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從馬克思的衝突論看資本主義下的經濟社會

馬克思(Karl Max),作為社會學傳統三大家,在社會學傳統中即主張批判社會學,認為社會運作是由「衝突」所導致的。
在經濟制度中亦是如此。現今經濟制度主要採資本主義,在資本主義下,原先由一人完成的生產步驟被分成了不同的步驟交由不同人分工,隨著技術的改進、工廠的出現,因而有更多勞動力被帶入勞動市場中,只為了追求更有效率的生產模式。
馬克思認為,在這樣的經濟制度下勞工和資本家仍是衝突的。首先因為生產工具的有無而劃分出了有生產工具的資產階級,和沒有生產工具,只能依附在資本家底下為其工作的無產階級,也就是勞工(labor),由此產生了所謂階級關係。
在這階級關係中,勞工是被剝削的一方,雖然市場有自律機制調節,但在馬克斯眼中這些調節仍對勞工不利。首先,其實勞工工作所獲得的利潤是低於其本身創造出來的價值的,也就是有些價值是多於出來的,轉而被資本家吸收,轉變為資本家的利潤,這些價值稱為剩餘價值(surplus value)。
而背後本應正常運轉的市場機制為何此時就失靈了呢?原因在於,本來需由多數人完成的工作,在資本家的剝削、逼壓下,交由少數人增加工時、效率完成,因此產生了諸多本應被受雇的勞工此時並無工作,這些人稱為產業預備軍(reserve army),由此,市場是處於一個供過於求的狀態,使得勞工間彼此競爭關係更加強烈,誰有效率誰就會被雇用,如此又增加了產業預備軍的規模,使得剩餘價值不斷被剝削,經濟社會變成一資本家主導的場域。
除了外在的剝削,在這樣的經濟互動中也會對勞工之內在產生影響。在如此惡劣的處境中,勞工在工作時會逐漸產生與自我分離的狀況:不是自己喜歡的工作、工作時不必有自己的想法只需照著程序走、在工作中找尋不到自己的價值和快樂所在等,工作只是為了維生的工具而不具有其他意義,此過程稱為異化(alienation)。
綜合以上,在馬克思視角中,資本主義貌似就是一產生諸多不平等的經濟制度,然而生活在資本主義的我們是否真的如此看待我們的社會,有值得反思的空間。

Reference
陳志柔,林國明 編 (2021)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五版) 巨流圖書公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