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仔細想了想,要從什麼題目開始練習呢?考慮過寫四季,也想過聊聊一些時事,但幾個字下去之後,發現都不是很滿意。至所謂凡事起頭難,看來寫作亦是如此。然後我就想到,既然暫時沒有方向,要不就說說自己吧?也當作重新審視自己的一次機會。稍作思考了一下,就敲定了題目"七八年級聊什麼"。想到就動筆,歡迎大家一起跟我走入回憶。
關於學校
身為一個七年級尾巴出生的人,我對自己的人生比較有印象的階段應該要從小學開始。那時候的小學跟現在差別很大。首先不一樣的也是最直觀的,就是人數。我記得我那間小學,扣除附設幼稚園,每個年級都是天干排列的,一到六年級都是到己班,一個班大約在三十五人上下。粗略算一下全校也有將近一千兩百多人,相當的壯觀,每天升旗時,都能從升旗台一路排到學校大門。或許這樣說大家可能不好想像。那間小學的廣場,是可以塞進三座籃球場並還有剩餘空間的。那個時候還需要依照居住的地方排成路隊,由路隊長帶路一起回家,記憶中光是從第一隊走到最後一隊離校,都得花上將近三十分鐘,由此可見人數的誇張。(去年有機會重新踏入小學,那時剛好在升旗訓話,全校加起來大概也只三百餘人,少子化的影響非常直觀)
其次就是上課的時間,雖然我不太清楚現在小學的時間如何,但那個時候,周六是還要上半天課的。三年級之前,我記得周三周六都是半天,而且這兩天是可以不用穿制服上課的。
然後就是下課的休閒活動了,說實話,那時候的小學生的休閒,完全取決於電視在播哪一檔動畫。當灌籃高手熱播的時候,每個下個鐘聲響起,總是能看到一群秒抄起籃球往球場狂奔的熱血小學生。而當鬥球兒彈平播出後,躲避球變成為了體育課的唯一首選,而且每顆躲避球上都被畫上了歪歪斜斜的火焰圖案。大部分的情況都是這兩種球在互換,直到有一年,瑞奇馬汀的一首"生命之杯"伴隨著世界盃開打,一時間足球席捲了整個校園。
當然,除了球類之外,學校還有些自己特色的活動。就是唐手道跟扯鈴。因為是每年運動會都有的表演項目,所以學校每周三會強制全校學生集合練唐手道,雖然都是擺擺樣子,但也滿足了小時候的武俠夢。至於扯鈴,由於那個有技術性需求,所以扯鈴不像唐手道那樣要求全校參加。
五點後的精華時段
若說小學時期印象最深的事情,那便是每天下課後飛奔回家看五點的動畫。我記得那時候放學是在四點半左右,每到下課我都會提起書包一路狂奔(只有周三周六是路隊回家),就是為了趕上五點的動畫時段。對於那個時候的我而言,平日的五點到七點,就是最幸福的時光。五點打開三立都會台看中華一番、爆走兄弟、格鬥小霸王等等,到了六點,就是轉到衛視看七龍珠,如果搶輸妹妹就是陪著看櫻桃小丸子、神風怪盜、玩偶遊戲等等女性向作品。
七點就是大人看新聞的時間,也是小孩趕作業的時段。之所以要在那時段把作業寫完,就是為了八點全家擠在電視前觀看八點檔。這大概是現在的小孩沒法體會的吧?那時候的娛樂選向不多,台灣影視劇也還未沒落,任賢齊的金庸系列、七俠五義、保鑣等等,都是童年鮮豔的回憶。像這樣一家人理所當然地一起聚在電視前看劇,如今已經是個難以複製的體驗了。
(關於小學的事情,其實還有不少東西可以聊,但還需要整理整理,也避免文章太長,還是決定拆開來說。我會盡快補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