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為閱讀的保護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常聽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真的嗎?你走不了的時候呢?
  「人家說小孩是父母的鏡子,我就是妳的樣子!」我對輕輕舉起藤條準備重重落下的母親,喊著我從書裡看來的那些話。
  從小最氣的就是,明明我做的事在本質上跟大人們沒兩樣,但他們總拿著棍子對我揮舞,他們怎麼不去照照鏡子,他們根本就是放火的州官!我也常聽母親說,從我會坐的時候就把我丟在書堆,我也是不嫌棄的翻著那些我看不懂的書。但我長大後發現,母親自己根本沒有閱讀的習慣,所以對她來說我講的很多觀點是她沒接觸過的。
閱讀伴我走過的那些時刻
  再更大些,我一直覺得我被棍子打的很莫名、很冤枉。
  看了親子類的書發現了文章開頭的那段話,對當下的我來說,可以說是如獲至寶,心裡還很得意抓到這些大人的把柄。
  國小時期的我,或許是因為父母的離異,在同齡間總有些格格不入,因為喜歡閱讀說出來的話也讓他們聽不太懂,當時的我不懂得要「藏」,最後成為常被班上男生欺負的角色。
  一開始我不太知道為什麼,後來看了一本漫畫式的科學百科,當中講述在富蘭克林發現用風箏跟鑰匙發現電之前,人們都將“電“視為「鬼神的傑作」。所以我安慰自己,對他們來說,我很難懂,所以我被當成「鬼」了。
  國中時,遇到一些出爾反爾對我大聲吼叫或是總針對我的老師。
  我透過書本了解,有時候討厭一個人是因為對方身上跟自己有相像的點,而那個點剛好是我們不喜歡的,所以討厭的其實是自己。
  甚至到了大學的時候,我一個鄉下來的孩子因為到了台北開始新生活顯得過分興奮,對室友也非常熱情,但最後是因為這份熱情讓我在同是低收生的宿舍被孤立。透過書本,我了解到,有些人對於他人的熱情對待會覺得害怕。
閱讀能給我們什麼?
  回到文章開頭的那時刻,你們問我,後來有被打嗎?當然有,還是被打很慘。但這讓我從小就知道,大人不完全是對的,那時期的大人通常只做對他們有利的事,不認為自己會錯,也不會對小孩道歉,只要雙方起衝突絕對是小孩的問題。
  當然,他們也不會乖乖聽你的話去看那本你想要他看的書。
  我還是很感謝母親給了我閱讀的習慣,這個習慣陪著我至今32年,伴我走過跟父母的抗爭、同學玩笑似的欺負、師長不友善的針對,甚至是出社會後對上級的反抗。每當遇到身邊沒人能給我答案的事,就是一頭栽進書裡,往往都能讓我得到一點慰藉。
  雖然世界總帶給我傷痕,但是透過閱讀讓我知道這世界並是不完全如我所見的那樣運轉。
  在2023年前,我們只要未滿20歲都被法律認定是孩子。但我們一路走來不管是物理或心理上,並不是一直有著父母或長輩陪伴,總有那些獨自前行的時刻,更別提有些人的父母及長輩很難起到有效的陪伴作用。
如果你身處大人總是先檢討你認為錯全在你的世界,
閱讀吧,文字能陪著你療癒傷痕。
如果你環顧四周,發現沒有一個人能夠靜下來聽聽你的煩惱,閱讀吧,
這世界一定有另一個人將與你類似的煩惱化作文字,四處流傳。
如果你真的拉不下臉對他人傾訴心事,閱讀吧,
那些與你有著類似遭遇的人,能讓你覺得自己被理解。
即便你現在順風順水,還是閱讀吧,
那串文字或許是為了未來生命中的某個人顯現在你眼前,
讓你在他需要的時候為他遞上。
若你覺得人生不能再糟了,閱讀吧,
也許某本書的某段話,正等著你發現它,好讓它將你從谷底拉上來。
閱讀吧,在我們無法邁步走向世界的時候,
它會是我們的保護傘。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會員
4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刻意練習法的重要性及其與其他練習方法的區別。無論是對於想提升某項技能的人,還是對於認為自己沒有天分的人,刻意練習法提供了一種高效且系統化的學習方式。文章深入探討瞭如何設定清晰的目標、獲取專業指導及持續獲得反饋,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透過實例解釋,讓讀者明白為何練習的質與量同樣重要
Thumbnail
在Yuval Noah Harari的新書中,他深入探討了為什麼帶有虛構元素的信息比純粹的真相更容易獲得人們的認可與共鳴,並且往往傳播得更快。Harari提出了兩個關鍵的理由,幫助我們理解這一現象。 1. 虛構信息的簡單性與人類心理需求 Harari的第一個觀點是,虛構的信息往往更簡單直接,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當我第一次點開格友的貼文,我並沒有想到會發生什麼事情。只是純粹出於好奇,想看看其他人的想法和觀點。然而,在那無辜的點擊中,我不經意地墜入了一個迷人的世界。 每一篇貼文都像是一扇窗戶,讓我窺探他人心靈的深處。在這個虛擬的交流空間中,我與陌生人的思想交織在一起,彷彿在無形的網絡中建立起一種特殊
前幾天出了一個給學生的聯絡簿札記題目,叫做「家裡大人最常說的話」。先說結論,大人講了什麼話,其實小孩都有在聽。
小女兒讀高三時,班上有一位同學,因為努力複習功課,沒時間陪她弟弟玩,卻被父親毆打了很多次。還撂下了一句話:讀書很偉大嗎? 因為臨近考期,小孩也滿十八歲了,我沒時間去跑行政司法程序。所以就讓女兒把她同學帶來社區的圖書室,有時候太晚了,我們就開車載她回家。 有次小朋友突然問我,是不是有點歧視她家?我
Thumbnail
  太田律師指出,日本男性倍數於女性的自殺比率以及更高的過勞死比例,都與這樣的陽剛競爭有關。她認為,這是一種社會在男性身上加諸的詛咒,而這樣的詛咒,甚至在他們還是男孩子時就已經存在。尤其顯著地,首先展現為「受女孩子歡迎的程度」。
Thumbnail
記不清有多久沒踏進國家音樂廳了,但這天是來音樂廳「閱讀」。這場活動很特別,以閱讀為主、音樂為輔,是「獨角獸行動閱讀日」的首次嘗試,我想也是國家音樂廳的第一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刻意練習法的重要性及其與其他練習方法的區別。無論是對於想提升某項技能的人,還是對於認為自己沒有天分的人,刻意練習法提供了一種高效且系統化的學習方式。文章深入探討瞭如何設定清晰的目標、獲取專業指導及持續獲得反饋,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透過實例解釋,讓讀者明白為何練習的質與量同樣重要
Thumbnail
在Yuval Noah Harari的新書中,他深入探討了為什麼帶有虛構元素的信息比純粹的真相更容易獲得人們的認可與共鳴,並且往往傳播得更快。Harari提出了兩個關鍵的理由,幫助我們理解這一現象。 1. 虛構信息的簡單性與人類心理需求 Harari的第一個觀點是,虛構的信息往往更簡單直接,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當我第一次點開格友的貼文,我並沒有想到會發生什麼事情。只是純粹出於好奇,想看看其他人的想法和觀點。然而,在那無辜的點擊中,我不經意地墜入了一個迷人的世界。 每一篇貼文都像是一扇窗戶,讓我窺探他人心靈的深處。在這個虛擬的交流空間中,我與陌生人的思想交織在一起,彷彿在無形的網絡中建立起一種特殊
前幾天出了一個給學生的聯絡簿札記題目,叫做「家裡大人最常說的話」。先說結論,大人講了什麼話,其實小孩都有在聽。
小女兒讀高三時,班上有一位同學,因為努力複習功課,沒時間陪她弟弟玩,卻被父親毆打了很多次。還撂下了一句話:讀書很偉大嗎? 因為臨近考期,小孩也滿十八歲了,我沒時間去跑行政司法程序。所以就讓女兒把她同學帶來社區的圖書室,有時候太晚了,我們就開車載她回家。 有次小朋友突然問我,是不是有點歧視她家?我
Thumbnail
  太田律師指出,日本男性倍數於女性的自殺比率以及更高的過勞死比例,都與這樣的陽剛競爭有關。她認為,這是一種社會在男性身上加諸的詛咒,而這樣的詛咒,甚至在他們還是男孩子時就已經存在。尤其顯著地,首先展現為「受女孩子歡迎的程度」。
Thumbnail
記不清有多久沒踏進國家音樂廳了,但這天是來音樂廳「閱讀」。這場活動很特別,以閱讀為主、音樂為輔,是「獨角獸行動閱讀日」的首次嘗試,我想也是國家音樂廳的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