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兒子是個寶,兩個兒子也算好,三個兒子大聲吵,四個兒子很會鬧,五個兒子娘心燒。古人喜歡生兒子,愈多愈好。現代人如果連續生了三個兒子,媽媽多半會叫苦連天,如果生了五個兒子呢?家裡大概會鬧翻天。三字經裡,談了單親媽媽的母教,接下來是父教,而且是有五個兒子的父教。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父教的典範是五代時的竇燕山,竇燕山行事合乎正義,他的五個兒子在他的教導下,均能令自己及父母的名聲顯揚。
此乃五子登科的典故。竇禹鈞,五代時幽州人,幽州又稱燕山府,故人稱竇燕山。其事蹟主要記錄在北宋名臣范仲淹所撰寫的《竇諫議錄》(全文附錄於後)。文中寫道:
初,父禹鈞家甚豐,年三十無子。夜夢亡祖亡父聚謂之曰:「汝早修行!緣汝無子,又壽算不永。」禹鈞唯諾。
竇禹鈞(下從俗稱竇燕山)早年家道豐厚,但到了三十歲仍膝下猶虛。有天夜裡夢到已故的父親和祖輩對他說:你應該早日改過遷善、積功累德,因為你不但沒有子嗣而且壽命也不長。竇燕山對父祖之言謹記在心,承諾應守。
在《竇諫議錄》中,范仲淹舉了幾個例子說明竇燕山如何改變命運,不但長壽且生養五個優秀兒子,人稱竇氏五龍。
1. 免過救苦—家僕監守自盜二十萬兩,留下一女賣身償還,竇燕山見幼女可憐,燒了賣身契並囑咐妻子善加養育,女孩長大後從竇家出嫁,老僕得知回來懺悔,竇燕山無所追究。於是老僕請畫肖像,每日祝禱為其添壽。
2. 拾金不昧—竇燕山在延慶寺燒香拜佛時撿得兩百兩銀、三十兩金,等到第二天失主來尋時,得知其急於救父,不但如數歸還甚至加碼相助。
3. 助喪嫁孤—因貧困而無法襄辦後事者,竇燕山助其入殮下葬者二十七人。親戚故舊遺留的孤兒中有未出嫁的女兒,竇燕山助其覓得良緣,得歸宿者有二十八位孤女。
4. 急難救助—因竇燕山的慷慨好義而能重振家族的有數十家,四方賢士受其接濟者難以勝數。
5. 興辦教育—竇燕山居家樸素簡約,妻妾衣無絲帛,但卻在住宅南面興建書院四十間、藏書數千卷,延聘儒師上座教學。凡孤寒之士有心向學者,不論認識與否都廣開其門,竇燕山的兒子耳濡目染下,見識與學問日益廣博。
竇燕山後來又曾夢到先父先祖,他們來告:你本來無子又無壽,因為你廣積陰德,所以得以延壽並得五子,五子將各各榮顯,你也能以福壽得終。後來,竇燕山活到八十二歲,且預知時至,沐浴後向家人道別,在談笑間往生。竇燕山的五子八孫均貴顯於朝廷之上,因此只要談到教子,人們必以燕山竇十郎為效法。
但是在范仲淹的文章裡,我們可以知道竇燕山很會做好事助人,關於教育,他並不是只有教導自己的孩子,而是廣開教育之門。因此,我們可以自己腦補,竇燕山應該是個善於“身教”的父親,讓孩子從父親的行為中學習。
竇諫議錄原文,選自《范文正公別集》 作者: 宋 范仲淹
竇禹鈞,范陽人,為左諫議大夫致仕。諸子進士登第,義風家法,為一時標表。馮道贈禹鈞詩云:「燕山竇十郎,教子以義方。靈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人多傳誦。禹鈞生五子,長曰儀,次曰儼、侃、偁、僖。儀至禮部尚書,儼禮部侍郎,皆為翰林學士;侃左補闕,偁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僖起居郎。
初,父禹鈞家甚豐,年三十無子。夜夢亡祖亡父聚謂之曰:「汝早修行!緣汝無子,又壽算不永。」禹鈞唯諾。
禹鈞為人素長者。先,家有仆者,盜用過房廊錢二百千,仆慮事覺,有一女年十二三,自寫券,系於臂上,云:「永賣此女,與本宅償所負錢。」自是遠逃。禹鈞見女子券,甚哀憐之,即時焚券,收留此女,祝付妻曰:「養育此女,及事日,當求良匹嫁之。」及女笄,以二百千擇良匹,得所歸。後舊仆聞之歸,感泣訴以前罪,禹鈞不問。由是父子圖禹鈞像,日夕供養,晨興祝壽。
公嘗因元夕往延慶寺,燒香像前,忽於後殿階側拾得銀二百兩、金三十兩,遂持歸。明旦清晨,詣寺守候失物主。須臾,見一人泣涕至,公問所因,其人具以實告,曰:「父犯刑至大辟,遍懇至親,貸得金銀若干,將贖父罪。昨暮以一相知置酒,酒昏,忽失去。今父罪已不復贖矣。」公驗其實,遂與同歸,以舊物還之,加以惻憫,復有贈賂。
其同宗及外姻甚多貧困者,有喪不能自舉,公為出金葬之。由公葬者,凡二十七喪。親戚故舊孤遺,有女未能嫁者,公為出金嫁之。由公嫁者,孤女凡二十八人。故舊相知與公有一日之雅,遇其窘困,則必擇其子弟可委以財者,隨多寡貸以金帛,俾之興販,自後由公而活族者數十家。以至四方賢士,賴公舉火者不可勝數。
公每量歲之所入,除伏臘供給外,皆以濟人之急。家惟素儉,器無金玉之飾,室無衣帛之妾。於宅南構一書院四十間,聚書數千卷,禮文行之儒,延置師席。凡四方孤寒之士貧無供須者,公咸為出之,無問識不識。有志於學者,聽其自至。故其子見聞益博。凡四方之士,由公之門登貴顯者,前後接踵來拜公之門,必命左右扶公坐受其禮。及公之亡,蒙恩深者,有持心喪三年,以報其遺德。
先是,公之亡祖亡父夢中告以無子及壽數不永。後十年,復夢其亡祖亡父告之曰:「汝三十年前實無子分,又壽促,我嘗告汝。今汝自數年以來,名掛天曹陰府,以汝有陰德,延算三紀,賜五子,各榮顯,仍以福壽而終,死後當留洞天,充真人位。」言訖,復祝禹鈞曰:「陰陽之理,大抵不異。善惡之報,或發於見世,或報於來世。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此無疑也。」禹鈞愈積陰功。年八十二,沐浴別親戚,談笑而卒,五子八孫,皆貴顯於朝廷。後之稱教子者,必曰燕山竇十郎云。
某祖與竇公故人,祖嘗錄於書冊,以示子孫為法。惜其不傳天下,故錄以示好善者,始見陰陽報應之理,使惡者知所戒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