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網紅到底在哪裡贏了心理師? | 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

(文長、逆風、不喜勿入)
最近一個網紅因為在平台上開了一門諮商相關的課程,而讓許多不同專業的人士(心理師、律師、作家、醫師、學校教授等)紛紛在網路上撰寫文章(心理師法,諮商、臨床心理師的差異、自己的經驗、對個案不利的問題等)。在那麼忽略心理專業的時代裡,能夠讓那麼多人注意甚至還讓名人為此站出來,無非對心理師是另類的宣傳。
在法理、倫理上已經有太多人寫了,這裡不再贅述。我想要用另一個角度思考『為什麼別人募資那麼快(寫作當日募資資料:剩18天6小時,已有2721人花1799元購入課程;更新資訊:平台願意讓人退費,同時“調整貼合本意的課程名稱及說明”),而心理師想要得到一個個案那麼難?』思考心理師的下一步應該往哪裡走。
她到底有哪些能力 是心理師沒有的?
今年年初寫的一篇文章「幾年之後的心理師市場會飽和嗎?」提到未來競爭市場的不只會有有牌的心理師,那些人其實正是我所擔心的,他們擁有高知名度、又有話語權,心理師除了法律與專業優勢之外,其他如何能勝過他們呢?
如果不知道市場如何驅動網紅能夠有這樣的成果,未來只能靠著道德勸說、訴諸輿論壓力、還是透過法律,這些都處於是被動挨打,多數都只能來一個打一個,為此發聲的氛圍,會隨著時間拉長,漸漸的讓民眾無感,改天一件大事發生後,報章媒體又轉向到其他事件上了。除此之外,未來發聲的人是否還會有那麼多,其實都不確定。總之,上述的方式主導權都操在別人手上,也都只能靠運氣賭賭看。然而,我們除了被動的迎戰外,是否能做些甚麼讓我們不處於劣勢,就要來思考如何能夠憑自己的能力不用擔心那些站在法律模糊地帶的人,而且也讓民眾知道那些才是他們真正需要的人,所以我們必需要了解她到底在哪些地方贏過心理師。
這位網紅能夠在短時間內吸收那麼多的受眾,至少有三個值得觀察的優勢:

長期產出的建立信任
網紅已經在自媒體上經營多年,不斷的堆疊受眾在自己產出上的信任感,不少的領域都有涉略,營造出更大的信任度,再加上月暈效應,當人能擁有話語權的時候,其實許多名正言順的人,開始不太敢發聲了(或有少少的議論),因為網路的輿論太容易被這些聲量「西瓜挖大邊」,或是「頭過身就過」,還是「酸民現象」而轉移話題,即使是似是而非的觀念,也會因為月暈而轉向,尤其知識不是「有形的產品」,有瑕疵的內容透過調整說法, 便可以獲得鐵粉繼續青睞。這樣的鐵粉便會在長期累積下,建立深厚的信任感。
反觀,若心理師們一年幾篇心理相關的內容,只會讓人有曇花一現的感覺,在大腦裡幾乎都沒有存留的機會,就被其他資訊淹沒了,便無法讓人有深刻的印象。以這次的『網紅事件』為例,讓很多心理師寫文章說出自己的看法這是非常好的做法,各位讀者如果能繼續追蹤這些心理師,看看他們下一篇有關『心理師』或是有關自己『專業』的po文時間,便可以理解是否民眾還能記得這個人,才是價值之所在。把自己的專業表現在台上不斷的讓人看到,才有可能翻轉這樣的局勢。

淺顯易懂的溝通模式
心理師們看到會覺得網紅課程內容宛如諮商歷程的入門版,這才是能吸引到那麼多人的重點。我個人在文章中經常提到心理師的知識含金量非常高,唯一的不足之處就是無法接地氣,只會讓自己曲高和寡。網紅卻用簡單明瞭和吸引人的各個章節題目,讓人覺得內容豐富,方方面面都有提到,很容易吸引到有需求,對不知從何著手的受眾,而又苦於找不到資訊的這些人,或是對諮商專業有興趣卻找不到切入點的受眾,網紅的內容剛好可以補足市場的缺口。
心理師的專業是強項,行銷是弱點,需要多多理解社會上的人會如何思考,用他們的語言,找到他們的需求,才有可能讓自己的強項有機會表現出來。

系統化的策略行銷
這樣的銷售行為,背後有著心理師的操刀(如果沒有專業人員指導,應該也不敢去打這場戰),所以在文字上應該不會遇到問題,不管是平台還是網紅都想過,沒有明顯違反心理師法的前提下,做所有的內容操作,都是處在灰色地帶,若有似無的逾越了中線,除了道德勸說、輿論壓力之外,再多的關注下,只會讓購買的人更加踴躍。就如『網飛』前陣子的上映的「串流王者」這部片子一樣,正版音樂發行公司,控訴網路盜版告上法庭,讓盜版下載數不降反增。那麼多的輿論報導、專家寫文章,讓原本不知道的人,突然發現有這樣一個產品可以使用,其實不只讓人們認識間接認識心理師,也同時也讓自己的商品賣得更好。
在所有的行銷策略中,只要是有準備的產品,事前已經有許多方面的沙盤推演,所有可能引起什麼效應,其實都已經在產品的設計過程被加工處理過,會引發什麼話題,幾乎都在他們的規劃中,所以刻意稀釋淡化掉某些文字是可想而知的事。然而,心理師做個人品牌時,缺乏系統化的策略,以致於做了很多努力卻沒有相對的效果。也有很多治療/諮商所的主事者,開業初期是有很多的流量紅利(有著沒人跟自己競爭市場,或是初期資金雄厚,有著很多廣告預算),這樣的舒適圈如同溫水煮青蛙,習慣這樣的模式繼續做,偶爾辦辦演講、團體便認為自己有在做行銷,其實大家都是一樣的作,是不會挖掘出更大的市場,而短效的活動是無法有力長期支撐一個品牌。還有更多的心理師更抱著『只要產品好,就會有客戶』的心態,不試圖讓人知道,這些心理師更有可能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裡,被後進推翻。
總之,我們看到一項商品遇到了「公關事件(炎上事件)」,不僅要思考它的產生問題,同時還要換位思考「他們如何做到,心理師做不到的事!」,才能把主導權拿回到自己的手上。「長期產出的建立信任」、「淺顯易懂的溝通模式」、「系統化的策略行銷」這三個關鍵點其實就是心理師最缺乏的部分,讓我們從現在開始一起努力改變現狀吧 !
臉書搜尋「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帶你看見不一樣的世界思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