫家與歌謠作者的身分之外,許丙丁對臺灣的偵探文學也有著相當重要的貢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Thumbnail
    圈內人會暱稱林瑞明、呂興昌、陳萬益三位老師為台文福祿壽三仙、台文老公仔標,從他們並稱的外號大概就可以知道三位對台灣文學研究和建置台灣文學的付出實在令人敬佩。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其中張良澤便是代表人物。
    Thumbnail
    <一首詩-「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 一句愛的讚頌』> 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娶了林長民的女兒林徽因,林徽因生下一子梁從誡,一女梁再冰。林徽因為剛出生的兒子寫下了「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首詩。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聲點亮了四面的風 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   你是四月早天裡的雲煙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林夕有著豐富的大學生活以及助教生活經歷,這段經歷成為他填詞的寶貴資產。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與王菲、張國榮和黃耀明等歌手合作,寫下了多首經典歌詞,這些歌詞充滿詩意,讓人回味無窮。
    Thumbnail
    學術界對於〔民國詩話〕的研究,向來偏於「個別詩話作者」的單一研究,或者偏向某些「特定議題」的討論;罕見到對於〔民國詩話〕既有微觀精細的研究,又作了宏觀全局的考察。林教授十幾年來,忙碌的教學和學術服務之外,付出巨大的心力,完成這部大著,不僅可以嘉惠後學,而且也是同領域學者不可不讀的最新成果。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Thumbnail
    圈內人會暱稱林瑞明、呂興昌、陳萬益三位老師為台文福祿壽三仙、台文老公仔標,從他們並稱的外號大概就可以知道三位對台灣文學研究和建置台灣文學的付出實在令人敬佩。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其中張良澤便是代表人物。
    Thumbnail
    <一首詩-「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 一句愛的讚頌』> 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娶了林長民的女兒林徽因,林徽因生下一子梁從誡,一女梁再冰。林徽因為剛出生的兒子寫下了「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首詩。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聲點亮了四面的風 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   你是四月早天裡的雲煙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林夕有著豐富的大學生活以及助教生活經歷,這段經歷成為他填詞的寶貴資產。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與王菲、張國榮和黃耀明等歌手合作,寫下了多首經典歌詞,這些歌詞充滿詩意,讓人回味無窮。
    Thumbnail
    學術界對於〔民國詩話〕的研究,向來偏於「個別詩話作者」的單一研究,或者偏向某些「特定議題」的討論;罕見到對於〔民國詩話〕既有微觀精細的研究,又作了宏觀全局的考察。林教授十幾年來,忙碌的教學和學術服務之外,付出巨大的心力,完成這部大著,不僅可以嘉惠後學,而且也是同領域學者不可不讀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