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鍵盤輸入之後,手寫字的能力就漸漸衰退了。
也不只是筆劃複雜的字,連一些簡單的字都要想很久,約略記得形體,但是要一筆一畫寫出來,試了好幾款,越是盯著看,越覺得不對勁,彷彿這輩子都沒認識過這個字。最後只好跑到電腦前面,敲鍵盤,或用手機以注音輸入,游標移動或手指滑動,選字之後,恍然大悟,再拿筆抄寫一遍,總算得救,但感覺真是糟糕啊,好像遺棄了什麼或被什麼遺棄,很空虛,還有點擔心。
譬如,「襪」這個字,拿筆在紙上寫了好幾個很類似的字,都沒把握,甚至「獵」跟「臘」都跑出來攪局。「鑰匙」兩字也想很久,有時候只是想留個紙條,因為想不出來,索性就寫「key」。閱讀文章或看電視字幕時,目視辨識雖然很快速,可是要拿筆寫出來,還真的要想一下,停頓幾秒,或乾脆放棄,還是找鍵盤幫忙。
小時候寫一篇作文,用的是600字綠色稿紙,若是修改過多,要重複謄寫好幾遍。現在寫文章,打開word檔案,輸入與選字,複製與貼上,段落調整移動,字數計算,都很省力,鍵盤輸入的速度甚至超過手寫。
以前可以靠手寫字跡來猜想書寫者的模樣,想像書寫當時的情緒,可以因為一個人寫字很漂亮而不在乎外貌長相,現在則是討論新細明體或中黑體到底哪個易讀,少女體或娃娃體哪個可愛。
雖然可以用電腦或手機與平板寫日記或行事曆,為了練習寫字,長年以來,我還是盡量保留手寫記事本的習慣,前陣子還去買了小楷毛筆,偶爾在回收紙上面寫些字句,想辦法維持與手寫字的交往關係。
記得有一回,從事編輯的朋友,因為聽了鄧麗君和王菲隔空對唱的「清平調」,就在臉書貼了一張手寫歌詞,僅僅兩句,也不是什麼預謀的串連活動,看到那張手寫字圖檔的人,大概如我一樣,找了紙張,拿了粗細濃淡不同的筆,開始抄寫歌詞,翻拍成圖檔,上傳到臉書。
也開始有人抒發生活雜感,手寫成文字,短短一行,或並列成短文,拍攝之後,貼到網路上。電腦輸出字體過於一致,手寫字體反而有脾氣,閱讀起來,特別有感覺。
當鍵盤輸入成為日常,手寫字也就稀有,譬如簽名球或作者親簽限定版,才會越來越熱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