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9|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老子|道德經第26章】根性之重

    經文:
    王弼本: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帛書(校):
    重為輕根,靜為趮君。是以君子冬日行,不離其甾重。雖有環官,燕處則昭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輕則失本,趮則失君。
    楚簡:
    註:
    1. 帛書中的「趮」,同躁。
    2. 環官,環讀營,為「營觀」,意思為華美的宮室。
    Photo by Emily Sea on Unsplash
    Photo by Emily Sea on Unsplash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君:君主、主宰。
    人都有「神性」,
    「神」是意想、意念、覺、靈性;
    「性」是個性、特性、本質、本性。
    重、輕偏向「」,
    靜、躁偏向「」。
    :塑本、固本、沉穩、定心。
    :輕忽、怠慢、輕蔑、失性。
    :化思、守中、氣沉、聚核。
    :意亂、情迷、浮躁、迷失。
    重、輕、靜、躁皆是人的基本特質,就像七情六慾一般,每一種特質每個人都有,只是有輕淡濃烈的差別,於經文中,說明輕與躁的表現,應須以重和靜為核心,才不會失常。
    神性有正向跟反向,重、靜是人本來就有的正向神性,輕、躁則是反向,似乎很少出現純正向或純反向的人,大多都是同時具有正向與反向,而一個人的好壞,就看是以正向主導還是反向主導,主導的核心是存於裡層。
    人的意識複雜,且容易受侵擾,常停留於表層,而忽略裡層的神性。舉例來說,我們的腦袋不斷地接收「訊息」,不自覺地挑選自己關心的內容,沒興趣的就不上心,看起來好像有篩選過,但其實是「被引導」的結果,然後再產生認知、想法、情緒。
    被誰引導?
    信任的意見領袖?過去的經驗總結?周遭團體的渲染?
    應該不是,這都還是在表層。
    真正的主導者是在裡層,是否是潛意識?可能是,但我認為是造就潛意識的來源。
    那可能是個人累世記憶、集體意識、萬物磁場、自然法則......等等,很複雜,我也不懂。
    所以只能先剃除外在訊息的干擾,謙卑地探索內在,先讓心靜下來,不隨外界起舞。心定才便於找到本心,以本心為始,才能發掘正向的神性。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輜重: 古時軍需用的載重之車,可延伸為供應日常所需,另,河上公註:輜,靜也。
    不離輜重,可譯為:不離基本樸實厚重之精神。
    榮觀:華麗的宮闕。
    聖人在面對每一事物,心境時刻保持著「重、靜」的狀態,即使有利益財貨,仍然超脫,不受影響。
    這段不是在貶低財貨,財貨本來就有其重要性,財富的多寡跟本性沒有一定的關係,但是人會因為想要更多而失去本性,「超然」是將能掌握的財貨用於創造價值,而不被其勾起慾望。
    這跟勸人不要利慾薰心有點不同,此處的「超然」似乎在描述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是由本性所發,要找到這樣的本性,才會有超脫的心境,這可能也是為何能終日不離輜重的核心基礎,要有這樣的基礎,「超然」才會順理成章。
    Photo by Arto Marttinen on Unsplash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然而,掌權者容易以身「輕」天下。
    擁有更多資源的人,往往想掠奪更多資源。
    心無根,便常感匱乏,心生空蕩,終日徬徨,無法安定,需取補些什麼,以安撫內心。慾望無窮便是從無根開始,然後不斷掠奪,無論是物質或非物質,能填充的、能取得的,能拿則拿,不管自身有意無意,心裡欠缺,就像餓鬼撲食,只為讓身心滿足。
    當無根之人掌握權力與資源,天下對他來說,如同待宰的羔羊,想取便取,當資源耗盡,民怨沸騰,一切遭受推翻,又進入另一個新的週期。
    是否就這樣無止盡的循環下去?
    我想,時代已經在改變,獨佔、掠奪是舊世界的思維,共享、共榮的心態已經出現。
    我們正處在新舊世界交替的時間點,舊世界的人無根,所以需要靠搶掠他人,才能過好自己;新世界的人自帶能量,自給自足,又能分享他人,讓周遭都能發掘各自的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在尋求平和喜樂的路途中,寫下一些自身感悟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