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邁向美好而深刻的人生》—— 人生不是只有快樂的追尋

2022/11/2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人生有沒有意義?我們為什麼來到這世界?如果有,該怎麼活出意義來?
小時候我認為人生存在著放諸四海皆準的意義,如,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又如,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
非常八股的小孩啊!
後來認為,每個人應有屬於自己的天命。那麼,我的是什麼?追尋許久,觀察了許多人,卻開始質疑,所謂人生意義是否只是自以為是的認定,終究跳不出貪瞋癡枷鎖?說什麼意義、夢想,會不會只是不甘平凡而想證明自己不凡、想被尊敬、被愛?但無論意義是不是我們自己「捏造」的,沒有它,我們容易陷入空虛深淵,當人生不如預期,將失去繼續前進的動力。
這本《意義:邁向美好而深刻的人生》,不是那種教條式、單向告訴你該怎麼過你人生的書。這是一本根據研究、找出令人生圓滿而深刻的四大支柱。這些支柱可以讓人生圓滿,甚至能讓受到重大打擊的人將痛苦挫折轉為恩賜,帶來強韌生命力。
這四大支柱是「歸屬」、「使命」、「敘事」、「超然」。作者艾蜜莉·艾斯法哈尼·史密斯透過一個個精彩故事及實驗解釋這些支柱,讀來暢快而深刻。
幾大支柱乍看好像老生常談,其實值得細細探究。比如敘事,不就是說故事嗎?但「我們講述的故事,顯露出我們對自己的的瞭解,以及我們詮釋人生發展的方式。那也可以強化我們的不同面向。」就好像《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Pi所說的:「世界不是表面那個樣子,而是看我們如何去理解,不是嗎?」
超然則是一種超越日常、體會到更高的現實境界。那感覺可能來自仰望星空、來自漫步大自然的山林、或來自宗教體驗。當我們超越日常,感受到卑微與敬畏,會向一切臣服。而當我們與世間萬物合而為一、產生深刻共鳴,雖難以言說,人生卻從此不同。
書中有個哲學家諾其克提出的思想實驗,是他對「快樂」提出的質疑。他要我們想像,如果有部像《駭客任務》裡的機器,可以刺激大腦,創造出永遠快樂的幻象,在裡頭,你功成名就、情場得意、做著輕鬆有趣快樂的事……所有感覺都是美好的。即便如此,你願意永遠待在這機器裡嗎?
我不願意。如果你和我一樣,意味著快樂並不是我們唯一想追求的人生。我們需要「意義」。而有意義的人生和快樂的人生並非同一件事。
書的開頭以托爾斯泰和卡繆為引子,講述二人對意義的追求。托爾斯泰五十歲、功成名就之際,陷入嚴重憂鬱,認為生命毫無意義。開始追問:為什麼?為什麼我在這裡?我做一切事情是為了什麼?我為什麼存在?他開始寫《懺悔錄》,生命最後十年過著簡樸生活,在信仰裡找到寄託。他對於意義的追尋,甚至讓他被政府譴責為激進份子、婚姻破裂,看似失去旁人羨慕的一切,卻找尋到「為人類的有限存在賦予無限意義」的信仰。
卡繆則是另一種典型,他認為人生是荒謬的,「要過有意義的生活需要對荒謬採取反抗的態度」。就像遭眾神懲罰的薛佛西斯,永無止盡地推巨石上山頂,到了山頂石頭又會滾落山谷。看似悲慘,但卡繆認為「通往山頂的奮鬥本身,就足以充實人心。」
托爾斯泰在無限中找到意義,卡繆則在有限中、在日常中找到意義。
其實不管是哪種意義,我發現最終都是將自己投身於「大我」。這大我不見得多麼崇高遠大,無非就是將自己投身於自己之外的目標,可能是家庭、公司、社團、宗教團體……
也可以說,就是利他。我的解讀是,當去除掉自我的執著,投身於一個經過自我認識後願意投入的目標,意義就在那裡了。
現在我覺得人生有意義嗎?我認為並不存在絕對的意義。帶著自我的任何夢想、目標,也不是我認為的意義,那只是對欲望與瞋恨的反應。但不管怎樣,我們必須創造自己的意義,才能感到幸福圓滿。當超越自我、與萬物產生共鳴、純然無私與專注的心出現,我感受到生而為人的可貴。這不只在行為上,同樣也存在於藝術中。
雖然我對於虛偽的事物非常感冒,無良政客、偏頗媒體、無處不在的行銷話語、騙人的醫藥保健訊息、偽善者,常令我成為厭世者。
但我發現,某些無私付出的老師或家長、陌生人之間發出的善意、愛貓狗者見到牠們時出現的溫暖微笑、因同理而為他人發出的哭泣、一幅穿越時空的畫作……種種小事又讓我感受到人的美好。
我想,對這感動瞬間的追求,就是我存在這世間的意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樂思哈學
樂思哈學
女兒樂樂,名字裡有個「思」; 兒子哈哈,名字裡有個「學」。 老爸覺得,沒有思與學,人生沒意思。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