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記敘類:追尋陳永華(陳近南)走過的年代

(我的確一度猶豫過,該不該把這一篇文章歸類在小說類?  我重新思索,到底『小說』是什麼?  後來我再次認知到,小說的本質,不正是說書人那樣的故事講述嗎?  因此,歡迎各位聽我說古了。)
底下的歷史故事,我只能說一個大概大略。
更正確的詳細內容,還是要請各位自己翻閱史書。
如果我要一字一句都說到完全正確,並且詳細明白,真的可以出書了……
說起我這個人啊,比起一般人,其實有個比較奇怪的怪嗜好。
那就是:我喜歡追尋感興趣的知名歷史人物足跡。
說到這裡,可能你會想:追尋歷史人物的足跡,這有什麼好奇怪的?
重點是,我追尋的足跡,總是會一路追到他的埋骨處。
能夠親身到場看一看最好。
無法親身到場,至少也要看過網路上的照片或是影片。
因為對我來說,沒有看到墳墓,沒有明確知道他發爛的地方,真的會讓我有一種『任務功虧一簣』的強烈遺憾。
怎樣,我這個人夠奇怪吧?
總之,因為剛好我最近在追查一個歷史人物,就趁這個機會把這段追尋的故事給打成這篇文章了。
這個歷史人物是誰?
正是大名鼎鼎的陳永華,金庸小說筆下的陳近南了……
短篇記述類:追尋陳永華(陳近南)走過的年代
陳永華,他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常人對他的認識,應該不是陳永華這個本名,而是陳近南這個化名。
另外,常人對他的認識,應該主要來自金庸的武俠小說。
一位武林高手,天地會反清復明的總舵主,結交不少江湖豪傑,到處行俠仗義……之類之類的、好了不起。
老實說,那些都是鬼扯居多。
就此讓我們把陳近南這個充滿太多意淫的名字丟在一邊,回歸歷史真相吧。
歷史上的陳永華,是一個古代讀書人,一個政治家,一個行政官員,一個謀士,一個夫子,卻絕對不是一個習武之人,更不可能是什麼武林大俠。
但是,那些對他的形容也不是完全錯誤幻想。至少終生反清復明這一點是千真萬切的。
那麼陳永華又是怎麼走上反清復明這條道路?
明朝末年,清兵大舉入侵中原,更一路朝南打到福建的同安地方。(下圖紅色箭頭處)
陳永華的父親陳鼎,當時在同安擔任明朝政府的教育官員,可說是那附近地方的教育部長。(當時明朝還在苟延殘喘,尚未死透,詳細就不討論了)
面臨清兵大軍逐漸逼近,雖然很多人勸陳鼎先離開,但是陳鼎怎樣就是不願意走,一心死守崗位到底,以成全士大夫的骨氣。
後來,同安真的被清軍攻陷。
陳鼎不願意投降清軍,更不願意活活受辱,就此在學堂內懸樑自盡了……
之後陳鼎的遺體更被清兵取去,懸掛示眾。
這一年,陳永華才十五歲。
年輕的陳永華接獲父親自縊又被示眾的消息,他還能怎麼辦?
很多人都說危險,勸陳永華不要去,以免連他也出事。
但是陳永華和他父親一樣是個知書達禮的讀書人,此外又是陳鼎的親生孩子,他能不盡一個孩子該盡的孝道嗎?
於是陳永華剃掉所有頭髮裝成和尚,大膽前往同安,向清兵說自己是來幫忙給所有戰死者安葬。
清軍沒有懷疑陳永華的身份,就這樣放他過去。
陳永華收屍到最後,終於順利把父親的屍體放下來,妥善入棺,帶回去安葬……
說到這裡,其實真的已經可以很清楚的瞭解,陳永華為什麼終生反清到底。
清兵把人家親生老爸逼死也就算了,還光明正大的狗頭掛城牆示眾,陳永華不一生反清才是怪事一件。
陳永華把父親妥善安葬之後,就這樣背著『吊父之仇』這個深仇大恨,前往投靠另一位歷史大人物。
至於是哪一位大人物?
正是大名鼎鼎的鄭成功。
接著請讓我稍為離題,說一下鄭成功這號人物。
下圖,據說是最接近真實面目的鄭成功畫像。據說是鄭成功活著的時候找畫家所畫。
但是,另有一方人說圖畫中的顏料不是鄭成功那個時代使用的顏料,所以不可能是鄭成功的真實畫。
總之,見仁見智。
至於我個人的想法,我個人是相信的,鄭成功應該就是長這樣,這是真跡無誤。
那麼,如果圖畫有爭議,歷史文獻是否有詳細提到鄭成功的外貌?
很幸運的,的確有。
當年鄭成功攻打台灣,打贏荷蘭人,於是和荷蘭人面對面討論對方的投降事宜,就此被當時也在場的荷蘭人記錄下來。
那位荷蘭人,如下描述鄭成功。
皮膚偏白,五官端正。
鬍子稀疏,但是長到腰部。
幾顆牙齒看起來細長,並且磨的圓圓。(牙齒的損耗)
鳳眼,漆黑明亮。
說話急促,洪亮大聲,中氣十足。
說話的時候,雙手不時跟著擺動,雙腳也會不時抖動。
大致上說來,上面就是那位荷蘭人形容的鄭成功。
就我個人的觀點來看,我覺得鄭成功是個很急性子的人,也是個很習慣下命令的人,才會在荷蘭人面前有那些行為表現。
說完鄭成功之後,接著回來說陳永華。
陳永華投靠鄭成功之後,因為大膽進入清軍陣營為父收屍的行為,讓他受到眾人敬重。
此外,加上陳永華已經很明顯要一輩子和清軍過不去了,所以很快就被鄭成功委以重任。
是什麼樣的重任?
當年,鄭成功有個年僅七歲的兒子,叫做鄭經。
七歲,是要開始認真學習的年紀了。(算是現代社會的國小一年級)
加上鄭經是長子,教育安排絕對不能隨便,人選不能亂來。
鄭成功給自己的長子找來幾位老師,其中一位老師正是十五歲的陳永華。
十五歲的年輕人,擔任七歲年輕人的其中一位老師,你們覺得怎樣?
我個人覺得鄭成功這樣的安排,應該是希望鄭經以陳鼎和陳永華這對父子為榜樣,從他們身上學習忠孝之道?另外,也是想給鄭經一個年紀比較相近的大哥哥朋友吧?
總之,陳永華就此擔任鄭經的其中一位老師,和鄭經一起長大。
說到這裡,稍微先說一點後面的歷史。
正因為陳永華和鄭經的這層關係,更顯的後來陳永華爬上宰相和軍師那般的高位,理所當然。
畢竟對鄭經來說,陳永華是從小看著自己長大的大哥哥啊。
接著,戰局一天天過去。
有一件事值得一說。
鄭成功的勢力雖然持續壯大,但是面對強大的清軍封鎖,還是無法給予決定性打擊,順利突破封鎖線。
鄭成功渴望更優秀的人才,尤其是謀士。
這時,有一位兵部侍郎王忠孝,他跟鄭成功說:你還記得陳永華嗎?我和他聊過好幾次,覺得他肚子裡是有點料,看你要不要和他聊聊?
於是鄭成功把陳永華找來,正式詢問軍政大事。
陳永華從各分面角度切入,述說利害關係,並且提出建議。
就此談過之後,鄭成功發現自己差點埋沒人才,感嘆的說:你根本是現代的臥龍啊!
陳永華就是這個時候被注意到謀士的資質,開始被詢問意見。
不過當時只限於這樣而已,正式出線掌權的時候還沒到。
還要再等上個幾年了……
幾年之後的一六六一年。
鄭成功眼見局面對他越來越不利,終於決定另外找一個發展的基地。
最後相中的,正是荷蘭人實際佔治的台灣。
鄭成功就此真槍實彈的把荷蘭人打跑,換人統治。
至於已經二十八歲的陳永華,這段攻台時期他在哪裡?
這段時間,陳永華和已經二十歲的鄭經負責留守廈門,所以沒有參與渡海作戰。
所以鄭成功帶著主力部隊在『新領土』台灣開始發展了,但是陳永華和鄭經都還留在廈門守衛。
然後,一件大事發生了……
那就是,二十歲的鄭經和三十六歲的奶媽私通,搞上床,還生下一個孩子:鄭克臧。(那個正確的字無法正常顯示,所以我用另一個錯別字代替)
在台灣經營新天地的鄭成功知道這件事之後,整個抓狂。
不只二人相差十六歲,也是因為在那個年代奶媽總有一個媽字,算是個媽,和媽媽上床生子根本亂倫,天大的醜聞一件。
鄭成功覺得鄭經的行為太誇張,所以他也下了一個超級誇張的決定……
鄭成功下令給同樣留守廈門的幾位將軍,讓他們殺掉:鄭經,奶媽,鄭克臧,還有董王妃……簡單說,全員通殺的誇張決定。
只是,有一件事我百思不得解。我可以瞭解鄭成功想殺掉鄭經,奶媽,鄭克臧……問題是,為什麼要殺董王妃?
董王妃是鄭經的親生母親,也就是鄭成功的老婆。兒子和奶媽通姦生子,關親生老媽什麼事?殺她做什麼?
我唯一想到的就是,鄭成功責怪董王妃沒有把鄭經這個孩子看好教好,才讓他做出這樣的事情。但是,這樣就值得一殺?
讓我們繼續回頭說下去,台灣的鄭成功下令殺他們四人。
廈門的幾位將軍接到這個殺人命令,他們肯定也知道事情嚴重性。
鄭經身為長子,鄭家軍的正統繼承人,殺掉肯定出大亂子。
鄭克臧是長子的長子,鄭家長孫,死了也不好。
董王妃是鄭成功的老婆,殺她萬一事後鄭成功反悔,翻臉怪罪下來怎辦?
所以這幾位將軍討論過後,得出一個我認為很明智的決定,那就是:先殺奶媽交差,看過情況再繼續辦事。
三十六歲的奶媽就此孤獨被殺,南無阿彌陀佛。
至此,我會說:將軍們的確做出很正確的決定。
面對政治後果重大的殺人命令,多採取觀望行動是對的。
先殺關係比較小的奶媽,看看鄭成功的下一步再說。
甚至於,最好是鄭成功親自離開台灣,回到廈門來殺,這樣將軍們就不必扛上那麼大的責任了。
可問題是,鄭成功不接受他們的行為啊。
鄭成功知道只有奶媽被殺之後,更加發狂,在台灣大罵特罵,更罵那些將軍大膽抗命。
這一來,那些被罵的將軍們都怕了。
因為鄭成功治軍嚴厲,有罪必罰的,動手殺人絕不會猶豫。
將軍們就此發現自己沒有退路。為求自保,只能往被下令殺死的鄭經身邊靠攏。
所以,鄭成功這一陣罵下來的後果,就是太子黨即將被逼造反。
鄭成功的台灣,鄭經的廈門,幾乎分裂成為二個不同勢力,隔著台灣海峽對抗起來。
正當二邊都不知道應該怎麼擺平這件事情的時候,正好一件事發生,帶來大轉折。
那就是,三十九歲的鄭成功,忽然在安平古堡病死!
怎麼死的?
老實說,不知道。
只知道從發病到死亡,短短一週時間。
有人因此說,鄭成功是被叛逆的長子鄭經氣死的……整個看起來,這話似乎並不是那麼的沒有道理。
反正,鄭成功忽然死了。
二邊的分裂,再次起大變化。
台灣方面,鄭成功有一個弟弟叫做鄭襲,是鄭經的叔叔。他在鄭成功死後,立即宣佈本該被殺的鄭經已經失去繼位資格,所以由他接位。
廈門的鄭經聽到這件事,同樣立刻舉起大旗,召兵買馬,聲稱他人都還沒死,叔叔就大膽搶他位置,絕對不能接受,先打過一場再說。
然後,鄭經就帶著陳永華,率領大軍離開廈門,渡海攻打台南的叔叔。
之後雙方大軍交戰,叔叔鄭襲的軍隊戰敗,鄭家軍就此由鄭經當家作主。
鄭經把叔叔鄭襲派往廈門。但是一年後,一六六三年,鄭襲一直害怕自己早晚也要被鄭經搞死,於是帶著不少人和財富逃往清軍陣營投降。
至於那些曾經表態支持鄭襲的文武官員,則是都被鄭經當場在台南殺個乾淨,甚至於全家都殺的也不在少數,完全沒有鄭襲那樣投降清軍的機會。
鄭經把所有叛亂份子清理乾淨之後,必須回到大陸地區處理事情,需要有非常信任的人幫他留下來管理台灣地區,於是就任命陳永華擔任台灣地區的文武官員首長。
二十八歲的陳永華既是宰相,又是軍師,根本像是鄭經的孔明……
台灣就此在陳永華手中接受實質的治理。
接著,關於陳永華的事情有三方面可以說:計謀,外交,內政。
先說計謀。
鄭成功有一位表哥叫做鄭泰,是一名將軍。
鄭經打贏叔叔鄭襲奪得政權之後,雖然鄭泰當時是支持鄭經的一邊,但是鄭經後來發現鄭泰好像是個牆頭草,二邊都在試圖討好……如果戰況對鄭經不利,只怕鄭泰會不猶豫的投向鄭襲那一邊。
鄭經被噁心到,加上已經無法信任鄭泰,於是決定把鄭泰收拾掉。
但是,鄭泰畢竟實際管理當時的金門地區,握有重兵,鄭經不確定要怎麼收拾鄭泰才不會打草驚蛇,反而又引爆一場內戰,於是詢問陳永華的意見。
陳永華給的建議,就是讓鄭經宣佈要讓鄭泰管理金門和廈門的高位,讓鄭泰高高興興的主動去找鄭經報到,到時把鄭泰抓起來,就不怕金門那邊的軍隊搞亂。
簡單說,就是擒賊先擒王的辦法。
鄭經照做,鄭泰果然高高興興的主動去找鄭經報到,然後傻呼嚕的被抓進牢裡關起來。
接著,鄭經通知金門那邊屬於鄭泰的家人和軍隊,讓他們歸順鄭經接受指揮,那麼鄭經只追查鄭泰的事情,不會找其他人麻煩。
沒想到,消息傳到的當天晚上,金門那些人(鄭泰的弟弟和長子)竟然完全不管鄭泰的死活,也不理會鄭經的呼籲,立刻全部投降清軍去。
發展到這裡,有夠跌破眾人眼鏡。
我只想說:鄭泰,你竟然被眾叛親離到這種程度,你真的可以死了。
果然,鄭泰聽到這件事,知道家人都拋下他不管,自己立刻在牢裡上吊去……
接著說外交。
鄭經打贏內戰的隔年,也就是叔叔鄭襲投降清軍的一六六三年,鄭家軍又和清軍經歷數次交戰,一直斷斷續續的打到一六六四年。
但是戰局一直不利,可說節節敗退,加上一直有人投降清軍,於是鄭經身邊開始有人勸他也投降算了。
鄭經的確被說到也興起投降的念頭。
這時跳出來反對最力的,就是陳永華。
陳永華說:那些投降清軍的人,很多一般平民商人都謊稱是我們鄭家軍的什麼高官,才獲得獎賞。如果你真的帶領眾人投降,結果大家得到的獎賞卻沒有他們好,那不是變成大笑話?再說,你投降之後,清軍怎麼可能對你放心,你想自己真的會有寧日?
就因為陳永華的這些話,讓鄭經決定放棄投降的念頭,轉而全力經營台灣。
所以能說,陳永華讓明鄭時期多延續了二十年的壽命。
再來是最後的內政方面,陳永華對台灣做了些什麼?
內政方面,陳永華對台灣有二個貢獻。
第一個貢獻,就是讓漢文化,在台灣正式生根。
陳永華大力推動漢文化,建蓋台灣第一所孔廟(台南孔廟),在各處立學堂,並且要求八歲以上孩子都要入學接受基本教育。
接著,建立正式的科舉制度,給明鄭政府尋找優秀人才。
教育是國家的百年大計。
科舉是選拔當時代的優秀人才。
就這二件事來看,陳永華的眼光真的放的很遠,完全把台灣當成反清復明的基地,長時間培養抗清的人才,而不是軍閥那樣小打小鬧個十來年而已。
第二個貢獻,是給台灣經濟帶來大規模發展。
以前的台灣,都是小規模的耕種砍伐製造,甚至只是荷蘭的一個中間貿易地。
陳永華接手台灣治理之後,讓軍隊大規模屯田,生產大量糧食。
極力發展甘蔗製糖業,賣給外國。
研發新的製鹽法,讓台灣生產更大量並且品質更好的食鹽,改善這個很基本卻很重要的民生問題。
大規模收買清軍海防官員,突破清軍的海上封鎖命令,使台灣和大陸的交易得以繼續進行,讓台灣的經濟不至於因為清軍的封鎖令而受到嚴重打擊。
可以說,台灣在陳永華手中,迎來第一次的正式大發展。
當然,陳永華不是只有做這些事情。
鄭經帶領大軍在大陸地區打天下,一直是陳永華為他守著台灣。
需要的金錢糧草,一直是陳永華提供給他。
甚至於可說沒有缺少過。
所以鄭經在最前線作戰,幾乎沒有後顧之憂。
陳永華正因為有這些表現和功勞,才能一直穩坐高位。
陳永華自從一六六二年來到台灣,一直到一六八0年,二十八歲到四十六歲的其中十八年,都是在全力發展台灣中度過。
不過也在這一年,鄭經完全打丟大陸地區,徹底退守台灣了。
之後鄭經心灰意懶起來,覺得要打敗清軍太難,索性醉生夢死,整天喝酒度日。
至此,君主一荒唐度日,底下小人必然層出不窮,開始搞事尋開心。
馮錫範這個小賊狗,原本是跟在鄭經左右出征。
現在退回台灣,眼見外戰沒的打,就打起內戰了。
這個賊狗眼紅陳永華的重權高位,加上陳永華一直執事公正嚴厲,給過他幾次難看,所以他決定把陳永華給搞下台,再瓜分陳永華的權力。
馮錫範發招,向陳永華告勸:我們都努力二十多年了,到這個年紀卻還是一事無成,沒有辦法打敗清軍,不如一起辭退職務吧,讓鄭克臧那一代的年輕人有出頭的機會。
這個鄭克臧,就是鄭經和奶媽生的孩子,現在也已經是個十九歲的成年人了,是鄭經的繼位長子。
已經為台灣努力十八年的陳永華,聽完馮錫範的話之後,回答他:這樣也好,接下來的事情都交給鄭克臧這群年輕人吧。
於是他們一起去到鄭經面前,由位高權重的陳永華提出辭退職務要求,要把台灣的政治大權和相關軍事權力交回還。
一開始,鄭經不願意,因為陳永華是他少數能信任的人,加上有能力。
但是馮錫範這條老賊狗一直敲邊鼓:陳永華努力這麼久,也這個歲數,該是時候讓他回家安養天年了。
最後,鄭經只好無奈同意。
於是陳永華退休了,前往現代台南市六甲區赤山龍湖巖那個地方。
但是馮錫範卻左拖右拖,怎樣就是不提出辭職……
陳永華終於瞭解,自己被馮錫範這條賊狗給陰了。
史書是這樣寫。
但是我個人反而覺得,陳永華也是有心想辭職,才會先提辭職。
所以馮錫範會不會陰他,應該不至於讓他在意才是。
政治領域,真正聰明的人,是懂進退的人。
掌握權力需要高度的智慧。但是很少人真正明白,懂的放開權力需要更高度的智慧。
陳永華就此退隱,並且在不久之後過世……
葬在現今臺南市柳營區果毅後。
好,上面說完一堆和陳永華有關的歷史,現在終於來到我最感興趣的部份:陳永華入土的地方,長怎麼樣?
底下我在 Youtube 找到一個影片,是陳永華的墓園現況。
是一個二級古蹟。
每年清明,陳永華直系後代都會前來掃墓。
不過,這個位在台灣的陳永華墓,曾經一度荒涼,被世人遺忘。
甚至於,現在墳裡只有一小部份陳永華的遺骨,而不是全部的遺骨。
或許你會想知道,是怎麼回事吧?為什麼會遺骨不全?
馮錫範那條老賊狗擠走陳永華之後,沒多久鄭經也病死。
繼位者是鄭克臧,但是馮錫範不喜歡他,加上想要更多的權力,就設計搞死鄭克臧,讓有姻親關係的女婿鄭克塽上台主政。
再來就是由施琅那個小人所率領的清朝大軍,渡海打來台灣。
我為什麼說施琅是小人?
因為施琅本來是鄭芝龍的將軍。隨鄭芝龍投降清軍之後,卻又攜家帶眷投向鄭成功。
這也就算了。人各有志,你想反清到底,其他人又能說什麼?
可問題是,施琅去到鄭成功那邊之後,鄭成功底下一個叫做曾德的大將,因為和施琅起衝突,施琅就直接把曾德殺了。
同陣營的大將直接殺大將,這是在搞什麼?
鄭成功身為領導人必須正軍紀,當然要施琅好漢做事好漢當。
施琅這個殺人大將卻在第一時間聽到風聲,直接丟下無辜的家人,投降清軍。
鄭成功氣不過,直接殺施琅的家人來正軍紀。
之後施琅好像一直怪鄭氏殺他全家,帶領清軍打回來,根本是在報仇,之後還盡情享受清朝賜給的榮華富貴。
我說啊,你真好意思帶兵打回來?先搞清楚狀況好不好,可是你先動手窩裡反啊……
馮錫範和施琅的功績一比,可真是汗顏百倍。
金庸在鹿鼎記這本書,真該把施琅和馮錫範的位置對調一下才對。
好,罵夠了,接著回頭繼續說,為什麼陳永華墳裡的骨頭只剩下一小部份。
施琅打來台灣之後,鄭軍抵擋不住,怎麼辦?
馮錫範讓鄭克塽帶領所有人投降。
清政府因為擔心台灣會成為反清復明的大本營,於是下令把明鄭政權重要人物的遺骨葬回大陸。
鄭成功和鄭經就不必說了,連陳永華這樣的大臣也在遷葬之列。
但是陳永華的後人已經都在台灣生根過活,遷葬回大陸對他們來說很不方便。
可是不葬回大陸又不行,總是清朝廷的命令,那麼該怎麼辦才好?
折衷方法就是留下可以被清政府容許的一小部份遺骨在原墳,方便台灣後人回來祭拜。
至於大部分遺骨,則是挖出台灣老墳之後,葬往大陸福建同安後溪鎮的下店里的山裡。
那個埋葬地,說起來也不知道是命運安排或是怎樣的,附近正好是陳永華的父親陳鼎當年上吊的地點所在地。
比較值得一提的,是下店里這個地方並不是陳永華的故鄉。
那麼為什麼葬到下店里這裡?
陳永華的後人表示,因為那個地方就在廈門旁邊。如果後人真的想前往祭拜,只要渡過台海抵達廈門之後,直接上山就到。
另外也是因為那片山地已經是一片專門用來埋葬外地人的墳地,多一座外地人的墳也不會引人注意。
所以陳永華的大部分遺骨改葬在下店里,完全是台灣後代考慮到方便祭拜問題。
但是台灣後代應該還是繼續祭拜台灣的老墳,幾乎沒有前往下店里祭拜。
因為根據下店里的當地民眾說,陳永華的墳墓幾乎沒有人去祭拜,整年都被雜草掩埋。
甚至於,當地民眾完全不知道陳永華墓在這裡。只有一代代的口頭傳說,說有一個大將軍葬在這座山裡某個地方。
就此一直到一九五0年代左右,有想發橫財的人大膽去盜墓,才讓陳永華墓重見天日。
當地老者留下的紀錄,述說他們不知道是誰盜的墓,只知道有人路上喊著將軍墓被盜,才一群人趕去看個究竟。
見到胡亂挖開的土,棺材蓋已經被掀在一邊地上。
是漆成紅色的棺材。
棺材內是水銀。
村民用鉤子進去棺材撈,但是什麼都沒有撈到,附近的地上也沒有發現任何骨頭。
老村民說:(陳永華)將軍遺骨都在水銀內化了吧?
接著村民又花點時間撈,終於撈出二個屬於陳永華的印章。
不過也就這樣了。
之後村民們把墳墓整個鏟平,陳永華在大陸的墳墓完全消失不見。
並且把二個印章和一棺材混有遺骨的水銀都交給政府。
水銀不知下落,二個印章則是被收藏在廈門的鄭成功紀念館內。
所以如果想追查陳永華的遺骨,恐怕還是只能看向台灣的陳永華墓了。
到這裡,關於陳永華的事情,大致都說完。
他的確是開拓台灣的先行者。
經歷過一段很混亂的時代,盡情的發光發熱過,為台灣的建設和發展奉獻了十八年之久。
願他安息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