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週的文章「
拆解心理師在組織裡的『市場價值』」我們談到了心理師在機構裡的產值與專業力可能因著年齡與環境而減少競爭,而人脈在組織中又不太能夠使得上力,以致於這三個指標只剩下產值和專業能夠支撐自己的『市場價值』。
這週我們同樣以衡量市場價值的三個指標來評估社區裡的心理師該具備什麼能力才有競爭力。
產值
『產值』在社區中,所有的產值就是你的所得:
來客數×客單價=收入所得(產值)
若按此方程式的客單價,倘若在治療/諮商所工作的心理師,每個個案的客單價不會有太大的差異(固定的諮商費用),重點就在於來客數,倘若方向正確,便可以得到相對的報酬。但前提是『方向正確』,多數的心理師進入社區會主打心理諮商這個部分,所以深入的學習某一門的治療學派,這沒什麼不好,但我們需要先思考如何讓一個個案來到你的諮商室並且持續諮商下去,這有兩個關鍵點,一個是進入諮商室,第二個是持續作諮商。在當不斷的學習諮商技巧時,我們可以發現這個技巧可能可以幫助第二個關鍵點,讓個案留下來,卻不會協助到第一個部分讓個案進入諮商室。所以為什麼很多心理師帶著「有很多豐富的專業能力,卻苦無個案。」原因就是在這裡。要解決這個問題便需要另外兩個力量-專業和人脈的協助了(本文後面會續談)。
此外若只以心理諮商單一一個項目作為收入的來源,很容易因為市場氛圍而改變,譬如,如果心理師越來越多加入,則收入就會減少,如果有相關的社會事件發酵,可能又會增加來客數。但增加的效應是否有很明顯地到我們自己的手上,則又可能受其他的因素影響著。所以『消』比較容易感受到,而『漲』卻不見得吃得到。
專業
在社區裡到底應該擁有什麼專業?多數的心理師擁有同樣的立足點,某學派,特別的證照,如果大家在網路上(治療所/諮商所)描述的事蹟都是一樣,擁有證照,如何在社區凸顯你的專業,此時比的就不是腦子裡有多少東西,而是能讓人家看得到多少東西了,
『放在腦子裡的是產品
拿得出來的才是商品』
多次在文章中提到心理師都有相當好的專業能力,缺乏的是行銷能力,讓人知道而且會吸引人找到你,就是有了專業之後下一步該走的路,演講、授課、寫作甚至辦公益講座都可能讓人知道你,才有可能讓專業有加成效果。如果沒有多元的產出,多數人只靠專業是不會吸納更多的客源。
人脈
各位讀者可以查找一下兩個部分看自己的人脈線索,一為社群媒體,一為line的聯絡人。有哪些人知道你的工作是心理師,這就是第一層次的刪除;第二層次的刪除則是你們聯絡的頻率和社群媒體刊登的內容與頻率;第三層次這些人之中則是有多少人不是心理師。
若不知道你是心理師,便不可能從他們手中收到個案。而若不熟悉你的能力、你的專業也不太會有人介紹個案給你。而不少心理師的人脈多為心理師,同行相忌,這並不會讓你的個案增加。所以需要把人脈更擴大,讓人知道,甚至是連陌生人都知道你是心理師,才有可能當有需要的時候想到你,這才是真正能被轉換成『市場價值』的『人脈』。
在社區中,若只專注在單一一種能力,是不容易長期支撐自己的『市場價值』,有時可能還無法支持自己的日常開銷(養不起自己),所以需要再多元方面努力,不僅讓你有市場價格,還能具備市場價值,才有機會在社區裡站穩你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