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跟社會的溫度差

東京裏物語-avatar-img
發佈於真說東京裏物語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最近接觸很多教育相關的東西,才發現人一輩子脫不了學習。從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出社會後的進修、以興趣為主的課程等等,統統算是教育的範圍。

最近文科就業艱難的問題才剛出現在我思考範圍內,加入了文科理科分類後,讓我心中的台灣思想又添了一筆,只能說以前自己太無知。

大學畢業後的斷層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即戰力」這個名詞?在當年大家就業的時候,常聽到「企業需要的是即戰力,沒有人有空慢慢教你」那時覺得很矛盾,學生剛畢業怎麼可能成為即戰力?就算實習跟基本技能都點滿,跟社會人士的素養還是有差,那從學生到即戰力的斷層到底怎麼填補?

而在即戰力這個名詞流行時,也時不時看到有人大肆鼓吹大學無用論。大學真的沒用嗎?社會那麼需要即戰力那為什麼不把大學全廢了,各行各業恢復學徒制或全面導入實習生制度就好?

今天早上跟日本老師開完會,我突然對這題有了一些想法。

raw-image


高等教育vs代工國家

我自己在日本從設計業、房仲業到之後創業後做了很多有的沒的,就經驗而言,如果是在工具、法規、程序之類的學習,那就必須常常更新。以工具來說,要是學的是同一套軟體,或同樣系統的軟體(比如剪接、3D),那可能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但若遇到軟硬體同時大幅革新,那要適應可能就比較麻煩。

還記得十年以前還有手繪跟電繪之爭,但現在多少新人是從電繪入門?在多元工具與教學輔助下,新人們學習的速度應該不比老人差,也可以邊投注在創作上,邊磨練基本功。

而人在國外,從更新簽證開始,我也當過公務員、接觸過政策研究、參與過政策提案,所有繁瑣的手續都可能簡化,甚至有些會被廢除,那負責辦這些事的人們,勢必跟著規定學習新流程。(像疫情時免簽的日本突然要申請簽證,就難倒一堆人)

很多基層的技術跟知識都有變動或是被淘汰的可能,雖然這些事的確需要有人來做,但高等教育應該不是為訓練這類型人材而存在。台灣很多老闆都還停留在代工國家的思維,在全球產業結構裡,量產這件事不可或缺,而現在台灣走向高技術代工,這種型態不太要求勞工擁有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整合、發想與模糊對比能力,而是要求大家能把老闆交代的事做好。

量產中要求的明確、專精,大概跟高等教育裡追求的模糊、整合層次不同。所以高等教育教出來的人,除非經歷過企業實習,否則應該都不會是“即戰力”。

我某次去大學課堂上當翻譯時的照片/其實我很討厭講課啦

我某次去大學課堂上當翻譯時的照片/其實我很討厭講課啦

我的課程想要提供什麼?

幾年前我在台灣推廣日本地方創生案例時,就遭台灣老師質疑「這些東西台灣都可以學,為什麼我們要把學生送去日本?」「學生們學了日本那套,回到台灣要怎麼應用?」轉眼間五年過去,我現在可以明確回答。

一個高等教育培育出的人才,應該具備能在模糊與清晰之間定義問題的能力。

比如要規劃一個區域的使用,我們可以從理念開始討論,接著將問題聚焦,整理出達到理念需要的手段,再繼續聚焦,到每個團隊該負責什麼任務,團隊間該怎麼配合,最後聚焦到每件事該發包給哪個公司,每個個人該執行什麼工作。

我覺得日本真正厲害的地方,是所有事情上中下游的相互配合,從政策規劃一直到執行,一環扣一環,他們的組織合作細膩程度遠超台灣人想像,這種高度協作能力,與向內整合、向外整合的能力都值得學習。

台灣多數人還停留在一個人,一家公司自幹就可以打天下的思維,但之後我覺得大家應該更注重橫向與垂直溝通,才能成就更大的事業。而在溝通時不可缺少的,就是從模糊定義中尋找跟不同立場、層級之間的共通點。

高等人才從個人、政策、學術與產業面來針對同一個議題進行分析的能力,正是高等教育的任務。

 日本現在也繼續開發視覺化工具來促進不同立場的人們協調

日本現在也繼續開發視覺化工具來促進不同立場的人們協調


結語

台灣除了高科技產業,其他人只要沒有家裡庇蔭,以就業而言大多都很艱難,而高等教育提供給我們的能力,其實正是那些可以跟人合作,跳脫代工思維的能力,但教育者跟學習者沒有意識到這點,恐怕也難有成果。

台灣的服務業就業人口就佔了6成,大概就業市場跟社會風氣,就很難讓大家不去思考成為“即戰力”這件事吧?

最近又有學生跟我聊到地方創生該怎麼提案的問題。

我的答案是:提案以前先想想你為什麼來這裡,要帶些什麼回去?

我們個人的力量很微小,而在每個地區,政府、產業、民眾都各有立場,不是光靠閱讀資料還有短短幾次訪談就可以釐清,所以最單純的還是回到「我們到這個地方做什麼?我們想帶走什麼經驗?」等搞清楚自己想做什麼以後,才能在當地尋找夥伴,我們不是政府的代言人、也不是公共議題的代言人,大部分的人在地方都只是過客而已,不用把事情想得太難,先試著跨出第一步,有成績,才有話語權。

高等教育出來的畢業生,理應具有整合跟協調現實跟學說之間的能力,學校教育不完整,現在大家有更多機會走出教室,就更應該活用這些機會磨練自己那些在課堂上學會的東西。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東京裏物語
32.9K會員
250內容數
關注日本新聞、社群營造、台日中美關係的沙龍,偶爾也有一些筆者在日本的生活雜記與場域營造心得。
東京裏物語的其他內容
2025/04/17
這篇文章探討一款結合SDGs與地方創生的桌遊,並分享作者的遊戲體驗與反思。文中詳細介紹遊戲規則、角色設定及遊戲目標,並從臺灣及日本的案例出發,探討地方創生及政策推動的困境與挑戰。最後,作者分享個人在推廣桌遊過程中的經驗與體悟,並點出共識的重要性以及臺灣社會發展的現狀。
Thumbnail
2025/04/17
這篇文章探討一款結合SDGs與地方創生的桌遊,並分享作者的遊戲體驗與反思。文中詳細介紹遊戲規則、角色設定及遊戲目標,並從臺灣及日本的案例出發,探討地方創生及政策推動的困境與挑戰。最後,作者分享個人在推廣桌遊過程中的經驗與體悟,並點出共識的重要性以及臺灣社會發展的現狀。
Thumbnail
2025/02/10
這篇文章報導了參訪日本農福連攜的案例。文中詳細介紹了農福合作如何幫助身心障礙者就業,以及農家如何透過靈活的人力配置和作業流程的分解,提升生產效率。同時也探討了農福合作在社會認知度和推動上的挑戰與策略,並分享了日本農家在生產流程、商品企劃和永續經營上的專業與努力。
Thumbnail
2025/02/10
這篇文章報導了參訪日本農福連攜的案例。文中詳細介紹了農福合作如何幫助身心障礙者就業,以及農家如何透過靈活的人力配置和作業流程的分解,提升生產效率。同時也探討了農福合作在社會認知度和推動上的挑戰與策略,並分享了日本農家在生產流程、商品企劃和永續經營上的專業與努力。
Thumbnail
2025/01/28
2024年回顧,作者詳述一年來的經歷,包含地震、酒造參訪、工作坊、喪禮、社會活動等,並分享個人感悟與反思。
Thumbnail
2025/01/28
2024年回顧,作者詳述一年來的經歷,包含地震、酒造參訪、工作坊、喪禮、社會活動等,並分享個人感悟與反思。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學習一直都是一個很有趣的議題。 一部份的人學習是透過金錢去驅動的,哪裡有賺頭就往哪裡去。 另一部份的人學習,全然是為了享受與熱衷某項事物,而開始投入學習。 但大部份的人,其實都是在這兩者之間不上不下。 所以說,整個社會的人類活動,與經濟其實密不可分。 前幾篇文章講到階級與社會空間跨域之間的關聯。又牽
Thumbnail
學習一直都是一個很有趣的議題。 一部份的人學習是透過金錢去驅動的,哪裡有賺頭就往哪裡去。 另一部份的人學習,全然是為了享受與熱衷某項事物,而開始投入學習。 但大部份的人,其實都是在這兩者之間不上不下。 所以說,整個社會的人類活動,與經濟其實密不可分。 前幾篇文章講到階級與社會空間跨域之間的關聯。又牽
Thumbnail
最近接觸很多教育相關的東西,才發現人一輩子脫不了學習。從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出社會後的進修、以興趣為主的課程等等,統統算是教育的範圍。最近文科就業艱難的問題才剛出現在我思考範圍內,加入了文科理科分類後,讓我心中的台灣思想又添了一筆,只能說以前自己太無知。
Thumbnail
最近接觸很多教育相關的東西,才發現人一輩子脫不了學習。從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出社會後的進修、以興趣為主的課程等等,統統算是教育的範圍。最近文科就業艱難的問題才剛出現在我思考範圍內,加入了文科理科分類後,讓我心中的台灣思想又添了一筆,只能說以前自己太無知。
Thumbnail
教育部的大綱領明擺著四個字「適性揚才」,究竟有多少從事教育者能夠很清楚的了解,當教育者無法明瞭時,又如何讓學子們創造自己的技能生存下來。 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教育比社會事更重要。 在前一篇文章裡提到:「教育理念違背人性,終究毀在人性!」現在繼續
Thumbnail
教育部的大綱領明擺著四個字「適性揚才」,究竟有多少從事教育者能夠很清楚的了解,當教育者無法明瞭時,又如何讓學子們創造自己的技能生存下來。 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教育比社會事更重要。 在前一篇文章裡提到:「教育理念違背人性,終究毀在人性!」現在繼續
Thumbnail
文 / 郭智輝 1960年台灣出生人口有42萬多人,這是在網站上查得到最久的官方資料;當年的小娃娃,如今也到了算著日子等退休,看著兒女等抱孫的年紀了。但是,很抱歉!2021年台灣的出生人口陡降至15.3萬人,減幅高達六成。 延伸閱讀 「歷史共業」或「上下交相賊」—談論文抄襲問題
Thumbnail
文 / 郭智輝 1960年台灣出生人口有42萬多人,這是在網站上查得到最久的官方資料;當年的小娃娃,如今也到了算著日子等退休,看著兒女等抱孫的年紀了。但是,很抱歉!2021年台灣的出生人口陡降至15.3萬人,減幅高達六成。 延伸閱讀 「歷史共業」或「上下交相賊」—談論文抄襲問題
Thumbnail
文摘(https://bit.ly/3HE7X6N) 一、只學「有用」的學問---整個社會都在強調「效用」時,反映的是一種短視的價值觀。我現在付出的(學習的),要在短期內有回報(進入好的學校、得到好的工作) . 感想 同意上述的看法。 想起了這個圖 .
Thumbnail
文摘(https://bit.ly/3HE7X6N) 一、只學「有用」的學問---整個社會都在強調「效用」時,反映的是一種短視的價值觀。我現在付出的(學習的),要在短期內有回報(進入好的學校、得到好的工作) . 感想 同意上述的看法。 想起了這個圖 .
Thumbnail
我記得在我畢業後去日本工作 然後再幾年後回到台灣時,跟一位台大畢業的朋友見了面。 在他的既定印象裡,剛畢業去國外一定就是像澳洲農場那樣,做一些粗活,也學不到什麼技能,不過能賺到點錢,頂多是這樣的程度。 我都還沒開口分享我在日本做什麼工作,他就劈頭斷定日本一定也是差不了多少。 我心想,也許有幾個可能
Thumbnail
我記得在我畢業後去日本工作 然後再幾年後回到台灣時,跟一位台大畢業的朋友見了面。 在他的既定印象裡,剛畢業去國外一定就是像澳洲農場那樣,做一些粗活,也學不到什麼技能,不過能賺到點錢,頂多是這樣的程度。 我都還沒開口分享我在日本做什麼工作,他就劈頭斷定日本一定也是差不了多少。 我心想,也許有幾個可能
Thumbnail
就這樣,我們成了賺錢跟成家立業的工具,無論身為工具的我們厲不厲害,我們都是工具,而不是我們自己。被訓練為工具的我們,究竟要怎麼作回一個人,這是一條漫長的求道之路。
Thumbnail
就這樣,我們成了賺錢跟成家立業的工具,無論身為工具的我們厲不厲害,我們都是工具,而不是我們自己。被訓練為工具的我們,究竟要怎麼作回一個人,這是一條漫長的求道之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