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表現主義為後一戰時期的藝術手法,包含使用了強烈的光影對比、突出的陰影,以及如夢境般扭曲的場景設置,藉此凸顯題材的神秘與幽暗面。《聖誕夜驚魂》(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中那蜷曲的峭壁及那動態的光影變化即是如此,與《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相互映照。而在哥德文化的再現上,則體現於波頓對死亡及極致孤獨的迷戀,其熱衷於製造出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式的怪物:上映於 2012 年的《科學怪犬》(Frankenweenie)作為《科學怪人》的致敬之作,主角將死去的愛犬史柏祺(Sparky)復活,卻也導致整個小鎮陷入大亂之中;而在《剪刀手愛德華》(Edward Scissorhands)中,年邁的老發明家創造出半成品的人造人愛德華,愛德華面色蒼白而詭異,有著一雙碩大而鋒利的剪刀手,獨居於古堡之中。
在影集的改編上,波頓試圖以星期三的視角看待發生在她身上的詭異事件,「我特別喜歡星期三,她分享了我對事物的世界觀」,他說。星期三為興趣異於常人的少女,她迷戀死亡、追逐恐怖,這也使得她在同儕中特立獨行,難以融入集體生活。這種邊緣者的特質,正是波頓電影中的普遍共性:在《剪刀手愛德華》(Edward Scissorhands)中,儘管愛德華內心善良而溫暖,人們依舊因為其恐怖的剪刀手將他排拒在外;而無論是《巧克力冒險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的威利・旺卡(Willy Wonka)還是《蝙蝠俠》(Batman)的布魯斯・韋恩(Bruce Wayne),他們本質上都是孤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