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兩大活寶

    中國的「供銷合作社」翻生,「社區食堂」復興,成為近日的熱議話題,不禁想起六十年前的這兩大活寶。
    小時候常常餓肚子,最嚮往的就是坐入食堂吃一頓飽飯。讀小學時,學校門口有一間里弄食堂,中午放學還未到開餐時間,我就鑽進食堂站隊,每次都排第一。閒著無聊,看大媽們圍著一個巨大的竹編蒸籠,有的給爐灶搬柴塞柴鋪柴點火;有的用勺子舀米,把浸泡多時的陳年秈米放入籠裡一個個搪瓷大碗中;有的給二兩裝、四兩裝的生米飯碗添加自來水。蒸飯很神奇:裝入三分一的米,過一會兒竟可變成滿滿的一碗白飯。待一切就緒,火光熊熊,蒸籠的白色霧氣瀰漫整個飯堂,很快一股米飯香味撲鼻而來,令人惡狠狠地吞下一啖又一啖的口水。
    食堂的阿姨個個面無表情,任由我看著她們操勞。飯堂透明度很高,站在門口,可以直接望到裡面的廚房。大媽揀菜、洗菜、切菜、炒菜一絲不苟。那時還沒有地溝油,泔水缸也只有幾片老菜皮,所以不會有「見不得人」的事發生。
    我一個月的糧食定量才18斤,所以中午不敢吃四兩裝的飯,只能買三兩,遂遞上三張「一兩」的飯票。大媽把四兩裝的蒸飯一分為四,然後挖出四分一擺一邊。我端著三兩飯來到「小菜部」,點了一個5分錢的炒青菜,大媽用紹興話高叫一聲「5 fing」,收下一張「五分」的菜票,然後舀一勺青菜扣入我的飯碗。久而久之我也學會了紹興話。有一次老師要我們自報成績供她登錄,輪到我時,我也大叫一聲「5 fing」,引來哄堂大笑,搞得老師哭笑不得。
    三扒兩撥把飯吃完,走到一角落,那兒有一鍋漂浮著幾粒油星的醬油湯,免費提供食客。雖然知道那是炒菜後的涮鍋水,但飯後還是津津有味地喝上一大碗,這樣便有了飽腹之感。
    六十年代上山下鄉,被發配東北鄉下,最喜歡閒逛的就是「供銷社」。那時整個生產大隊十一個村落就這麼一家「分銷店」,一座大院,一棟平房,全村人的油鹽醬醋零食煙酒都從這裡購買。說供銷社出售「油鹽醬醋」並不科學,首先油就沒有,農民的食油都是自給自足,通常拿自留地的黃豆去加工廠榨油。我們剛到鄉下,實在看不慣如此簡陋單一乏味的「商店」。吃慣又酥又脆又香的「泰康」、「萬年青」的我們,看見一塊塊厚如瓦片、硬似磚塊的「餅乾」,望而生畏,食之無味,笑曰用來武鬥可以砸得死人。
    朝鮮男人喜歡喝酒,這兒往往成為他們的「日間酒吧」。幾個漢子倚靠牆邊,端起大瓷碗,零買三兩白酒,脖子一仰,咕嚕咕嚕下肚。然後,在售鹽的櫃檯上拾起幾粒粗鹽往口裏塞,權當下酒菜了。
    呵呵,供銷社回來了,街道食堂開張了,人們都有一種坐入「時光機」踏上「新征程」的感覺。
    再往後,是不是該輪到「人民公社」、「大躍進」和「總路線」登場?
    小時候上學,老師告訴我們地球是圓的。如今人老了,方知道歷史也是圓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