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樓時看到孩子拿著作業本跟鉛筆,雙手交叉胸前,加上氣噗噗的表情,我用“咖頭屋(膝蓋)“想也知道,剛剛爸爸指導他寫作業的時候,發生了讓他不開心的事。過去關心的時候,他卻不願開金口告訴我究竟是什麼點讓他生氣。我腦中迅速轉了一遍,可能是作業沒寫好被罵,或是當時沒注意態度,導致後續的親子衝突,也可能單純是肚子餓了,看什麼都不順眼、也什麼都不想做......
孩子還在學習與自己的情緒相處,需要成人的示範與引導。
以前我會提出所有假設,一一跟他確認,引導他為情緒命名,也覺得找到原因好“對症下藥“。但孩子逐漸大了,我希望從衝突的過程裡,他能慢慢覺察到自己情緒的變化,從中學習去溝通,找到更適當的應對與解決方法。
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在氣頭當下,常被情緒牽著鼻子走,很難三言兩語把話說清,即使說了話,也可能跟心裡想的不一樣,還可能說出傷人的字眼,後悔莫及,最後可能越吵越激烈,兩敗俱傷。這樣的情況下,即便後續雙方道歉,也沒有進一步解決問題,也發覺幾次下來,當事人變得越來越敏感,對方稍微回答慢了點,或者不小心提高的聲調,立刻就被解讀為“不認真“、”沒禮貌”、“亂發脾氣”,被當作“挑起戰爭”的訊號。
不用害怕衝突,這是孩子學習溝通、認識情緒的契機
站在孩子的立場,可以理解他被指責當下的挫敗感。但除了同理之外,可以透過一些討論與練習,增加他的自我覺察與溝通技巧。分析他常遇到的親子衝突情境,常起源於對被指導學業時的無力感,不知道怎麼做才對,也衍伸一些自我價值的失落。有時獨自生悶氣,有時不回答當耳邊風,甚至掉頭就走,這完全中了爸爸的地雷區,也因此親子衝突越演越烈,對於爸爸來說,他有對孩子學習成就上的期待,但最基本的是應對的禮儀,不能不理不睬。
因此這個過程裡,可以逐漸幫助孩子去了解:
- 生氣當下的感受跟想法是什麼?可以如何幫助自己恢復平靜?
- 什麼情況下容易落入生氣的情境?
- 「不回應」或「掉頭就走」通常讓情況更糟,還有什麼更好的回應方式?
無論要幫助孩子恢復平靜,甚或改變回應方式,都有很多選擇,需要實際嘗試才能得知哪些最適合自己的孩子,日後有機會再一一分享。但無論選擇哪一種,唯有持續的練習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而在踏出改變的那一步之前,情緒當下的孩子需要時間冷靜下來,否則什麼好建議都進不了他的小腦袋,相對於說教,可以問他是否需要陪伴?是否需要一個擁抱?是否餓了需要補充體力?這類情感與生理需求層面的提供,更能協助孩子調節失控的情緒。
當然爸媽也需要學習去觀察孩子的狀況,以及如何適當引導,才能讓孩子接下來的情緒練習更容易看到進步。全家一塊討論後,決定先給孩子一個最簡單的工具作為開始,下次發現自己又生氣時,可以說:「我生氣不想說話,需要二十分鐘。」對於無法順利自我表達的孩子,甚至可以先做好一個「我需要二十分鐘冷靜」的牌子,需要時掛在門上,先遠離衝突情境。這同時請爸媽耐心的等待,僅需提供陪伴、擁抱等協助,先不必急著跟孩子討論或指責剛才的衝突,給孩子的情緒一點時間,也給自己的情緒一點時間,雙方都平靜下來的時刻,才能提升溝通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