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一篇文章,淡如姐說旅行的意義在於,離開舒適圈,擁有一段時間來反省自己,而跑馬拉松時也有相同的效果。就是只有很累時,覺得自己快沒氣時,很安靜時,才會思考自己為何而活?現在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嗎?這些事情。而哲青哥則認為,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是一樣重要的,如果能夠先讀萬卷書,就可以由內而外的去了解自己旅行地方的人文和歷史。他自己本身也在國外各處漂泊了十幾年,尋找人生的意義,直到有一天回到家時,他母親只是淡淡的問他一句:這十幾年這樣,值得嗎?
而淡如姐則是會讓自己藉由去旅行,觸發對該地的好奇心,進而去探詢歷史典故。例如看到阪本龍馬被刺殺之處,才會想要去了解阪本龍馬是誰?為何福山雅治那麼帥之類的?(後一句是月光自己加上去的,因為他有飾演過阪本龍馬)。月光認為,學習就是這樣,不論是本來就愛看書,還是因為某種原因而觸發了學習的動機,最終都是學到相關的知識,不是嗎?總是會有機會學到的,現在沒有契機,那就有可能是在以後。現在買入的書雖然沒看,但或許有一天會想拿起來看,月光自己有好幾本書都是這樣,想看時就拼命翻閱,一刻都不想停下來。
而在此之前,持續的輸出是不可停止的,縱然創作十萬字或是百萬字在網路洪流中只是一點點。但每天能夠輸出一千字的話,一年就有三十六萬字,十年就有三百六十萬字,三十年就破千萬字了。在漫長的創作過程中,一千萬字可以說是有些份量了,雖然一些大陸的長篇小說動不動就破千萬字,那也不是每個小說家都能做到的。況且,自己的目標不是跟這些長篇小說家比,成為每日產出萬字的頂尖專業人士。而是同步的擴充自己感興趣的題材,能夠達到自助助人的程度。而前面提到對於人生是否有標準答案的探詢,如果累積到一定字數,是否就能夠提供相當程度的思考。就像逆思維這本書提到的,必須將問題的解答以複雜式的層面呈現出來。很多事情不是只有對或錯,而是在這兩大選項中各有不同的細項可供選擇。
例如同樣是喜歡吃吃到飽餐廳的人,一定會有各種不同的喜好,例如喜歡吃生魚片或是燒烤還是甜點的。因此,為何這一間吃到飽餐廳會特別受到歡迎?是因為食材通通很高級?這不可能,那餐費要多高?一定是有某些特色,讓客人願意不斷回來消費。所以說,即使是寫相同的題材,也會因為時間及自身體驗的經過,而有不同的改變。例如月光以前會認為當日的特餐出現雞排便當時,其他便當就不會有人選才是。只差沒有大書特書雞排便當的好而已,要吃當然是吃好吃的,何必要虧待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