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正在把日本地方創生中某一套「行動者培訓學校」課程推廣到台灣。我從學員、工作人員到主辦單位都體驗過。而每上一次課,比起學員們,我本身有更多領悟。
在面對不同學生或是聽眾時,每次讀學員資料、調整教材,到上完課後,總會有很多感想。這天剛結束台灣某線上工作坊第二期的第三次課程,打鐵趁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社會上設定的成功高標
在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裡,從小學到高中就是為了「讀個好大學」,讀了好大學就是為了賺錢、結婚、生子、成家(買房)、立業(創業或找個穩定工作)。先不論這幾條路正不正確,換個角度來看看另一條不會唸書的路。不會唸書?那就趕快出社會去賺錢啊!另一條路就是賺錢,這兩條路的共通點也就是賺錢。於是在潛意識裡我們就是賺錢的工具,我們崇尚賺錢,崇拜會賺錢的人。
就這樣,我們成了賺錢跟成家立業的工具,無論身為工具的我們厲不厲害,我們都是工具,而不是我們自己。
就算在身邊的朋友中,自己已經達到了相對成功標準,但打開電視,富可敵國的政商名流比比皆是,這世界為成功者設定的有形無形奢侈品更是讓人眼花撩亂,以賺錢作為目標,我們的人生永遠都沒辦法達到所謂高標,因為爬上一層樓,只有永無止境的下一層樓在等著自己。
人口集中的都市,就是如此高壓,環境中自然形成競爭與比較。
上完課以後就去料亭吃了一頓,正愁沒地方曬照片就借用一下版面好了
身為組織一部分的自己/與身為人的自己
不管大家本身意願,我們都是這個社會或某個模式中的一部分,大型機械中的小零件。要成就大事就必須要團隊、分工合作,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理所當然。我成為更大機器裡的零件,就可以有更大的成就,賺到更多的錢,這看起來也是理所當然。
但人的初衷真的只有賺錢嗎?賺了錢以後要幹嘛?是社會氛圍明著告訴你的成家立業,還是透過媒體偷偷告訴你的各種奢侈炫耀的花式消費?「你」的願望究竟是什麼?
多數成人都經不起質疑,也包括我自己。經過了三四年走了一圈,我才開始慢慢頓悟,為什麼在工作坊每次提出簡報時,都會被質問「這真的是你想做的嗎?」通常當下第一個本能反應都是:「廢話啊不然勒?我不想做我會提嗎?」但沒有洞悉這個問題背後真正的意涵。
我的企劃缺乏「人味」。
我在推廣跟曾經參加的「行動者培育工作坊」,重視的是大家為何而做,找到核心價值再來找方法,但那個單純不被動搖的核心價值,通常對已經在事業或是人生某方面有所累積跟成就的社會人士來說,時常是經不起挑戰的,因為挑戰那個核心價值,就等於跟他說「欸你前面做那麼多都在做白工喔!這些又不是你要的,是你家庭是社會灌輸給你的。」對於那種賺大錢人人捧,大家都說他好棒棒的人而言,無謂是一個重重的巴掌。
以我個人經驗來看,真正賺大錢的人,走到一個階段自己就會思考這些問題(富二代、三代可能更早)。不說,是因為很多場合他們在意的是面子問題,誰來跟他講、用什麼形式跟他們講很重要。而對那種50歲才發財而且如日中天的人來說,他們還沈溺在社會定義的成功帶給他們的快感,根本不屑什麼核心價值。
客觀來說各種價值根據評價角度,還有社群不同,都會以各種形式被承認,但是核心價值帶來的自信能讓人在各種情況下就算被否定,也能反思跟改進,而不是本能性地防衛跟反擊。在工作坊裡,就是要透過這些反思來讓自己成長,成長原本就會伴隨著大大小小的不適與痛苦,所以常常惦記著「被否定的只是這個表達方式、這簡報,而不是我本人」這件事很重要。
重新詮釋心法與方法
為什麼日本人要花那麼多時間討論,那麼慢,那麼專注在產生共識而不是解決問題?
在政策面來說,我現在可以很清楚解釋出“日本的慢”跟“台灣的快”各有什麼利弊,但是我們是「人」,不只是國家、社會或組織的一部分。當然我要談的方法論,也可以用各種形式套在更大的組織,甚至跨組織合作上,但回到最單純的自己,是最好懂的。
「我們生來就是要解決問題,那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
首先從這題開始。我們解決問題之前一定要先定義問題,要是錢不夠跟賺錢是台灣社會共通問題的話,那賺多少錢才夠?才算解決了錢不夠這個問題?
首先要定義「我們為什麼需要錢?」
第二題需要定義「賺到多少錢才夠?」
試想有了錢我們會拿來幹嘛?答案可能五花八門。當然基本的衣食住行、成家立業會一定有人回答,接下來一筆養老金也是必要的,最後呢?我想分析最後那一部分,比較能接近人的渴望跟核心價值。「我想買限定款名車」「我想去某某有錢也不一定能進去的餐廳吃一頓飯」「我想跟某某某來一發」「我想成立一個基金會幫助某某族群」人的慾望跟初衷,從人人稱讚的普世價值,到只能在心裡默默幻想的背德慾望都有。
究竟這些需求是利己還是利他?
要坦誠面對自己美麗跟醜陋的一面就是個難關,而要講出來,對包袱很多的成年人來說更加難。
但無論說不說得出口,自己要了解自己的願望很重要。「錢」是一種工具,達到我們理想生活以及實現願望的工具,但把錢當作目標,那絕對是一個無盡痛苦的輪迴。
綜觀上述論述,如果心法是人生的「核心價值」跟「願望」,那「錢」跟「賺錢」就是方法。
陷入成功泥沼中的另一群人
剛剛也提到過有一種人,經過了半輩子的努力總算有了現在的成就。我舉個例子。
某人白手起家在某行業努力了大半輩子,從養家糊口的個人工作者,到工班的頭,到公司老闆,一直到上網google都一堆資訊的企業經營者。
這個人獲得的成功,無庸置疑是社會公認的,但就本質上來說,他就是一個為了解決家庭生計的零件,升級成維繫工班生存的零件,接下來不斷升級,他終於成了巨大機器的核心處理器,但家庭的問題隨著生不出兒子的大房跟生了個孩子的二房,再到後來又生了兒子的大房,只能說這些爛帳越來越多。
公司呢?當然現在是很屌啦,之前換了名片打聽以後的確也在台灣是如日中天,但出門花錢除了炫耀品以外也是摳的要死改不了當年節儉的習慣,我試問錢到底解決了這個人的什麼問題?
當然本人是秋的要死,講話三句內一定會有他投資的金額跟一起吃飯的名人,字裏行間舉手投足都不忘彰顯自己「成功者」的地位,深怕我這個晚輩不知道他有多成功,就算這是一場只有我、他還有二房的飯局。
以上故事有一成是虛構。是富一代的例子。
我想舉另一個離我更近的例子,例子本人要是有讀到這篇覺得我詮釋得讓你不爽,也請告知,我會刪除這段。
曾經我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學生時代他能言善道,深諳做人處事的道理,算是班上的老江湖,家裡給的資源也讓他物質跟精神生活上毫不匱乏,甚至零用錢都是中階社會新鮮人的兩倍,體格上雖然不算太高,但以前在家裡工廠幫忙鍛鍊出來的漢草,還有在男校培養出的義氣,都常常讓我覺得是人生路上的明燈。
雖然他愛面子嘴秋的一面偶爾也會讓我受不了,但以前學生時代一起經歷過那些荒唐事,出社會面臨低潮時他給的鼓勵,讓我們現在依舊是很好的朋友。
畢業後某一天,他晚上突然找了我跟另一個朋友出來喝酒,因為畢業後大家分散各地,之後又相繼服了一年兵役,相聚時間不多,老朋友齊聚一堂,黃湯下肚總是有說不完的話。大家有幾分醉意時,他突然說了「今天這攤算我的啦!」雖然他家可能比較有,但我跟另一個朋友也不至於太窮,對於這突如其來的要求,我們當然是極力推辭。
「哎!我這裡有錢啦!」只見他略帶情緒喊了一句,大家沈默了一秒,他便娓娓道出最近的經歷。原來他退伍後曾想出來跟我們開個小公司,大家一起做做好玩的、自己想做的東西,結果某天跟他爸講到這件事,他爸聽完,突然拿起桌上的遙控器放在他面前。
「你告訴我這個遙控器從設計到量產的所有流程。」他瞬間啞口無言,產品設計系畢業的畢業生居然答不出這題,面對長年經營工廠跟熟悉生產製造流程的爸爸,能言善道的他腦袋瞬間當機。
「回答不出來是不是?那你還想開什麼公司?」無法反駁的他只能用沈默來回應,爸爸接著說「你告訴我你開公司能賺多少錢?你回來接工廠能賺多少錢?」「我~」「不用說了啦!」爸爸直接打斷他的話,拿出了幾捆鈔票重重放在桌上。「這些你拿去花,去買你喜歡的東西吧!不要想東想西了!你就乖乖回來家裡做十年,再告訴我要不要跟朋友去開公司吧!」
他說完,我內心只有震撼。這一切是多麽暴力卻又令人無法反駁,在金錢至上的台灣社會,面對不諳世事的大學生,直接用知識跟金錢碾壓,過程乾脆不拖泥帶水,粉粹一個人的夢想只花不到幾分鐘。而這幾分鐘,就把一個追尋夢想還有人生目標的少年,變成維持企業與家族運作的零件。
「所以今天這攤讓我出啦!」我們聽完也只能順著他,幫助他花光這些「夢想的殘渣」了。
事到如今,十幾年過去了,他如願撐起了生產以及供應都跨足國內外的巨大集團,也成了家族中說一沒有人敢說二的霸主,妻兒也過著人人稱羨的生活。每次回台灣我們兩個相聚時,也是談談現況,談談家庭,談談他說小孩多可愛,也談談當年那些五四三,但再也沒聽他提起什麼夢想,當年那個聊起設計眼睛會閃閃發亮的他,也只存在回憶中了。
十幾年後我可以很簡單的拆解他當初的情境。
首先爸爸先用「你的專業不足以撐起一個公司」來出招,這時剛大學畢業,還不了解整個產業鍊中從設計到量產要經過幾個公司幾個程序分工的他,就先被打一巴掌,接下來更單純了,這一連串的過程只是告訴他「你的夢想根本不值錢」「你的想夢想在我已經建立的帝國面前只有被碾壓的份,跟這些比起來你做什麼都沒價值」。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只是我根據接收到的資訊所做的片面解讀。但也可以從這裡看出「不賺錢的夢想就是狗屁」這個台灣社會的經典想法。
現在看起來,以當年的情境來講,只是父親為了延續自己的企業帝國,延續自己大家族的關係,而把兒子的夢想作為犧牲品罷了。父親想培養繼承人,而不是一個擁有自由意志,會自己思考自己追求理想的人。
真正有過錢的人,就會發現錢不是萬靈藥,你的錢從哪來枷鎖就從哪來。
這些人都是社會上人人稱羨的成功者,但他們的背負的包袱還有枷鎖,讓他們只能持續地扮演一個「成功者」,而不是成為他們自己。
不要太快規劃出你的模式
我們被要求說話要合理,解決問題要方法,所以當我丟給大家作業時,台灣人總是能很快的歸納出動機、問題、方法跟解決流程。這跟台灣擅長的代工思維不謀而合,我們整個國家全體上下習慣的模式就是這樣。
但我最後還要是強調,去找出那個不變的核心價值、內心最單純的願望,找出自己最像人的一部分。而不是成為某個模式或某個議題的一部分,那些都不是你,那只是一個群體意志罷了。
後記-不受歡迎的課程
坊間所有人氣的課程跟工作坊,大概都是在教怎麼解決問題的方法,教一些工具的使用法,大家也對於成為解決問題的利器這件事趨之若鶩,每個人都期望自己能解決更多問題,創造更多價值跟利益,但在這所有問題之前,我們必須捫心自問「到底身而為人該為了什麼而活?」
這題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每個人自己內心各自的甚至浮動的答案。
我很感謝目前為止遇到的聽者們,很高興大家能給予身為一個引導師跟身為一個人的我成長的機會,也希望從今而後,我可以帶給大家更多思考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