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治華, 也許職涯有地圖
兩個概念,讓短影音成為你的學習競爭力
很多人對於短影音應該是只有一些負面的概念,像是時間很快都會消磨掉了、其實不知道自己剛剛看了什麼、一個晚上一下就沒了,甚至是生活中更多了疲憊感,因為原來可以讓大腦休息的時間,被短影音取代了,的確短影音的確是有很多認知學上的設計是可以上人上癮的,但是事實上你要是懂得應用短影音平台的演算特性,你也可以讓短影音成為你的學習利器。
所以跟大家分享幾個概念,也是最近我和短影音相處的一些經驗與體會
▌興趣電商對於使用者需求友善
短影音相關平台的演算法其實都跳不出抖音策略
叫做「興趣電商」
相較於過去的「社交平台」我們要看到自己喜歡的內容
需要內容提供方完成兩個先期條件
一、粉絲頁的粉絲數量累積
二、你需要主動關注對方的粉絲頁
所以其實很多好內容的粉絲頁其實是走不到你的面前的
因為在粉絲數上的增長就不夠大
粉絲頁的粉絲數是一個擴散的基礎
但是興趣電商不一樣,
你往往會發現一個你有大量流量(幾十萬流量)的短影音
他的帳號其實關注者卻可能不到一百人
因為他們專注在推廣你所喜歡看的內容
而不是以粉絲數量為基礎要推廣核心
甚至你也不用成為這帳號的粉絲
一部短影音只需要
▌有吸引人的好內容,就會送好流量
在多少時間內有多少人看完與停留在這影片上
表示對內容的興趣高
這部影片就會受到平台的流量的分配
突然湧進大樣的流量(推給其他使用者)
這就是興趣電商的由來,給大家有興趣看的內容
以興趣為核心
所以我覺得你只要管理好自己的觀看習慣
其實興趣電商
就會主動地把相關影片都推給你
所以我自己的作法是
▌利用觀看習慣跟平台提出要求(對話)
對於有興趣的短影音或是相關主題
我會讓我自己刻意地等待影片結束
對於最近我比較不喜歡的內容我會快速滑掉
刻意地做出主題上的取捨
這其實就是在告訴平台
我需要哪方面的資訊
而平台就會在一兩個小時內快速的推波
相關的影片給我
我的印象是中平台會連推五到六部相關影片
因為再多自己也是消化不完
所以我自己就可以在一天瞬間收集
某些特定主題的短影音成為我自己的學習素材
像是我目前就有
商業模式、策略相關的短影音
或是生活旅行與美食的短影音
親子生活安排的短影音
都可以在一周內收集到超過50則的短影音
這其實是一個很輕鬆有效的學習方式
因為短影音提供的是有內容架構與視覺資訊的
學習素材, 這在學習上其實是很有優勢的
註:一些學習理論的東西我就先不多論述了
▌拆解、思考式學習其實是一種深度學習
這一點我覺得大家最近最熟悉的應該就是
黃仁勳的演講被很多的科技、投資媒體拆解程
五六十則以上的短影音
過去我們聽演講的過程總是強調完整
但是你會不會有一種感覺
一次聽完一場完整的演講
你其實收穫太多了
你的腦其實無法吸收太多的重點
最後也只留下兩到三個關鍵的重點內容
那倒不如
利用短影音的方式 細讀每一場演講
其實短影音會影響學習節奏
一種好的影響
過去的演講學習
吸收=>吸收過多=>遺忘=>印象深刻=>繼續吸收
你會發現一件事情
印象深刻可能是這演講中最有價值的地方
但是用短影音的方式聽講呢?
吸收=>遺忘=>印象深刻=>反思=>沉澱=>
繼續吸收
你會發現其實學習的核心價值不是吸收而已
而是搭配吸收的 思考點與沉澱時間 是否合適
過往的演講基本上你為了追上講者的進度
你會不斷地中斷自己的「反思=>沉澱」
而走入了「吸收=>遺忘」的循環
完整的演講反而要很少有機會走入深度思考
相較於短影音
過去的完整演講提供得更像是一種體驗
而現在拆解程片段的短影音則是
一種「10公分寬、1公里深」的學習節奏
所以你現在懂了嗎?
- 刻意篩選你短期想要學習(收集)的主題
平台就會幫你灌入你想要的主題內容
- 商業演講要懂得分段聽講、分段思考
抓好我們的學習節奏
- 搭配簡易版的資料整理軟體
以上兩種方式只要再搭配一個 Google Excel
就可以做到很簡單的學習管理
目前我的 Google Excel
商業模式、策略的 80則
生活旅行與美食的 50則
親子生活的短影音 40則
只花一兩個禮拜的零碎時間完成的
你最近想要學習與收集哪方面的知識呢?
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