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不乖 是父母不懂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
心得部分來自原文書籍
「我明明就很想要好好愛孩子,可是總會不知道為什麼就火山爆發、情緒潰堤?」、「孩子講都講不聽,大哭大鬧的行為總是惹得我更容易崩潰…」
各式各樣的教養書總在指導著身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和孩子應對與互動,才能夠增進與孩子的親密感、也協助孩子在情緒調節上面有所進步。但是像是上述的場景,仍然常常發生在日常生活中。這是為什麼呢?
美國腦科學家Daniel Siegal用了許多淺顯易懂的例子,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讓我們更了解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我也帶著這份理解,跟著書中的父母反思自身童年經驗的問題,重新寫下自我反思的童年回憶、並重新和現在的教養經驗做統整,更對自己和孩子的行為能夠多一份寬容與接納,提醒自己,在情緒快要失控的時候先找到地方冷靜,避免情緒爆棚的時候和孩子互動,等到自己也平靜下來的時候,再好好地用孩子能理解與接受的方式,有時也會運用他們最愛的玩偶來述說故事,或是在大一點的孩子身上,也漸漸地能用言語直接溝通了。
就算是這樣,也不會從此以後就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完全沒有溝通破裂的時候,但是我們仍可以選擇好好面對這些溝通失敗起衝突的時刻,而主動啟動修復是父母的責任,這也能讓孩子學習到,父母是怎麼跟失敗相處、如何將失敗的經驗轉化成下一次處理的養分。
說了這麼多,究竟是甚麼樣的腦知識能讓身為父母的我們受益呢?以下,借用陳偉任醫師的部落格文章來做詳細的說明,這裡就簡單摘述和本文內容較相關的部分做個科普小知識。

關於大腦的科普小知識

Photo by Robina Weermeijer on Unsplash
腦發展順序: 由下而上、由右而左、由後至前。而掌管非語言、情緒的右腦是會比起掌管語言與邏輯的左腦先發展,也就是孩子大哭大鬧說不清楚的時候,常常會是他的情緒腦在作用,隨著多次的練習情緒調節以及述說情緒、腦發展逐漸成熟後,才較能用語言有邏輯地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及想法。
這樣的發展,需要透過一再反覆地和身旁的大人良性互動而逐漸成熟,也就是被好好照顧的孩子,逐漸學習運用邏輯來參與和他人的社交活動,若是在幼時常常目睹暴力、或是在情緒上時常被疏忽照顧,則掌管情緒協調、思考的腦發展會容易受到阻礙,這樣在跟他人互動時,則容易出現"戰與逃"的直覺性反應。
但是好消息是:大腦的發展永遠不嫌晚!
雖然在幼時沒有受到良好的照顧,我們仍然可以用理性的思考來看待童年經歷,而情緒調節的能力也是後天可以練習的,只要我們願意好好看待自身的經歷、好好地反思覺察自我,就有機會可以協助已經長大成人的我們、或是還在成長的孩子一同練習情緒調節。

父母自己本身的功課 — 自我覺察與反思童年經驗

「雖然很想好好愛孩子,但總是不知道為何情緒爆走?」
這樣的情況時常出現,而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做的是,好好地記錄這些情緒爆發的時刻,究竟是甚麼狀況下我們容易爆發情緒呢?例如:孩子拒絕我們提議的時候,同時也反思自己的童年經驗,是不是有過相似的經驗,像是我在孩童時期和父母表達自己的意見卻被拒絕或是忽略,而當時的情緒尚未好好處理,帶到目前與孩子相處的情境上。
對於我小時候的印象,就是個愛哭鬼,好像不論發生甚麼事都會以哭泣收尾,像是找不到父母要求的東西等等,而當我哭泣的時候並沒有印象有人好好地接住我、安慰我,只是一再地再被貼上標籤「你就是愛哭」、「哭又不能解決問題」等等,反思這些經歷的過程中,也同時思考,會是這樣形成了現在的我嗎?現在的我沒有那麼多眼淚了,好像遇到問題就是想辦法解決問題,隔著一層距離看著遇到問題的自己,不用哭了。
工程師的邏輯思考訓練更是加強了我用腦解決問題,但是左腦過度使用而過於冷淡疏離面對一切的時候,也能透過重新覺察身體五感、來刺激右腦模式,統整連結自己的情感。
那麼當右腦過度激發、情緒爆棚的時候該怎麼辦呢?可以學習透過「自我對話」來啟動左腦模式,像是遇到問題很慌張的時候,跟自己說:「我現在有種不確定感,但我正盡力去做,問題總會解決的。」讓左腦的語言去安撫右腦的焦慮感。

如何和孩子互動?

孩子哭鬧,有時是要表達「媽媽,我需要你!」
在溝通的每一個當下,父母都能立刻感受到孩子發出的訊息、給予理解,並適時地回應,而這涉及到雙方和諧的合作。每個人的反應模式都取決於當下的溝通情形,而不是依循舊有的、固著的預期心理模式。這樣及時的溝通模式、如實地表達出內心的情緒,孩子就會知道我們在乎甚麼,也會了解情緒表達的正確模式,學會如何設身處地思考問題,也能和父母建立親密的依附關係。
而小時候與父母形成健康的依附關係,能為孩子提供安全堡壘,讓孩子學習認識自己和他人。如果因為父母自己幼時的經驗,造成跟孩子之間相處卡住的時候,也無須責怪自己,只要能夠覺察並好好地處理這份"卡住"的感覺,就能夠重新在孩子的生活中創造正面的改變。
療癒過去的心理問題,永遠不嫌晚。
在腦發展尚未成熟的孩子,常常最容易使用情緒腦。當孩子出現情緒,通常會需要與他人進行連結,先同理孩子的情緒、但不必同意孩子不被接受的行為,像是生氣時亂打人,且同時也覺察自己的狀態是否情緒穩定,待孩子能夠理性溝通時,再來好好述說。
述說也要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年紀小一點的孩子可以搭配玩偶來述說一段故事,或是和孩子交換角色扮演、重述剛剛發生過的事件是甚麼,都能夠加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也更能用孩子的視角來看待問題。

重新用腦科學的角度來理解自己和孩子的行為,像是待上腦科學家的眼鏡來觀察自己,理解了也多了份寬容,雖然還是避免不了發生衝突、情緒高漲的激動時刻,但卻是多了份應對自己和孩子行為的方法,對於自己孩時發生過的經歷,也為當時的父母做了新的註解:他們已經盡力做到最好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會員
30內容數
Eileen的閱讀隨筆(閱讀。生活。寫作。親子。) 10+的工程師生涯、2個男孩的媽。 喜愛的旅遊方式是隨意散步、騎腳踏車時觀察城市與路人。熱愛閱讀與思考,一直都很老派只愛紙本書,包包裡總要放本書隨時都可以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在面對孩子的情緒爆發時,父母應該保持冷靜,引導孩子認識問題的根源,協助他們解決困難。孩子發脾氣通常是因為期望落空或遇到挑戰,父母要理解這一點,並避免與孩子的情緒對抗。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定要讓他們主動參與,而不是直接給予解決方案。這樣,不僅有助於孩子的情緒管理,還能培養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搞定了,「孩子的情緒」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
Thumbnail
家長在對孩子做情緒輔導,最常見的困難就是:「知道卻做不到!」。 ✅自己當下也很有情緒。 ✅自己身心疲累。 ✅自己處在很有壓力的狀況。 ✅夫妻間教養衝突的內耗。
Thumbnail
相信有小孩的父母,都有被小孩惹毛過的經驗。在發飆過後,後悔自己剛剛的暴怒,甚至發飆只是造成小孩更嚴重的哭鬧,到頭來什麼問題都沒解決。 關於小孩教養的書,之前分享過《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高情商媽媽的說話術》則是以更白話的方式,分享如何把怒氣轉為正向教養。書中提到,其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覺察與管理自己的情緒,並與孩子共同學習。作者分享了一個早晨的情緒事件,如何教訓孩子後,意識到孩子的想法和情緒。同時,作者也與 ChatGPT 討論與反思。最終意識到創造支持玩心的學習環境與體驗的重要性,並對此提出了一些想法。這篇文章探討了親子關係、學習環境和情緒管理的議題。
Thumbnail
孩子的世界,充滿了情緒與事實的糾纏,父母如何成為他們情感與現實間的明燈? 從認識情緒到表達事實,探索如何透過耐心引導,幫助孩子清楚分辨內心的情緒與外在的事實的不同,培養出他們的情緒智力。 閱讀全文,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後盾。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清晰表達:情感與事實的分離 在父母眼中,孩子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瞭解到孩童情緒發展在華人文化中的重要性,討論了父母對於孩子情緒的影響以及溝通問題對於孩子健康的影響。文章指出情緒教育在華人文化中的關注度逐漸增加,並提供了一個10個月的線上練習課程。
在面對孩子的情緒爆發時,父母應該保持冷靜,引導孩子認識問題的根源,協助他們解決困難。孩子發脾氣通常是因為期望落空或遇到挑戰,父母要理解這一點,並避免與孩子的情緒對抗。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定要讓他們主動參與,而不是直接給予解決方案。這樣,不僅有助於孩子的情緒管理,還能培養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搞定了,「孩子的情緒」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
Thumbnail
家長在對孩子做情緒輔導,最常見的困難就是:「知道卻做不到!」。 ✅自己當下也很有情緒。 ✅自己身心疲累。 ✅自己處在很有壓力的狀況。 ✅夫妻間教養衝突的內耗。
Thumbnail
相信有小孩的父母,都有被小孩惹毛過的經驗。在發飆過後,後悔自己剛剛的暴怒,甚至發飆只是造成小孩更嚴重的哭鬧,到頭來什麼問題都沒解決。 關於小孩教養的書,之前分享過《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高情商媽媽的說話術》則是以更白話的方式,分享如何把怒氣轉為正向教養。書中提到,其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覺察與管理自己的情緒,並與孩子共同學習。作者分享了一個早晨的情緒事件,如何教訓孩子後,意識到孩子的想法和情緒。同時,作者也與 ChatGPT 討論與反思。最終意識到創造支持玩心的學習環境與體驗的重要性,並對此提出了一些想法。這篇文章探討了親子關係、學習環境和情緒管理的議題。
Thumbnail
孩子的世界,充滿了情緒與事實的糾纏,父母如何成為他們情感與現實間的明燈? 從認識情緒到表達事實,探索如何透過耐心引導,幫助孩子清楚分辨內心的情緒與外在的事實的不同,培養出他們的情緒智力。 閱讀全文,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後盾。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清晰表達:情感與事實的分離 在父母眼中,孩子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瞭解到孩童情緒發展在華人文化中的重要性,討論了父母對於孩子情緒的影響以及溝通問題對於孩子健康的影響。文章指出情緒教育在華人文化中的關注度逐漸增加,並提供了一個10個月的線上練習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