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姊妹淘Jessica家,這幾年陸續有孩子上國中、高中,前陣子我們也找了時間坐下來,聊聊彼此這一路,在孩子小學階段的教養學習歷程。這篇文章也特別適合跟家有國小生的家長們分享!
Jessica說:「走過這些年,其實我還蠻感謝老天爺,當年給了我一個我不知道該怎麼教的孩子。(其實問題不是孩子,是自己不懂得方法)。因為碰到很多難題,就算拼命Google也找不到解決的方法,反而讓我在教養路上認識很多貴人、好老師和好夥伴。也因為這樣,我終於能夠從一位吃盡苦頭、不知該如何是好的媽媽,到現在稍稍能從容面對孩子們的大小事了(還沒試過ChatGPT,但可能會是更大的災難,呵呵)。」
這幾年在市場上,看到有越來越多的父母作家,會透過寫文章和出書,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教養學習歷程。所以跟Jessica閒聊後,我們也整理出自己在陪伴小學時期的孩子成長,大概經歷以下三大階段。
從我們的老大進小學後,撇開瑣碎細節不談,我們姊妹在教養上大概經歷三個重要的成長階段:
首部曲:接受與放下
二部曲:重新定位自己欣賞的人生核心價值
三部曲:以身作則,活出更喜歡的自己💕
************************
首部曲:最難的是接受與放下
Jessica說,其實她也跟所有人一樣,都是在當了父母之後,才開始學習怎麼當父母的。當年他們家老大在低年級時,在人際關係的課題出現一些狀況,她也一路從各式管教、繪本閱讀、就醫評估、到求助於學校之外的教育團隊……,一樣一樣地去嘗試、希望能找到改善的方式。
「雖然經醫生評估,當時孩子屬於輕微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不需服藥,好消息的背後並不代表我們解決了問題,如何教懂孩子理解人際互動、真正解決他和我們的困境,我仍然需要找到能協助我們和孩子一起改善的方式才行。」
最後,經由校外團隊協助,Jessica找到一個能讓孩子透過遊戲、學習認識自我並逐步建立與他人相處模式的營隊,身為母親的自己,也透過這個過程,慢慢地與孩子有系統地建立起共同的語言。
然而,Jessica說,雖然透過這些寒暑假的營隊,孩子在校與人互動的狀況有慢慢地改善,但當時的她還是常常緊張與苦惱,擔心隨時會接到老師的電話、或是又看到滿江紅的聯絡簿,總覺得孩子會出狀況,代表自己是個「不懂管教」「教養失敗」的母親。
「這感覺我懂。我們的社會給父母很高的要求和標準,卻很少去同理他們遇到什麼樣的困境和難題、他們也需要幫助。這些來自外在的批評,時常會讓已經焦頭爛額、願意負責的父母更加喘不過氣來。而且,身為父母,其實我們很多人在成長階段也是接受很傳統的教養方式與對待,並不知道什麼方式才能真正對症下藥」對此,我深有體會。
「回想當時,我們夫妻時常處於這樣緊張、焦慮、放不下外在眼光的狀況,不知不覺在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對孩子過於嚴厲、忘記如何欣賞他與生俱來的優點。」Jessica提到。
Jessica說,直到老大上中年級後,有一回她與安親班的導師閒聊,剛好這位老師具有心理與輔導相關背景,她看到Jessica對孩子的行為表現常感到焦慮,於是和她分享孩子的人格形成其實不單單只是基因和家庭教育,還有他們與生俱來的人格特質(九型人格)。
「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天賦特質,那是上帝(老天)早就安排好的,基因和家庭教育並不是孩子個性的全部,希望這樣的分享能讓媽咪慢慢地放下內心的不安與焦慮」。老師和Jessica分享。
「透過老師的指點迷津,我慢慢能明白,當父母的功課之一,就是心悅臣服地接受上天的安排,不管你的孩子擁有什麼樣的特質(有的父母這一生負責陪伴的是特殊兒、天使小孩),重要的是我們是不是能學會理解、接納和欣賞,才能真正看見孩子的亮點和需求,陪伴他長出一對獨特又強而有力的翅膀。」
Jessica說,當她認知到這樣的觀念後,終於能慢慢不再把孩子個人的行為和表現和自己劃上等號;當她開始懂得「接受孩子、也放下外在的眼光」後,她更懂得如何站在中立客觀的立場看待每一次孩子遇到的困境和需求,提供給他需要的支持或安慰。🌷(推薦閱讀:
一個覺醒的母親,勝過100個治療師─我和我慢飛的寶貝。)
待續。教養是過程,自我學習與成長亦是當父母的人生禮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