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本源的私人將軍-「迪義堂」考察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板橋林本源園邸,為林本源家族所興建,當時也在板橋築城。清治咸豐年間泉州人圍攻板橋, 發生慘烈的械鬥,林家練勇導領人徐材犧牲,林家建迪毅堂奉祀。本文寫於民國八十年左右,是考察迪毅堂尚未成為市定古蹟前的破敗樣貌。

〈林本源家將祠——迪義堂〉

「迪義堂」,或作「迪毅堂」,俗稱「元帥廟」,位在台北縣板橋市館前西路九十二號,始建於清咸豐、同治年間,與慈惠宮、接雲寺、大眾廟,並列為板橋四大古廟,奉祀的主神民間尊曰「徐元帥」。這間在先民開發史頗具意義的祠堂,目前景況蕭條,兩旁護龍搭建違建,廟內仍舊泥土地面,陰森晦暗、霉臭濕潮,平時罕見香客。板橋是縣政府所在地,也是全縣的首善之區,迪義堂就落座熱鬧繁榮的商業區,門外車水馬龍、人潮洶湧,然而鮮有人意識到廟宇的存在,更遑論知曉其來龍去脈與文化價值。侷促在高樓大廈林立的都市叢林裡,迪義堂身影斑駁,無限寒傖,隱隱散發一種難以名狀的悲涼,引人追懷。
根據日人淀喜代治《板橋街誌》、盛清沂《板橋市志》,該祠堂為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林本源家族林國芳子林維源,追慕咸豐年間漳泉械鬥死難者徐才及十二勇士而建。而王國璠《板橋林氏家傳》,則以為咸豐九年(一八五九)林國芳親率兵丁大戰泉人後,翌年(咸豐十年,一八六0)二月,「散所部以安生業,並撥重金勞遺族,築迪毅堂祀陣歿」。
迪義堂未修建的破敗原貌
林本源在台發跡始於林平侯,壯盛於林國華、林國芳,林國芳為林平侯第五子,字小潭,性武勇。嘗立志:「大丈夫當蒙矢石,履危難,以報國家,雖不欲苟死,亦不可苟生。」平侯喜其英髦,惜其不文,告誡他:「古之經略四方,立威域外,不獨以武稱,要籌不虛運,策不徒發,料近若遠,視昧若察,此四端者非熟悉經史百家,曷克能臻也?」又說:「將不知古今,匹夫勇耳,欲知古今,惟求之載籍。」林國芳奉父訓,自是折節讀書。道光四年(一八二四)林家徙居大嵙崁(今大溪),當時生番經常出入叢莽,防守稍疏即遭狙害,林國芳日率佃丁入山,剪荊棘,築道路,以杜潛蹤而寬墾界。道光二十年(一八四0)捐款濟海防,授郎中。咸豐八年(一八五八),廈門小刀會黃位寇基隆,林國芳領導團練助戰,克敵致果,加運使銜,賞戴花翎。九年(十八五九),恩賜舉人。光緒六年(一八八0)卒,享年六十一歲,無子,以兄國華子維源為嗣,因林維源顯貴,誥封通議大夫,一品榮顯。
台灣北部自嘉慶起分類械鬥熾盛,而台北盆地內漳人僅有今板橋、土城、中和、士林、內湖等地,其餘均歸泉人佔據,因此板橋、士林等地的漳人為壯大力量,要求林家移徙板橋,咸豐三年(一八五三),林本源正式由大科崁(今大溪)遷居板橋。五年(一八五五),為方便攻守,林國芳著手建築板橋城垣,牆高一丈五尺,寬二尺餘,舊址在今西門、北門、南門、館前西路上,城壁每隔一丈五尺設一口以利射擊,城門五:東門在今慈惠宮之東,小東門在今文路與北門街交口處,西門在今接雲寺前,南門在今館前西路和南門街交會口、中央戲院附近,北門在今北門街口北門橋一帶。於是板橋成了光緒六年(一八八0)台北府城建立以前,台北盆地上唯一具備城牆的都市。當時每個城門皆駐紮林家壯勇十餘名,黃昏關閉,僅留「狗空(竇)」供進出,而城內也設置警衛系統與夜間巡更制度。
咸豐九年(一八五九),大械鬥再度爆發,《淡水廳志》:「枋寮街(今中和)火,漳同互鬥,並燒港仔嘴(今板橋埔墘)、瓦窯(今中和、永和交界處)、加臘仔(今台北西園東園)等莊,旋而擺接(今板橋)、芝蘭(今士林)一、二堡亦鬥,縱毀房屋。」各地泉人大舉進攻板橋,為了保衛鄉土,林國芳招募義勇力抗,至咸豐十年(一八六0),漳泉雙方才告和解。王國璠《板橋林氏家傳》記載其事如下:
七月,滬尾(今淡水)黃某率艋舺(今萬華)、新莊、坪頂(今林口)、和尚洲(今蘆州)、港仔墘(疑當作陴仔墘,今板橋新埔附近)、加蚋仔(即加臘仔)各鄉莊豪勇者三千餘人,攻枋橋(今板橋)。新店溪而下,火光燭天,哭聲遍野。公在陴上,見滾滾人潮,馳騖於煙塵草澤中。喟然歎曰:『分類之禍,為害大矣。二十餘年來,或分閩粵,或分漳泉,所爭者小不平耳。一閩人唱之,眾閩人從之;一粵人動之,眾粵人同之;一泉人鬥之,眾泉人攻之;一漳人爭之,眾漳乘之。於是地無寧地,人無寧人。稼穡不收,民生日削。長此以往,我先人所啟之地,將淪為豺虎之域矣。然今日之戰,不可不戰,今日不戰,則明日之和無以致。和之不成,漳泉無僬類。』眾感公言,呼嘯迎戰,枋寮(今中和)、大安寮(今土城大安)、土城、芝蘭漳人,亦聞訊合圍,濺血聲喧,及暮未息。如是者十餘日,漳人來效命者亦眾,驅車擁盾,下溪州(今板橋溪州),取加蚋仔,將攻艋舺。公馳赴前線,誡之曰:『艋舺財賦之區,淡廳命脈之所在,制軍有言,燬之者必論大辟。』勒眾請議和,泉人心亦動,恐被紿,因循至次年(咸豐十年,一八六0)二月,始歸言好。
  據日人調查,林本源為了此次戰役,住宅和租館所備用的武器與兵力高達兩連以上,參與戰鬥者,不論男女老幼,先於家中祈福求平安,然後到各籍廟宇集合列陣出發,悽慘激烈可以想知。林國芳每戰必親自指揮,身先士卒,因而人人效命,終於獲得勝利。唯林家死傷極慘重,於是戰後論功行賞、厚恤亡者家屬,並數埋屍骸,建祠慰靈。這就是王國璠所說「築迪毅堂祀陣沒」。但是考察史料,次年北部械鬥再起,漳人大破新莊、西盛(今新莊西盛),禍焰延及大坪頂、桃仔園(今桃園),干戈倥傯,理應未遑立廟,而迪義堂懸掛「同治癸酉年仲春、擺接社公立、捍衛鄉閭」匾額,於是遂定為同治癸酉年(十二年,一八七三)林國芳子林維源追慕成仁將勇而建。此二說,未詳是非。
  迪義堂始建時,無元帥神像,僅立大木主一面,上書一干將勇姓名,共計徐才、劉讚、劉楓、蕭祥、蕭木等十三位,面積只有立木主部分而已,壁上聯:「義魄強魂有所歸,乃免為厲;禦災捍患念其力,用妥厥靈。」兵燹厲祭的性質明顯可見。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大正十五年)前清特授台東都墾府劉嘉輝倡議重修,土地經費由林家提供,於是恢宏器宇,寬廣廟埕,東西築護龍,有廂房數間,題聯:「迪毅冠全軍,當斯時披堅踏銳;義憤摧勁敵,受其賜報德酬勳。」
  同時,恭刻徐才神像及大右侍僮,立匾「勇氣猶存」。為避開中元祭,特選陰曆七月二十六日為普度日,彼時祭典隆重,遠自中和、土城等地挑牲禮前來的大有人在。
至於主神徐元帥,本名徐才,或曰「才」字當作「財」,疑不能明。漳州龍溪人,早年追隨林家來台,林國芳時任武傅,號稱「總教頭」,統領林本源丁壯,出生入死,身經百戰,因此深獲主人寵愛與地方百姓擁戴。板橋紳耆許邦彥中醫師幼年曾聞諸父祖輩:徐才功夫精湛,千萬人莫及,奔跑速度快如飆風,腦勺後方的髮辮會直豎指天。也有人說:咸豐九年戰役,徐才乘夜半率兵渡越大漢溪,不意新莊泉人利用月色測知其所在位置,用銃槍將他射殺。傳說紛紜,還約有二種不同說法:(1) 林本源幼孫被來自土城的土匪綁架,徐才為救少主,力戰土匪,不幸殉亡。(2) 擺接社平埔族(約今香社里)入寇,掠奪百姓財產牲畜,徐才為保護民眾,領軍抵抗而罹難。迻錄於此,聊供談助。
迪義堂正殿供奉主神徐才
徐才無嗣絕後。劉讚是副教頭,地位僅次徐才,子孫世代居住板橋後埔,二代劉成生時為聞名的「青草仙」,三代劉永樂曾任鄉民代表,四代子媳張麗華為現任華興里里長,至於蕭祥、蕭木等十一人,姓名漫漶無法辨認,事跡全不可考。唯筆者田調期間,發現住在市內中山路有位三十多歲男子自名潘能喜,宣稱是徐才後人,日治時日本警察查戶口,因為先人不識字而被誤改成潘姓。筆者多方訪查,已證明此人所言純屬虛構,但這也凸顯了徐才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迄今不衰,以至於有人甘心偽冒後代子孫,並引以為榮耀。
林本源人口眾多,所用丁勇不勝枚數,其後凡男性死亡無後者多入迪義堂,故早期迪義堂除了徐才及劉讚等十三位義勇公的大神主外,尚立有許多小型牌位。士紳廖聰賢說:迪義堂興建早期兼做救濟所,收容流浪漢,供給衣食,收屍贈棺,費用由林家支出。筆者詢問比鄰商家,也指出:日領時期,住家住後門正對迪義堂,羅漢腳、流浪漢進住棲息,多數死於廟內,廟方往往代辦後事。
此外,對於死亡奶娘、侍婢等無嗣女性,尤其是跟隨林家從大陸來台而客死異鄉者,林家亦於長興街設置祠堂一間供奉神主,這間祠堂後來遷移到今大東街20號。林家後人林炳湖老先生曾親領筆者造訪,該地已改建成水泥樓房,住在故址上的江阿崁夫妻八十餘歲,精神矍鑠,是虔誠的一貫道教徒,根據他們口述,先祖江坤海於清季奉命管理祠堂,負責祭拜,從此江氏便居住祠堂內,歷代子孫一直恪守先人的職責,不敢怠忽。與迪義堂相同,這裡原本設有大型神主與許多小型牌位,年代久遠多已破損壞斷,墨黑難辨,因此江阿崁乃於年前祭告靈主後火化牌位,而將尚能辨識的幾個重新以小木片寫下,附祔於「江家歷代祖先神位」後,朝夕上香。江氏曾取下牌位,供筆者參閱,抄錄如下:(1)復初堂本堂設四媽故游神位,(2)顯妣名得娘魂儀,(3)故考諱萬生劉生,(4)顯妣名慶娘劉謝媽,(5)顯妣名順娘張氏,(6)顯考諱名安劉公,(7)故考諱平劉公,(8)故室閨名姑娘劉林媽。現存女性神主五位,即所謂四媽、得娘、劉謝慶娘、張順娘、劉林姑娘。而其他男性神主,則不知何故摻入。按「復初堂」為林家安頓大陸來台的病人所設之養堂,神主牌有此堂號,則復初堂是否即女婢祠堂?或者二者原無關聯,後來不知何故誤入,皆因年代久遠,無法考證,謹記錄待考。
迪義堂及女祠堂而外,林家在大東街還開辦育嬰堂(亦稱育嬰局),地方父老俗稱養子堂或養生堂,這是孤兒與窮苦人家孩子的寄食場所,故址為今日的大東街28號華琪旅舍(案華琪旅舍於民國八十七年結束營業)。根據《淡水廳志‧賦役志‧卹政》台灣有溺嬰的惡俗,同治五年(一八六六),林維源獨捐五千元,再由板橋民眾集資二千元,購買田園為基本財產,籌建育嬰局,以養育擺接堡的窮民子女與孤兒,一方面教導人民勿溺女;一方面推廣朝廷不准溺女的禁令。總之,林本源開發板橋貢獻良多,昔日城內的廟宇及慈善機構率由林家倡建。
洎國民政府播遷來台,林家捐贈四大古廟歸地方政府所有,由歷屆鎮長及代表兼任管理人。其後板橋工商輻輳,大闢道路,迪義堂廟埕被徵收改建館前地下道,空間喪失,更加速了沒落。六十年,行政院下令地方首長不得兼任寺廟管理人,改由士紳推舉,其後陸續成立管理委員會,設主任委員。板橋賢達朱茂陽自六十年起總持各廟事,現為接雲寺、迪義堂、大眾廟主任委員,朱先生表示,委員會曾計劃與商人合作拆毀祠堂,興建大樓:頂層為神殿,次層為展覽館,再次層為圖書館,其他則出租供營業使用,收入作為廟方常用;但是法令規定寺廟改建必須由信眾捐獻,迪義堂門庭冷淡,經費短絀,只好任蕪廢了。筆者深以為這個拆廟改建計劃,牽扯太多,利弊仍待評估商榷,但是迪義堂不能不修又無能力修則是不爭事實,面對百年古廟舉步惟艱的窘迫困境,真教人心痛如紋。如果有關單位能將它列籍古蹟,善加維護,則是幸甚!
附錄:
1、「迪義堂」不當作「迪毅堂」,理由有二,本廟的對聯曰:「迪毅冠全軍,當斯時披堅踏銳;義憤摧勁敵,受其賜報德酬勳。」按寺廟常規,取上下聯首字,合為廟名。依此則本廟當作「迪義」,而非「迪毅」。同時,筆者曾與目前居住該廟右廂房的賴霈霖第二子賴瑩俊,於左廂房近廁所處尋獲日治大正年間廟匾,雖然文字已剝落,但字跡仍十分清晰,正作「迪義」,該舊匾現收藏廟中,是本廟正名的最佳證明。至於「迪毅堂」如何產生,若以目前廟匾為「郭政一」市長所題,則或許是其時誤誌,茲存疑待考。
2、該廟左右廂房壁上刻有諀誌二:右廂房為「捐獻名錄」,左廂房為「建廟沿革」。民國四十年左右「台北縣文獻會」吳基瑞先生,曾要求居住廟中的賴霈霖拆除障礙物,以供拓碑存檔,不果。筆者於民國八十六、七年對該廟進行考察,亦提出相同請求,賴氏父子曾移動部分右廂房家具,故筆者親眼見到「捐獻碑」之部份文字,但並未獲准照相存檔,至於最重要的「建廟沿革碑」則用鐵片及木板重重釘死,無法一睹。若有朝一日兩碑重見天日,則有關「迪義堂」的來龍去脈必然真相大白,而筆者今日許多錯誤亦可望修正,則是筆者心中最大的期望,也是板橋歷史的大幸。謹誌。
後記:案以上為八十年代的舊作,下一篇〈小俠幻遊迪毅堂記〉會以文學形式表現「迪義堂」由古到今的改變,敬請指教。
avatar-img
3會員
8內容數
板橋阿嬤自身研究寫文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磺溪書院」俗稱「文昌廟」,位於台中市大肚區距離火車站不遠,騎單車過去才五分鐘就到了,它是該地至今留存最古老的建築,也是臺中市現存唯一的書院,供奉文昌帝君等「五文昌」,書院的前身為「西雝社」亦稱「文昌會」,創建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是當時文人士子的結集之所!
Thumbnail
李騰芳古宅始建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同治三年1864年落成,格局是以四合院為基礎,向前延伸出兩道護龍構成外庭的三合院是一個兩堂四護龍的建築規模。
Thumbnail
  林口贊天宮,為地方大廟,主神為天上聖母,但其起源卻可追溯到一名叫做李福埊的螺陽人,根據該廟沿革記載,李福埊為人正直耿介,生前即受鄉里景仰,1840年去世,鄉里為之立碑並祭祀,並尊稱舍人公。
Thumbnail
【三先生是誰?】 林熊光出身板橋林家,是日治時期臺灣最重要的書畫收藏家,以收藏中國宋代珍品最為知名。但除了中國書畫以外,他也積極買回乙未割臺時,林本源家族於動亂中散佚的珍藏,同時透過展覽,讓臺灣社會重新認識林本源家族在清代既有的文化地位。《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是林熊光在1926年
Thumbnail
程氏古厝 淡水程氏古厝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是台灣現存最完整的閩式三合院古蹟之一。 開發先鋒 該古厝建於清光緒初年,由程氏家族所建。程氏家族是淡水早期開發的先鋒之一,在淡水開墾了大片土地。程氏古厝是程氏家族的祖厝,也是淡水早期開發的歷史見證。 建築組成 程氏古厝坐北朝南,由正廳、左右廂房、
Thumbnail
〔張家祖廟〕(即發祥堂)位於臺中市西屯區協和里安和路111號,本為漳州馬田張家的私人祠堂,正殿奉祀祖先牌位,左右有內外護龍(廂房),是台中市保存完好的閩南傳統民居。這座祖廟在1985年11月27日經臺中市政府公告為國家第三級古蹟;左外護龍(廂房)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Thumbnail
大溪公會堂暨蔣公紀念館位於台灣桃園市大溪區,是一座集歷史、文化與紀念功能於一體的建築。這裡不僅是當地重要的文化地標,還是紀念台灣歷史上重要人物蔣中正(蔣介石)的地方。不過坦白說並不喜歡這威權人物,用軍權掌控一切,沒有太多建樹。 大溪公會堂的建設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當時作為地方公共會議和社會活動的場
Thumbnail
利澤忠義堂,又稱大眾爺廟,位於宜蘭縣五結鄉利澤村,是一座主祀大眾爺的廟宇。 大眾爺,又稱孤魂公、好兄弟,是民間信仰中無祀孤魂的總稱。利澤忠義堂的創建,據說是因為當地在清末民初時期,發生了漳泉械鬥,造成許多人傷亡,這些死者的魂魄因無依無靠,而成為孤魂野鬼。後來,有鑑於此,當地居民便集資興建了利澤忠義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磺溪書院」俗稱「文昌廟」,位於台中市大肚區距離火車站不遠,騎單車過去才五分鐘就到了,它是該地至今留存最古老的建築,也是臺中市現存唯一的書院,供奉文昌帝君等「五文昌」,書院的前身為「西雝社」亦稱「文昌會」,創建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是當時文人士子的結集之所!
Thumbnail
李騰芳古宅始建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同治三年1864年落成,格局是以四合院為基礎,向前延伸出兩道護龍構成外庭的三合院是一個兩堂四護龍的建築規模。
Thumbnail
  林口贊天宮,為地方大廟,主神為天上聖母,但其起源卻可追溯到一名叫做李福埊的螺陽人,根據該廟沿革記載,李福埊為人正直耿介,生前即受鄉里景仰,1840年去世,鄉里為之立碑並祭祀,並尊稱舍人公。
Thumbnail
【三先生是誰?】 林熊光出身板橋林家,是日治時期臺灣最重要的書畫收藏家,以收藏中國宋代珍品最為知名。但除了中國書畫以外,他也積極買回乙未割臺時,林本源家族於動亂中散佚的珍藏,同時透過展覽,讓臺灣社會重新認識林本源家族在清代既有的文化地位。《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是林熊光在1926年
Thumbnail
程氏古厝 淡水程氏古厝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是台灣現存最完整的閩式三合院古蹟之一。 開發先鋒 該古厝建於清光緒初年,由程氏家族所建。程氏家族是淡水早期開發的先鋒之一,在淡水開墾了大片土地。程氏古厝是程氏家族的祖厝,也是淡水早期開發的歷史見證。 建築組成 程氏古厝坐北朝南,由正廳、左右廂房、
Thumbnail
〔張家祖廟〕(即發祥堂)位於臺中市西屯區協和里安和路111號,本為漳州馬田張家的私人祠堂,正殿奉祀祖先牌位,左右有內外護龍(廂房),是台中市保存完好的閩南傳統民居。這座祖廟在1985年11月27日經臺中市政府公告為國家第三級古蹟;左外護龍(廂房)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Thumbnail
大溪公會堂暨蔣公紀念館位於台灣桃園市大溪區,是一座集歷史、文化與紀念功能於一體的建築。這裡不僅是當地重要的文化地標,還是紀念台灣歷史上重要人物蔣中正(蔣介石)的地方。不過坦白說並不喜歡這威權人物,用軍權掌控一切,沒有太多建樹。 大溪公會堂的建設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當時作為地方公共會議和社會活動的場
Thumbnail
利澤忠義堂,又稱大眾爺廟,位於宜蘭縣五結鄉利澤村,是一座主祀大眾爺的廟宇。 大眾爺,又稱孤魂公、好兄弟,是民間信仰中無祀孤魂的總稱。利澤忠義堂的創建,據說是因為當地在清末民初時期,發生了漳泉械鬥,造成許多人傷亡,這些死者的魂魄因無依無靠,而成為孤魂野鬼。後來,有鑑於此,當地居民便集資興建了利澤忠義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