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學習的迷思——《The Power of Mindful Learning》 2之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雖然書名中有「learning」,但本書和一般談學習的書並不同,它更加深入本質,探討關於學習的迷思,有些想法甚至違反一般人的直覺。但也正因如此,一旦你想清楚後認同,所獲得的啟發會很巨大。書名中的「Mindful Learning」,若不是怕造成混淆,其實也能翻譯成「正念學習」。所以我們甚至也可說,這是一本探討如何帶著正念來學習的書。本文中我還是先將mindfulness以英文表達,至於mindful learning,就容我先翻譯為用心學習

Mindfulness之母

作者艾倫‧蘭格(Ellen J. Langer)是哈佛大學第一位獲得終身職的女性心理學教授,因她早期在mindfulness方面的研究,也被稱為mindfulness之母。她的幾本著作都和她的研究主題有關,包括《用心法則mindfulness》《逆時針》《學習,就是一種享受》以及《學學藝術家的減法創意》。《用心法則mindfulness》將她的許多研究介紹給一般大眾;《逆時針》則專注在老化、健康與mindfulness的關係;《學學藝術家的減法創意》則是她以個人中年開始作畫的種種為主軸,談創意與mindfulness。至於《學習,就是一種享受》就是今天要介紹的《The Power of Mindful Learning》,談mindfulness與學習。此書提出的一些概念非常具有啟發性,為了確實掌握蘭格所寫的內容,我特地又買了英文版來研究。

Mindfulness的特徵

蘭格的mindfulness研究是從mindlessness(不用心、失念......)開始。她認為mindlessness有幾種特徵:
  1. 陷入舊的框架、類別
  2. 行為趨於自動化以致無法獲得新訊號
  3. 只有單一觀點、脈絡
反過來說,mindfulness則是:
  1. 能持續創造新的類別
  2. 對新資訊保持開放態度
  3. 能覺察到不同觀點、脈絡
在蘭格的演講中,她提到要保持mindfulness,只要能不斷注意到新東西,並且在心態上保持不確定。若能持續實踐、甚至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那當我們面對各種人事物,無論在學習、工作、人際互動,甚至是面對痛苦時,人生會完全不同。

熟不一定能生巧,死記可能會失去脈絡

我們常聽到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erfect),學習任何東西要先將基礎鍛鍊到純熟或者在準備考試時要將許多基本資訊熟記,這應該很有道理吧?但蘭格認為這是有問題的。關鍵在於,反覆練習的過程若是不用心,雖然的確會變得熟練,但在過程中,小單元逐漸統整成較大單元,當這個變大的單元變成我們最小單位,我們也將失去在細微處進行調整的能力。而接收資訊時若不用心,草率的就將其視為絕對的真實,之後這部分的資訊會被包裹起來,失去其脈絡。
所以,練習或學習時必須保持mindfulness,而不是過度練習或死背。蘭格提到老師進行教學時應該用條件式的教學取代絕對的教學。生活中所有事其實也一樣,我們往往隨意的接收輸入的訊息,之後就將之視為絕對真實而從不質疑。之後再以這些「信念」為基礎,對其他事進行推論。

分心不見得是壞事

談到分心,蘭格也有不一樣的見解。首先,蘭格對於「注意」這個行為提出疑問,當我們說注意或專注時,指的是保持靜止還是保持變化的狀態?她認為要維持對一個影像或想法「不動」的狀態是不自然的。以玩遊戲為例,我們或許覺得玩遊戲的狀態是最容易專注的,但玩遊戲其實不是靜態的專注於某個東西,而是在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的變化。也就是說,要保持專注,是要不斷發現目標的變化。
當我們專注時要保持警覺(vigilance),但過度警覺變成死死地盯著目標,輕柔的警覺(soft vigilance)才能開放地發現新東西,正如沉浸於遊戲時的態度。蘭格認為,許多被認為有ADHD的小孩,或許並沒有真正的專注問題,而是教學者的要求有問題。與其要求他們不管是身體或是心理保持不動,如果允許他們「分心」,發現刺激內容的變化,他們會不會反而能達到有效的「專注」?
從人生的視角觀之,如果我們總是朝著預定的「目標」前進,絲毫不「分心」,會有驚喜與新發現嗎?

先苦後甘的迷思

我們常常被灌輸「先苦後甘」的觀念。不管是短期的學習還是長遠的人生,只有挨過這段「痛苦」,後面才能生出美好的果實。學校的學習是痛苦的;工作是乏味的,我們之所以努力學習、工作,都是為了之後的報酬。得到好的學歷、獲取更多的收入......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未來——永遠比當下更好的未來。這也是為什麼當事情不如預期,人們總是抱怨著自己「當初」的付出是為了什麼(而且怪罪的對象通常不是自己)。
其實,從當下活動中所獲得的報酬才是確定而踏實的,延遲的滿足往往帶來的是空虛感。想得到事後的獎勵或報酬或只想做「有趣」的事反而強化事件本身的無聊及對先苦後甘的信念。蘭格的建議還是mindfulness——像遊戲般地主動去找出不同處、發現新東西。事情有沒有樂趣往往不是活動本身,而是我們的心態決定的。即使是好玩的遊戲,如果我們陷入被動、不斷重複、時時被評價的狀態,「遊戲」也只會如同「工作」,毫無樂趣。
待續......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會員
42內容數
書本是通往過去未來、通往世界宇宙、通往現實虛幻的任意門。 關於書的種種。儘可能每週介紹一本我有感覺、對我有啟發的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樂思哈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20年,北師美術館辦了「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展。那次展覽讓我認識好多過去完全不知道、活躍於日治時期台灣的畫家。2021年底,北師美術館又辦了「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以光為名,回應一百年前台灣文化協會的創立,透過藝術,呈現當時的人如何懷抱勇氣,追尋那份覺醒
人生有沒有意義?我們為什麼來到這世界?如果有,該怎麼活出意義來?
從書名來看,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是,生命的最佳狀態是「無」,更確切地說,是「無我」。可是,明明因為「我」的存在,才有這個生命,才能感受到一切美好,無,怎麼會是生命最佳狀態呢?
這幾年出版了不少「關於書店」的書。對愛書人來說,認識一些有趣書店、了解書店老闆理念、甚至光是欣賞書店那堆滿書的空間照片,幸福感便生起。內心的文青魂搞不好還會呼喊,好想開家書店啊!
或許你已習以為常,但若抱持全新眼光,那棟如皇宮般矗立於圓山的巨大黃頂紅屋建築,是多麼讓人驚豔。除了建築本身,圓山大飯店對我而言還有其他連結。
想到「正念」,你會想到什麼?是坐在蒲團上動也不動,或者是仙風道骨、衣著談吐不一樣的人?聯想中可能參雜刻板印象,往往並非真實樣貌。 就算熟稔正念的定義與操作,練習正念如果只著重表面形式,沒能在真實生活中帶來任何改變,很可能只是自我安慰的小資情調,甚至變成《在殘酷的世界中 挖掘生命的美好》中所說的正念癡
2020年,北師美術館辦了「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展。那次展覽讓我認識好多過去完全不知道、活躍於日治時期台灣的畫家。2021年底,北師美術館又辦了「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以光為名,回應一百年前台灣文化協會的創立,透過藝術,呈現當時的人如何懷抱勇氣,追尋那份覺醒
人生有沒有意義?我們為什麼來到這世界?如果有,該怎麼活出意義來?
從書名來看,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是,生命的最佳狀態是「無」,更確切地說,是「無我」。可是,明明因為「我」的存在,才有這個生命,才能感受到一切美好,無,怎麼會是生命最佳狀態呢?
這幾年出版了不少「關於書店」的書。對愛書人來說,認識一些有趣書店、了解書店老闆理念、甚至光是欣賞書店那堆滿書的空間照片,幸福感便生起。內心的文青魂搞不好還會呼喊,好想開家書店啊!
或許你已習以為常,但若抱持全新眼光,那棟如皇宮般矗立於圓山的巨大黃頂紅屋建築,是多麼讓人驚豔。除了建築本身,圓山大飯店對我而言還有其他連結。
想到「正念」,你會想到什麼?是坐在蒲團上動也不動,或者是仙風道骨、衣著談吐不一樣的人?聯想中可能參雜刻板印象,往往並非真實樣貌。 就算熟稔正念的定義與操作,練習正念如果只著重表面形式,沒能在真實生活中帶來任何改變,很可能只是自我安慰的小資情調,甚至變成《在殘酷的世界中 挖掘生命的美好》中所說的正念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懶惰大師說,當我們感到生活過得不快樂時,通常會牽涉到一個我們很難察覺到的「應該」或是「想要」、「需要」、「一定」......,這些類「應該」們,讓我們評斷自己和他人,造成壓力。對治這個症頭的方式,就是看著他們,當他們被看見,他們就會失去力量。 《懶,讓你變更好》,發懶還可以變更好?看到這樣的書
Thumbnail
大腦也需要做伏地挺身 我們怎麼思考,就會怎麼感覺,頭腦可以說是通常情緒的入口。 我們能夠深度體驗生活,能夠創造性思考,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能夠讓人生中的一切充滿可能,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運作。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了,很難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
Thumbnail
今天和一些朋友分享:不論是投資理財、學習任何技能,或者只是要「活得更好」,自我覺察都是讓自己進步的第一件事。
Thumbnail
《當下的力量》提到,人的思維往往陷入對過去身份的執著,同時將未來視為逃離當下的一種途徑。瞭解如何專注當下將有助於減輕內在的心理負擔。
Thumbnail
你也希望像學霸一樣輕鬆學習嗎? 遇到理工科目會覺得兩眼昏花學不會嗎? 聽聽《學習如何學習》的作者芭芭拉‧歐克莉,曾經數學不及格的她是怎麼搖身一變,成為工程學教授的吧!
Thumbnail
冥想和正念對於現代忙碌的生活非常重要,這篇文章介紹了冥想和正念的概念、區別和如何練習。同時還提供了四個生動的比喻幫助你沉澱內心。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分享了冥想和正念對於保持內心平靜和清明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中。最後,文章還提供了與冥想和正念相關的延伸閱讀建議。
Thumbnail
哈囉 大家 今天又要來開心聊聊天了~ 我最近開始在看榮格的書,先說一下,因為榮格很有名,畢竟他是心理學的權威,和「佛洛伊德」和「阿德勒」是心理學的三大先驅, 所以我也沒有什麼資格或足夠的知識量來分享或介紹他的學問,他的書其實也有點硬, 感覺哲學和心理學的書都蠻需要看兩遍以上,因為他們也
Thumbnail
本文章介紹了正念(mindfulness)定義及相關翻譯名稱之緣由,例如,如正念、靜觀、覺察等,甚至在辯證行為治療之馬偕的翻譯為「了了分明」。正念所適合的對象包含了小孩到老年人,透過正念可以帶來許多的好處,身心靈的成長、自我成長、疼痛管理、調整情緒等。
近幾年來很經常聽到的一個詞-「正念」Mindfulness,包括正念心理學、正念冥想、正念瑜珈等,但「正念」到底是什麼呢? 正念的原型概念源自於佛教的禪修,提醒人們要專注並真正地活在當下。 近幾十年來,這樣的概念漸漸地在中西方各界例如於心理、醫療、教育和科學等都被廣泛地接受及沿用。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系列研究的第二個實驗,用以檢驗冥想練習對注意力的影響。通過認知心理學的行為實驗以及神經機制的研究,作者發現對於沒有冥想經驗的人,經過短暫的正念引導練習後,執行注意力會有所提升。此外,研究還指出神經質的人格特質對此具有調節作用,提供了詳細的研究過程和結果。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懶惰大師說,當我們感到生活過得不快樂時,通常會牽涉到一個我們很難察覺到的「應該」或是「想要」、「需要」、「一定」......,這些類「應該」們,讓我們評斷自己和他人,造成壓力。對治這個症頭的方式,就是看著他們,當他們被看見,他們就會失去力量。 《懶,讓你變更好》,發懶還可以變更好?看到這樣的書
Thumbnail
大腦也需要做伏地挺身 我們怎麼思考,就會怎麼感覺,頭腦可以說是通常情緒的入口。 我們能夠深度體驗生活,能夠創造性思考,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能夠讓人生中的一切充滿可能,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運作。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了,很難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
Thumbnail
今天和一些朋友分享:不論是投資理財、學習任何技能,或者只是要「活得更好」,自我覺察都是讓自己進步的第一件事。
Thumbnail
《當下的力量》提到,人的思維往往陷入對過去身份的執著,同時將未來視為逃離當下的一種途徑。瞭解如何專注當下將有助於減輕內在的心理負擔。
Thumbnail
你也希望像學霸一樣輕鬆學習嗎? 遇到理工科目會覺得兩眼昏花學不會嗎? 聽聽《學習如何學習》的作者芭芭拉‧歐克莉,曾經數學不及格的她是怎麼搖身一變,成為工程學教授的吧!
Thumbnail
冥想和正念對於現代忙碌的生活非常重要,這篇文章介紹了冥想和正念的概念、區別和如何練習。同時還提供了四個生動的比喻幫助你沉澱內心。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分享了冥想和正念對於保持內心平靜和清明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中。最後,文章還提供了與冥想和正念相關的延伸閱讀建議。
Thumbnail
哈囉 大家 今天又要來開心聊聊天了~ 我最近開始在看榮格的書,先說一下,因為榮格很有名,畢竟他是心理學的權威,和「佛洛伊德」和「阿德勒」是心理學的三大先驅, 所以我也沒有什麼資格或足夠的知識量來分享或介紹他的學問,他的書其實也有點硬, 感覺哲學和心理學的書都蠻需要看兩遍以上,因為他們也
Thumbnail
本文章介紹了正念(mindfulness)定義及相關翻譯名稱之緣由,例如,如正念、靜觀、覺察等,甚至在辯證行為治療之馬偕的翻譯為「了了分明」。正念所適合的對象包含了小孩到老年人,透過正念可以帶來許多的好處,身心靈的成長、自我成長、疼痛管理、調整情緒等。
近幾年來很經常聽到的一個詞-「正念」Mindfulness,包括正念心理學、正念冥想、正念瑜珈等,但「正念」到底是什麼呢? 正念的原型概念源自於佛教的禪修,提醒人們要專注並真正地活在當下。 近幾十年來,這樣的概念漸漸地在中西方各界例如於心理、醫療、教育和科學等都被廣泛地接受及沿用。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系列研究的第二個實驗,用以檢驗冥想練習對注意力的影響。通過認知心理學的行為實驗以及神經機制的研究,作者發現對於沒有冥想經驗的人,經過短暫的正念引導練習後,執行注意力會有所提升。此外,研究還指出神經質的人格特質對此具有調節作用,提供了詳細的研究過程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