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為學硬漢而來,為作硬漢而去」我家後山之硬漢嶺

住在大台北地區三十年了,卻在四年多前第一次攀登硬漢嶺,原因是國中同學聚餐時,聊起他是硬漢嶺背水隊的成員之一,地點就在新北市近郊,於是找了個假日,前往探訪。
初次登硬嶺,有點輕敵,裝備不夠完備,爬得氣喘吁吁,只能一直退讓路邊,讓腳程快的山友們先行。
好不容易上了制高點,趕快先與地標拍照,再開始欣賞眼前美景,身邊有熟門熟路的山友,正津津有味地吃著麵包和飲料,此行沒有停留太久,就匆促下山吃晚午餐去了。
再登硬漢嶺,備齊了護膝、登山杖、食物及飲用水,我們在假日下午開走,想看看傍晚時分的風景,這次因配速得宜,身體自然發汗,很快就被徐徐涼風吹乾,先拍隱身山林的落日,再拍夜景,看陽光一點一點地消失在地平線,看燈火慢慢亮起,夜悄悄降臨,感受硬漢嶺的另一種風情。
整裝出發登山去
整裝出發登山去
備齊裝備不輕敵
登頂了
走了幾次硬漢嶺,也走出了一些心得,若將車停在服務中心,走風櫃斗步道比較陡峭,但路線較短,若想輕鬆行,可改將車停慈雲寺,路線較長,但坡度較平緩。
最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登頂後,準備下山回家時,我們改走了一條不尋常的路,狹窄原始,沒有人工架設的階梯,看起來像是雨季時雨水沖刷出來的,當天好熱,這條路綠蔭濃密,心想可以納個涼,結果泥土路的小石子,沒踩好時很容易滑倒,竄出的樹根也是干擾,果然還是走原路上下山比較好。
硬漢嶺,是因為終點處有個牌樓,一面寫「走路要找難路走,挑擔要揀重擔挑」,另一面則是「為學硬漢而來,為作硬漢而去」之對聯,因而得名,其實這條路原本被稱為「觀音古道」,若腳力更強的勇腳組,步道終點還有一條必須手腳並用的高難度步道可進階挑戰。。
另一個觸動人心是背水隊的故事,話說有一位經常來登山的山友,名叫蘇進雄,發起了背水上硬漢嶺,為登山的人奉茶的傳統。根據我蒐尋的資料顯示:「揹水隊自2000年成立至今,成員來自各行各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二十年來風雨無阻,每週揹著5至20公升的水,走一小時山路到觀音山頂,只為了免費給登山的山友一杯乾淨的水,不僅解山友的渴,也帶來滿滿的人情味。
這是住在中和的我經常攀登的郊山,白天視野遼闊,夜間萬家燈火,即便需要摸黑下山時,身邊也仍有三五成群的山友相伴,甚至登山口都還有攤販擺攤,走著走著還聽得到卡拉OK歌聲,感覺像是在山裡,又像是在城裡,是一種離城,不離塵的概念。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