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4|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釀影評|當代的《灌籃高手》與當代藝術性

我應該永遠不會忘記與一群人在戲院當中、鴉雀無聲地觀看最後的讀秒階段──但其實我與許多人一樣,對湘北 vs 山王一役早就可以倒背如流了。不只是因為看過漫畫,也因為這些年來,朋友時不時會閒聊這一段,還有各種網友的「還原」,有些是說書的方式,有些是電玩模擬。再加上這部電影充滿了漫畫當中的經典台詞,譬如「現在放棄比賽就結束」、「流川楓竟然傳球了」、「左手只是輔助」、「你說我是誰」。對於看過以前《灌籃高手》的人,當這些經典台詞出現,就會覺得莫名感動,眼淚瞬間就要奪眶。
但是對於沒有看過的人而言,就無法看出這些哏。譬如不知道流川跟櫻木的過往,就不知道最後擊掌很感動。不知道三井曾經遺失自己,就不會感覺最後他連射三分有多催淚。不知道流川楓曾經被安西教練說不如仙道,就不會知道他最後終於傳球那個意義何在。所謂的當代藝術其實也是這樣,它完全啟動的是圈內人的品味。差別僅僅在於藝術是屬於一個狹小的族群,而《灌籃高手》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它塑造出一個廣大的同溫層。這是一個當代社會才有的特別現象。當我們說我們有著共同的回憶,這並不是說大家共同經歷了某一件事,因而產生了相同的回憶,而是我們共同看過一個作品,然後我們因此有了一種我們屬於同一時代的錯覺。實際上,當年的我們應該是各自有各自的觀看情境,各自有各自的感動。
對我個人而言,有兩句台詞更讓我印象深刻,但是電影並沒有出現。第一個就在湘北對陵南那一集動畫:當下半場一開始,三井壽被翔陽雜魚守到氣喘吁吁,跌坐在地上,他忽然想起前塵往事,然後他就說了一句:「我是個沒用的人」,語畢就開始三分連射。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而且我懷疑日文原版沒有這一句,因為我後來重看很多次動畫都沒有。所以不知道是哪個天才的中文配音,認為那時候的三井就應該講這一句,這比起三井大喊「我是最強的人」,然後開始三分連發更令人感動。但也有可能是我整個記錯,我把我自己的心情投射在三井之上,我很想說我是個沒用的人,然後就得台北美術獎、威尼斯雙年展⋯⋯呃,這樣講也不對,高中的我並不知道台北獎。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點,就是三井改邪歸正之後,碰上以前的混混來挑釁,正當三井要揮拳了,結果水戶洋平、高宮望一夥人出來。我記得三井離開前,水戶洋平跟他說「這裡就交給我們」。我記得那時候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水戶洋平那麼帥,可是他就要在那裡跟流氓打架?為什麼他打架就不算墮落,三井打架就是墮落?為什麼他們的人生好像就已經產生了分別了?
後來我偶而會看到一個個水戶洋平,他們可能很會創作,但是最終沒有創作。或是年紀輕輕就有驚人的文筆可是後面也沒有繼續寫下去。當我看到他們,我都會想起三井看見洋平的那個畫面,為什麼我在這,他在那?還有些時候,我成為了洋平的角色,我看著某一個人,走向更光亮的地方,可是我說不出這裡交給我,因為我不覺得我就屬於這裡。
很抱歉,我好像一不小心就陷入了個人的感懷,但這正是《灌籃高手》吸引人的地方。這樣說起來《灌籃高手》電影之所以讓人感動,是因為喚起了過去的經驗嗎?其實也不盡然。《灌籃高手》很多「經典」場面與台詞其實是出現在山王以外的劇情線當中,所以某種程度上,《灌籃高手》電影是一個集合舊元素的新創。這其實非常像是後現代藝術,所謂的作品不是創作一個全新的東西,而是調度各種已經有的內容。當然電影版也是有一些之前沒有的劇情,譬如赤木回想起以前他總是把稱霸全國當成所有人都應該有的夢想,但是卻沒有考慮到大家的感受。不過這仍然是建立在《灌籃高手》既有的劇情之上。
我們從畫面上也可以體會到這種「綜合」。拜先進的繪圖技術所賜,我們感覺得到人物的移動感、體積感都比以前的動畫更來得逼真。特別是球員與球員之間的對抗,非常地有真實球賽的張力,這是過去的動畫所無法達到的成就(另一個例子就是《進擊的巨人》,那個飛躍的速度感來自於當代影像技術的進步)。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覺得在畫面的質地上,電影感覺更加清淡,甚至有一種手繪的平面感。按理說這是兩個相反的方向,我們看到很多 2000 年以後的電玩動畫都有這種問題,好像紙紮的殭屍出現在 3D 世界當中。可是在《灌籃高手》的電影當中卻很成功地融合在一起。
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這次電影運用了很多具有張力的鏡頭視角,以致於即使人物的表情並沒有那麼靈活,我們仍然覺得他們「生氣蓬勃」。我們可以從過去「主觀攝影」的歷史當中找到一些源頭,但是更多時候我們想到的是電影鏡頭或是第一人稱的電玩畫面。這種主觀的視角很容易讓觀眾帶入鏡頭的位置,宛如自己就在那個瞬息萬變的球場上,甚至想像自己如同宮城一樣。我覺得這是大量運用這些主觀、特寫視角的原因,因為井上雄彥想要呈現作為一個控球後衛在球場上的局限,不論是視野上,還是自身能力上。只有如此我們才會對於宮城滿不在乎的樣子有一種感官的體會。
另外一種很「當代」的表現是綜合多種媒材。相信看過此片的人都會覺得畫面、音樂與劇情之間的搭配是如此完美,它讓觀眾在兩個小時之內完全地只在「看作品」,也就是沈浸在作品裡面各種元素之間的關係。直到最後決勝階段,畫風回到了漫畫的手繪感,各種聲光都忽然消失,然後觀眾忽然記起了,啊,這是一個漫畫,我當年就是在某個地方,第一次看到這個決勝的情節。我覺得「意識到我們在看漫畫」這也是一個非常當代的操作,所謂的當代藝術經常就是從一個後設的角度去觀看。但是這又是最真實的,因為打籃球有一些時刻,你真的會忽然對一切產生疏離的態度,彷彿所有對手的動作,你都看得清清楚楚。
最讓《灌籃高手》具有當代藝術性的地方是,原作某種程度上已經不是一個動畫,而成為了真實。因為《灌籃高手》,系隊就一定要有一個可有可無的學妹經理,學長學弟要叫來叫去,控球喜歡運很久球然後喊戰術,比賽前一定要吶喊,比賽後要心靈檢討。如果當初傳進台灣是別種漫畫,整個系隊打法就會不一樣。我們很快就會想到這不正是布希亞講的擬像──失去源頭的符號,但是對人卻有著真實的影響。
這是漫畫、電影乃至於所有創作最神奇的地方,它一開始只是一個人的幻想,但是後來慢慢折進了觀眾的人生當中。多年以後,我們以為它終究是一個虛構的作品,然而《灌籃高手》電影重新提醒我們一切是從何而來,那一切的「第一次」。
全文劇照:IMDb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