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當代的《灌籃高手》與當代藝術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應該永遠不會忘記與一群人在戲院當中、鴉雀無聲地觀看最後的讀秒階段──但其實我與許多人一樣,對湘北 vs 山王一役早就可以倒背如流了。不只是因為看過漫畫,也因為這些年來,朋友時不時會閒聊這一段,還有各種網友的「還原」,有些是說書的方式,有些是電玩模擬。再加上這部電影充滿了漫畫當中的經典台詞,譬如「現在放棄比賽就結束」、「流川楓竟然傳球了」、「左手只是輔助」、「你說我是誰」。對於看過以前《灌籃高手》的人,當這些經典台詞出現,就會覺得莫名感動,眼淚瞬間就要奪眶。
但是對於沒有看過的人而言,就無法看出這些哏。譬如不知道流川跟櫻木的過往,就不知道最後擊掌很感動。不知道三井曾經遺失自己,就不會感覺最後他連射三分有多催淚。不知道流川楓曾經被安西教練說不如仙道,就不會知道他最後終於傳球那個意義何在。所謂的當代藝術其實也是這樣,它完全啟動的是圈內人的品味。差別僅僅在於藝術是屬於一個狹小的族群,而《灌籃高手》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它塑造出一個廣大的同溫層。這是一個當代社會才有的特別現象。當我們說我們有著共同的回憶,這並不是說大家共同經歷了某一件事,因而產生了相同的回憶,而是我們共同看過一個作品,然後我們因此有了一種我們屬於同一時代的錯覺。實際上,當年的我們應該是各自有各自的觀看情境,各自有各自的感動。
對我個人而言,有兩句台詞更讓我印象深刻,但是電影並沒有出現。第一個就在湘北對陵南那一集動畫:當下半場一開始,三井壽被翔陽雜魚守到氣喘吁吁,跌坐在地上,他忽然想起前塵往事,然後他就說了一句:「我是個沒用的人」,語畢就開始三分連射。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而且我懷疑日文原版沒有這一句,因為我後來重看很多次動畫都沒有。所以不知道是哪個天才的中文配音,認為那時候的三井就應該講這一句,這比起三井大喊「我是最強的人」,然後開始三分連發更令人感動。但也有可能是我整個記錯,我把我自己的心情投射在三井之上,我很想說我是個沒用的人,然後就得台北美術獎、威尼斯雙年展⋯⋯呃,這樣講也不對,高中的我並不知道台北獎。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點,就是三井改邪歸正之後,碰上以前的混混來挑釁,正當三井要揮拳了,結果水戶洋平、高宮望一夥人出來。我記得三井離開前,水戶洋平跟他說「這裡就交給我們」。我記得那時候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水戶洋平那麼帥,可是他就要在那裡跟流氓打架?為什麼他打架就不算墮落,三井打架就是墮落?為什麼他們的人生好像就已經產生了分別了?
後來我偶而會看到一個個水戶洋平,他們可能很會創作,但是最終沒有創作。或是年紀輕輕就有驚人的文筆可是後面也沒有繼續寫下去。當我看到他們,我都會想起三井看見洋平的那個畫面,為什麼我在這,他在那?還有些時候,我成為了洋平的角色,我看著某一個人,走向更光亮的地方,可是我說不出這裡交給我,因為我不覺得我就屬於這裡。
很抱歉,我好像一不小心就陷入了個人的感懷,但這正是《灌籃高手》吸引人的地方。這樣說起來《灌籃高手》電影之所以讓人感動,是因為喚起了過去的經驗嗎?其實也不盡然。《灌籃高手》很多「經典」場面與台詞其實是出現在山王以外的劇情線當中,所以某種程度上,《灌籃高手》電影是一個集合舊元素的新創。這其實非常像是後現代藝術,所謂的作品不是創作一個全新的東西,而是調度各種已經有的內容。當然電影版也是有一些之前沒有的劇情,譬如赤木回想起以前他總是把稱霸全國當成所有人都應該有的夢想,但是卻沒有考慮到大家的感受。不過這仍然是建立在《灌籃高手》既有的劇情之上。
我們從畫面上也可以體會到這種「綜合」。拜先進的繪圖技術所賜,我們感覺得到人物的移動感、體積感都比以前的動畫更來得逼真。特別是球員與球員之間的對抗,非常地有真實球賽的張力,這是過去的動畫所無法達到的成就(另一個例子就是《進擊的巨人》,那個飛躍的速度感來自於當代影像技術的進步)。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覺得在畫面的質地上,電影感覺更加清淡,甚至有一種手繪的平面感。按理說這是兩個相反的方向,我們看到很多 2000 年以後的電玩動畫都有這種問題,好像紙紮的殭屍出現在 3D 世界當中。可是在《灌籃高手》的電影當中卻很成功地融合在一起。
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這次電影運用了很多具有張力的鏡頭視角,以致於即使人物的表情並沒有那麼靈活,我們仍然覺得他們「生氣蓬勃」。我們可以從過去「主觀攝影」的歷史當中找到一些源頭,但是更多時候我們想到的是電影鏡頭或是第一人稱的電玩畫面。這種主觀的視角很容易讓觀眾帶入鏡頭的位置,宛如自己就在那個瞬息萬變的球場上,甚至想像自己如同宮城一樣。我覺得這是大量運用這些主觀、特寫視角的原因,因為井上雄彥想要呈現作為一個控球後衛在球場上的局限,不論是視野上,還是自身能力上。只有如此我們才會對於宮城滿不在乎的樣子有一種感官的體會。
另外一種很「當代」的表現是綜合多種媒材。相信看過此片的人都會覺得畫面、音樂與劇情之間的搭配是如此完美,它讓觀眾在兩個小時之內完全地只在「看作品」,也就是沈浸在作品裡面各種元素之間的關係。直到最後決勝階段,畫風回到了漫畫的手繪感,各種聲光都忽然消失,然後觀眾忽然記起了,啊,這是一個漫畫,我當年就是在某個地方,第一次看到這個決勝的情節。我覺得「意識到我們在看漫畫」這也是一個非常當代的操作,所謂的當代藝術經常就是從一個後設的角度去觀看。但是這又是最真實的,因為打籃球有一些時刻,你真的會忽然對一切產生疏離的態度,彷彿所有對手的動作,你都看得清清楚楚。
最讓《灌籃高手》具有當代藝術性的地方是,原作某種程度上已經不是一個動畫,而成為了真實。因為《灌籃高手》,系隊就一定要有一個可有可無的學妹經理,學長學弟要叫來叫去,控球喜歡運很久球然後喊戰術,比賽前一定要吶喊,比賽後要心靈檢討。如果當初傳進台灣是別種漫畫,整個系隊打法就會不一樣。我們很快就會想到這不正是布希亞講的擬像──失去源頭的符號,但是對人卻有著真實的影響。
這是漫畫、電影乃至於所有創作最神奇的地方,它一開始只是一個人的幻想,但是後來慢慢折進了觀眾的人生當中。多年以後,我們以為它終究是一個虛構的作品,然而《灌籃高手》電影重新提醒我們一切是從何而來,那一切的「第一次」。
全文劇照:IMDb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十八歲的葉全真完成了阿雪的清純,也是阿雪的清純成全了日後的葉全真。《雪在燒》刻劃了時代下女性悲劇宿命的圖景之一,那無暇潔淨的「清純」如白雪皚皚,竟可燃燒。在情色之外,《雪在燒》的敘事象徵與鏡頭語言,在藝術高度上隱藏著被忽視的討論價值。
「成長」對《冰雪奇緣》而言,是最為珍貴的命題,不過確切的成長究竟代表了什麼?而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才能得知主體有所成長?雪寶抓著天空飄落的楓葉,對著安娜說道:「我多麽希望這一切能永遠持續下去,然而改變卻以美麗的姿態揶揄我們。」成長絕不是原地踏步,而改變通常會伴隨著更好的自己出現。
從 1937 年動畫版到 2024 年真人版,《白雪公主》是否真的有必要人如其名?或能另作它解?一部改編作品是否忠於原著,從來不是它們能否獲得好評的關鍵──最重要的,還是在於作品本身究竟好不好看。
在90年代什麼都是變動的,企業易主、倒閉,經濟萎靡,私營媒體亦不斷更迭,僅有國營媒體永遠矗立,而羅斯大地上不論政權如何更迭,自帝俄建立以來便再無被外族統治的歷史,國家是穩定、自信的象徵,而國家擁有的一切亦是,因此對俄國社會來說,即使國營電視台觀點單一、不完全真實,但依然值得信賴,或說依然不可或缺。
話語中的「保持笑容」,不是要人故作堅強,而是能在不完美的生活中,看見它美好的一面,一如來到鄉間生活,讓花得以學習到更多的新知,或是花與狼與兒女的相聚時光,讓她的內心感到飽滿不再寂寞,即使日後走上分離一途,愛仍會留在心中,只要想起那份純粹的愛,愁苦的心便會射入一道陽光,笑容將再次回到臉上。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 2022)改編自英國20世紀初期著名作家 D.H. 勞倫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 1885-1930)的同名作品(1928)。這是勞倫斯撰寫的最後一部小說,當時並未正式在英國出版,卻因淫穢書寫而造成轟動
十八歲的葉全真完成了阿雪的清純,也是阿雪的清純成全了日後的葉全真。《雪在燒》刻劃了時代下女性悲劇宿命的圖景之一,那無暇潔淨的「清純」如白雪皚皚,竟可燃燒。在情色之外,《雪在燒》的敘事象徵與鏡頭語言,在藝術高度上隱藏著被忽視的討論價值。
「成長」對《冰雪奇緣》而言,是最為珍貴的命題,不過確切的成長究竟代表了什麼?而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才能得知主體有所成長?雪寶抓著天空飄落的楓葉,對著安娜說道:「我多麽希望這一切能永遠持續下去,然而改變卻以美麗的姿態揶揄我們。」成長絕不是原地踏步,而改變通常會伴隨著更好的自己出現。
從 1937 年動畫版到 2024 年真人版,《白雪公主》是否真的有必要人如其名?或能另作它解?一部改編作品是否忠於原著,從來不是它們能否獲得好評的關鍵──最重要的,還是在於作品本身究竟好不好看。
在90年代什麼都是變動的,企業易主、倒閉,經濟萎靡,私營媒體亦不斷更迭,僅有國營媒體永遠矗立,而羅斯大地上不論政權如何更迭,自帝俄建立以來便再無被外族統治的歷史,國家是穩定、自信的象徵,而國家擁有的一切亦是,因此對俄國社會來說,即使國營電視台觀點單一、不完全真實,但依然值得信賴,或說依然不可或缺。
話語中的「保持笑容」,不是要人故作堅強,而是能在不完美的生活中,看見它美好的一面,一如來到鄉間生活,讓花得以學習到更多的新知,或是花與狼與兒女的相聚時光,讓她的內心感到飽滿不再寂寞,即使日後走上分離一途,愛仍會留在心中,只要想起那份純粹的愛,愁苦的心便會射入一道陽光,笑容將再次回到臉上。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 2022)改編自英國20世紀初期著名作家 D.H. 勞倫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 1885-1930)的同名作品(1928)。這是勞倫斯撰寫的最後一部小說,當時並未正式在英國出版,卻因淫穢書寫而造成轟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拉札洛。」響亮的呼喊聲漸漸成為呢喃細語,彷彿聖性的耳語;再後來,拉札洛發高燒,長輩們輪流替他量額溫,手掌時而碰觸額頭,時而輕輕拂過,或奉上祝福親吻。與其說這是再尋常不過的日常情境,或許更像是某種儀式;更不用提教堂裡的聖樂,隨著拉札洛一行人被神職人員驅離後,也一齊離開教堂,跟著拉札洛走遠。
Thumbnail
《刺心切骨》的故事有些架空於現實之外,其餘的角色也很明確地只為服務故事裡的兄弟而存在,子滐與男友在對話之間小心翼翼地彼此確認,對比子涵向子滐不斷地灌輸與遊說;單親母親與將結婚的男友的故事線,則揭示了母職的犧牲,以及母親對子涵純然的恐懼、對子滐費盡一切的保護,他們為情節而存在的功能,都遠遠大過生活。
Thumbnail
新作的誕生意味著以當下的視角檢視過往台灣同志電影中的社運再現,以及藉由社運再現來訴說同志故事的敘事套路。《青春並不溫柔》的導演兼編劇蘇奕瑄就在訪問中表明,她要以「後同婚」和「不悲情」的「當代觀點」回應「九〇年代的女同志一片哀悽」。 本文從此片的社運再現說起,嘗試捕捉其所反映的當代女同志觀點。
Thumbnail
我是我,但我也不只是我。看清楚了以後,巨響不再,召喚已然完成,陣陣雷鳴提醒我們餘波未完,而我們──作為觀眾──在戲院裡聽雷鳴,聽風,看著那曾經在電影初始背著光,獨自存在的女人,如今成為光的一部分,消融在山巒後頭。《記憶》結束──走出戲院,從他人的破口爬回現實,我知道,我的巨響才剛剛開始。
Thumbnail
說來慚愧,我是直到看完〔灌籃高手〕劇場版之後,想要重溫原作。但當時圖書館的〔灌籃高手〕漫畫全被借走。然而在書架中,發現了一整排的[REAL],當時我是抱持著反正都是同一作者的籃球漫畫的心態看看的。結果看完了第一集,發現對於籃球劇情沒有太多著墨,最多只是描述輪椅籃球這個殘障運動而已。可是看到後面,
Thumbnail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湯淺政明所改編的動畫《乒乓》,分析其獨特的視覺風格與敘事手法,並解析角色的成長與內心探索。透過動態線條、漫畫式分鏡及多重視角切換,作品不僅展示了乒乓球的競技之美,更反映了青春的迷惘與人性的掙扎。《乒乓》以深刻的情感鋪陳,讓人重新思考人生、友情及自我成長的意義。
Thumbnail
儘管《灌籃高手THE FIRST SLAM DUNK》可以說是作為動畫的延續,直接來到最終目標——全國大賽,但在一整場比賽的過程中,也穿插著每個角色的故事,除了簡述三井壽、櫻木花道、赤木剛憲等人在站上「制霸全國」舞台前的掙扎與困境之外,最大的賣點就是關於控衛宮城良田的故事。
Thumbnail
日本競賽動漫多如繁星,足球小將翼、灌籃高手和網球王子,幾個我不提似乎就不好切入這個主題,可見這些作品如梁柱般的存在。我最近覺得本篇要寫的排球少年也配得上大部頭的地位,雖然我僅看過動畫,沒看過漫畫原作,但動畫的演繹深得人心,風靡一時且蕩氣回迴腸,我這就來寫寫個人以為的、排球少年別具的特點。
Thumbnail
《排球少年》是一部強烈推人的動漫, 看完了四季的動畫和漫畫後完全不負當初的朋友和家人之推薦。雖然畫風似乎不是我喜歡的,但後來發現這部真的神。作者細膩的刻畫了角色之間的羈絆,以及友情的表現,讓人熱血沸騰。這部動漫教會人相信自己,挑戰自己的極限,持續向上看。推薦給每一個尋找動力的人。
Thumbnail
擁抱夢想,不等於要拿另一座集中營來換,我們可以將理想跟犧牲脫鉤,以免養成衡量生命價值的習慣。或許麻煩,但正因為不容易、違反直覺,所以更加值得努力跟堅持。很可惜身為觀眾的我們,無從得知在 Höss 的內心是否有過掙扎,但至少現在,我們還來得及,也還能擁有不一樣的選擇。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拉札洛。」響亮的呼喊聲漸漸成為呢喃細語,彷彿聖性的耳語;再後來,拉札洛發高燒,長輩們輪流替他量額溫,手掌時而碰觸額頭,時而輕輕拂過,或奉上祝福親吻。與其說這是再尋常不過的日常情境,或許更像是某種儀式;更不用提教堂裡的聖樂,隨著拉札洛一行人被神職人員驅離後,也一齊離開教堂,跟著拉札洛走遠。
Thumbnail
《刺心切骨》的故事有些架空於現實之外,其餘的角色也很明確地只為服務故事裡的兄弟而存在,子滐與男友在對話之間小心翼翼地彼此確認,對比子涵向子滐不斷地灌輸與遊說;單親母親與將結婚的男友的故事線,則揭示了母職的犧牲,以及母親對子涵純然的恐懼、對子滐費盡一切的保護,他們為情節而存在的功能,都遠遠大過生活。
Thumbnail
新作的誕生意味著以當下的視角檢視過往台灣同志電影中的社運再現,以及藉由社運再現來訴說同志故事的敘事套路。《青春並不溫柔》的導演兼編劇蘇奕瑄就在訪問中表明,她要以「後同婚」和「不悲情」的「當代觀點」回應「九〇年代的女同志一片哀悽」。 本文從此片的社運再現說起,嘗試捕捉其所反映的當代女同志觀點。
Thumbnail
我是我,但我也不只是我。看清楚了以後,巨響不再,召喚已然完成,陣陣雷鳴提醒我們餘波未完,而我們──作為觀眾──在戲院裡聽雷鳴,聽風,看著那曾經在電影初始背著光,獨自存在的女人,如今成為光的一部分,消融在山巒後頭。《記憶》結束──走出戲院,從他人的破口爬回現實,我知道,我的巨響才剛剛開始。
Thumbnail
說來慚愧,我是直到看完〔灌籃高手〕劇場版之後,想要重溫原作。但當時圖書館的〔灌籃高手〕漫畫全被借走。然而在書架中,發現了一整排的[REAL],當時我是抱持著反正都是同一作者的籃球漫畫的心態看看的。結果看完了第一集,發現對於籃球劇情沒有太多著墨,最多只是描述輪椅籃球這個殘障運動而已。可是看到後面,
Thumbnail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湯淺政明所改編的動畫《乒乓》,分析其獨特的視覺風格與敘事手法,並解析角色的成長與內心探索。透過動態線條、漫畫式分鏡及多重視角切換,作品不僅展示了乒乓球的競技之美,更反映了青春的迷惘與人性的掙扎。《乒乓》以深刻的情感鋪陳,讓人重新思考人生、友情及自我成長的意義。
Thumbnail
儘管《灌籃高手THE FIRST SLAM DUNK》可以說是作為動畫的延續,直接來到最終目標——全國大賽,但在一整場比賽的過程中,也穿插著每個角色的故事,除了簡述三井壽、櫻木花道、赤木剛憲等人在站上「制霸全國」舞台前的掙扎與困境之外,最大的賣點就是關於控衛宮城良田的故事。
Thumbnail
日本競賽動漫多如繁星,足球小將翼、灌籃高手和網球王子,幾個我不提似乎就不好切入這個主題,可見這些作品如梁柱般的存在。我最近覺得本篇要寫的排球少年也配得上大部頭的地位,雖然我僅看過動畫,沒看過漫畫原作,但動畫的演繹深得人心,風靡一時且蕩氣回迴腸,我這就來寫寫個人以為的、排球少年別具的特點。
Thumbnail
《排球少年》是一部強烈推人的動漫, 看完了四季的動畫和漫畫後完全不負當初的朋友和家人之推薦。雖然畫風似乎不是我喜歡的,但後來發現這部真的神。作者細膩的刻畫了角色之間的羈絆,以及友情的表現,讓人熱血沸騰。這部動漫教會人相信自己,挑戰自己的極限,持續向上看。推薦給每一個尋找動力的人。
Thumbnail
擁抱夢想,不等於要拿另一座集中營來換,我們可以將理想跟犧牲脫鉤,以免養成衡量生命價值的習慣。或許麻煩,但正因為不容易、違反直覺,所以更加值得努力跟堅持。很可惜身為觀眾的我們,無從得知在 Höss 的內心是否有過掙扎,但至少現在,我們還來得及,也還能擁有不一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