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想改變命運的人!-----了凡四訓(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了凡四訓】原文: 了凡先生教育兒子從心念細微處修正觀念,才是真行善!!

(積善之方)

【原文】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捨。凡欲積善。絕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

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辯。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經書要熟讀,身體要力行。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經書要熟讀,身體要力行。

【譯文】天地鬼神對「福善禍淫」的見解與古聖先賢相同,不同於世俗之人的看法與抉擇。凡是想要行善累積福德,絕對不可被耳目所聽到、看到的現象欺騙,隨順貪心惡念就錯了。

必須從起心動念隱密細微之處,將自己的心念洗得乾乾淨淨,絕不能讓邪惡的觀念汙染了清淨善心。全是濟世救人的心,這是端;如有一點諂媚討好世俗的心,這是曲。

全是慈悲仁愛人的心,這是端;如有一絲毫怨恨不平的心,這是曲。全是恭敬、禮敬別人的心,這是端;如有絲毫玩弄世人的心,這是曲。都要一一細細的研究了解清楚。


【原文】何謂陰陽。凡是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

【譯文】什麼是陰陽呢? 善有陰善、陽善。凡是自己做的好事完全顯露出來,人人都知道、電視、網路傳播讚揚你,這是「陽善」。而自己做的善事,無人知道,自己也不告訴任何人,這是「陰德」。

如是陰德,將來的果報殊勝而且長遠;如是陽善,人家稱讚、恭敬你,你享受好名聲,你的福報就報掉了。名聲也是福,名聲是天地鬼神都忌諱的,所以出名不是好事情。

如果名聲很高而本人卻沒有真實深厚的仁愛之德,常多會遭遇到意想不到的災禍,這是現世報;若是一個人沒有過失,行善積德卻被別人侮辱、誤會,惡名廣布,此人的子孫往往忽然之間發達了。

因此陰善、陽善的果報非常微妙,不能不加以辨別,如此我們斷惡行善、積功累德,自己就明白應該怎麼做了!


【原文】何謂是非。魯國之法。魯人有贖人臣妾於諸侯。皆受金於府。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孔子聞而惡之。曰。賜失之矣。

夫聖人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受金則為不廉。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不復贖人於諸侯矣。子路拯人於溺。其人謝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魯國多拯人於溺矣。

【譯文】什麼是「是非」呢? 魯國法律規定,魯國人在窮困時,被賣到別的國家做奴婢,如有人能把這些人贖回來,魯國政府就發獎金給他。子貢贖人回來時,不接受政府的獎金。孔夫子聽到了,責備子貢說:「你做錯了!」。

聖賢人做事有一個原則,就是決定可以移風易俗,教育感化百姓。換言之,就是可以幫助社會改正不好的風俗,並且教化百姓,給百姓做好榜樣。不可隨自己喜好,只想到自己喜歡怎麼做就怎麼做,要顧全社會大眾。

魯國現況是富有者少而貧窮者多,如果贖人接受政府獎金,好像是自己不廉潔,今後還有人敢去做贖人回來的事嗎? 從今以後,很少有人會去做贖人回國這件事了!子路某日救了一個溺水的人,那個人為答謝子路的救命之恩,送給子路一隻牛,子路接受了。孔子知道後,非常歡喜說:[ 從今以後,魯國會有很多人去拯救溺水的人了。]

( 聖人孔夫子認為子貢要是歡喜接受政府獎勵,就能鼓勵社會大眾有錢的人,去做贖人回國的好事。若是個人認為贖人接受獎金就不廉潔,對整個社會風氣來說就是做錯了。由此可知,聖人的是非標準與一般人是不同的。)


【原文】自俗眼觀之。子貢不受金為優。子路之受牛為劣。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然此就一節而論之耳。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抉擇。(由:子路的名字。賜:子貢的名字)

【譯文】 以上二個例子,一般人的看法,認為子貢不接受獎金值得讚美,子路接受贈牛就是比不上子貢。可是孔夫子卻看法不同,他稱讚子路,責備子貢。

所以我們要知道了解人的行善,若是善的影響面廣,時間長,這是大善,這件善才叫做「是」;若是影響面小,時間短,這是小善,這件善叫做「非」。

所以影響的時間,不在一時,而在長遠;影響的層面,不在個人,而在令天下人受益。子貢所做的就是現行善,好像是善事,其實不是善,因為他留下不好的影響,阻礙人去行善。子路接受贈牛好像是不善,可是他能影響別人,聽到他接受回報的行為,能夠鼓勵他人勇敢地去救人,這才是真實的善。

這只是依據一小部分來說明而已,其他像是: 有人做錯事,當下寬恕他或是不報警懲罰他,使此人因而心生僥倖膽子更大,將來傷害更多人,這就是「非義之義」,若是當下警誡、懲罰他,令他以後不敢作奸犯科,這才是真正的義。

「禮」要有分寸,用禮貌待人是禮,若是過分恭維、讚美,使人漸漸心生傲慢,那就是「非禮」。信用很重要,人人應該守信,但也要觀察狀況,聖人顧全大信,如果顧全個人小信而失去大信,就做錯了,那是「非信之信」。

「慈」是慈愛,慈愛不能過分,過分就變成不仁慈,例如祖父母慈愛照顧孫子女,孫子做錯事往往不責備溺愛,無形中養成不必為自己行為負責之觀念,將來長大危害社會,這就是「非慈之慈」。就是佛門所說:[ 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就是用錯慈愛了。人人應當要好好仔細思考做正確的行善抉擇。


【原文】何謂偏正。昔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里。海內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鄉人。醉而詈之。呂公不動。謂其僕曰。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

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公始悔之曰。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可以小懲而大誡。吾當時只欲存心於厚。不謂養成其惡。以至於此。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

又有以惡心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歲荒。窮民白晝搶粟於市。告之縣。縣不理。窮民愈肆。遂私執而困辱之。眾始定。不然。幾亂矣。故善者為正。惡者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惡事者。正中偏也。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譯文】什麼是偏正呢? 過去有呂文懿公辭宰相位,告老還鄉,他雖辭相位,但是他的德行、事業都受到世人尊敬,如同仰慕泰山北斗一般。(呂文懿:名呂原,諡號文懿,明英宗正統年間宰相)

有一次遇到鄉里人,酒醉罵他,他也不因此動怒,告訴隨從:[ 此人酒醉,不必與他計較 ],然後關門趕走酒醉之人。過了一年,這人觸犯死刑,被關進監獄。

呂公聽到此事後很後悔說:「如果當時稍且與他計較一下,把他送到衙門治罪,這種小懲罰能使他心生警戒,就不至於做出更大的壞事。我當時只想心存厚道,沒想到助長養成他的大惡,以至於此。」這就是[以善心做了惡事]。

又有[以惡心而做善事]的,有次遇到飢荒年,窮人白天到一個大富人家去搶奪糧食,富者向縣府衙門告狀,縣官沒有理會,所以窮民更放肆搶奪,這個富人就將這些搶劫之人抓起來審判,綑綁懲罰他們,後來才把窮民搶劫之亂平定。

如果不如此做,這些窮民會變成暴民,敗壞社會治安。所以善為正,惡為偏,是大家都知道的。像呂公心存仁厚卻縱容他人之惡,是正中偏;而富人不施米糧救濟窮人,為自己生命安全平定搶劫之亂,是偏中正。

如果對於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了解的不夠透徹,往往我們自以為是做善事,卻未必是真善,這不可不知道。


【原文】何謂半滿。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書曰。商罪貫盈。如貯物於器。勤而積之則滿。懈而不積則不滿。此一說也。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無財。止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席者親為懺悔。及後入宮富貴。攜數千金入寺捨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譯文】什麼是半滿呢?《易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就名望;惡不積,就不足以敗壞聲譽。」《書經》曰:「商朝末年造的罪孽太多,所以武王起義滅了殷商。」這就如同儲藏物品在器皿中,常常累積,它很快就滿了。若是懶惰懈怠,不常常積存,就不會滿。這是半善、滿善的其中一種情況。

從前有一女子到寺廟發心想要供養,但是身上只有二文錢,就全部捐出來供養寺廟,當時主持親自為她誦經懺悔。日後這位女子被選入皇宮做了嬪妃,享受人間富貴。

她帶了數千銀兩再到佛寺來供養,主持只令寺中僧人為她誦經迴向。此女子見主持沒有親自為她回向,心有疑惑問說:[ 我之前只有供養二文錢,主持親自為我誦經迴向,而我現在帶數千銀兩供養,你只讓僧人回向,這是何原因?]

主持說:[從前你到寺廟中來拜佛,供養二文錢,你的心真誠,我不親自為你懺悔,不足以回報,今日你雖然帶很多銀兩供養,但心已經不像從前那樣真切,令人代懺就足夠了]。

( 心真誠懇切,布施雖少,得的善福是圓滿的;做了嬪妃難免貢高傲慢,心不真誠,就會損失福德,實際上供養只有半善而已。--- 摘錄自  淨空法師講記)


【原文】鍾離授丹於呂祖。點鐵為金。可以濟世。呂問曰。終變否。曰。五百年後。當復本質。呂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為也。曰。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滿矣。此又一說也。

【譯文】漢鍾離要傳授呂洞賓【點鐵成金】的法術,可以救濟貧苦的窮人。呂洞賓問:[我把鐵變成金,它最後會變回成鐵嗎?]漢鍾離回答說:[五百年後會復原成鐵]。呂洞賓說:[如此會害到五百年後的人,我不願意做這樣的事]。(鍾離:是漢鍾離,八仙之一)

漢鍾離說:[ 修仙要積三千功德行,你所說的話,三千功行已經圓滿了。] 這又是其中一種情況。

(我們自己要想想,我們行善積德是半善還是滿善? 我們現前所得的果報是圓滿的,還是有欠缺的? 一般來說大部分人心地良善,可惜沒有智慧見識,所以在理論和方法上有了偏差,往往行善得的果報不圓滿,道理在此。---摘錄自  淨空法師講記)

【原文】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止於半善而已。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則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鎰。福不滿也。又一說也。

【譯文】又行善而心中不執著、不去想所行之善,所做的一切善事都是圓滿的;如果心中時時刻刻常想著我做了多少善(執著),就是一生勤奮勉勵行善積善,還是半善而已。

是何原因呢?善心裡夾雜著執著,所以善功不純,只得半善。譬如以財物布施幫助他人,內心不去想有個【我】,如果一直想有個我、我的財,這個心就不真不純。外不去想有個接受布施的人,若是一直想有個受我恩惠的人,這就是妄想執著,日後可能會圖謀回報,破壞了純善之心。也不去想布施了多少財物,這就是【三輪體空】。

做再多的善事,都要忘得乾乾淨淨,這基本的道理就是【一心清淨】,一心清淨是真心,真心沒有界限,絲毫之善與宇宙虛空一樣大。所以一斗米的布施能種無量無邊的福報,一文錢的布施可以消千劫之罪。

假如沒有忘我、忘他、忘記所做的好事,雖然布施很多錢財,所得的是半福,不是滿福。這又是一種情況說法。


摘錄翻譯自《了凡四訓》講記

祝大家智慧廣開 法喜充滿!!  阿彌陀佛!!

心中確定是善就嘉勉,確定是惡就改過。然後就不再想,就是心清淨!

心中確定是善就嘉勉,確定是惡就改過。然後就不再想,就是心清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幸福的人生
27會員
134內容數
太上感應篇,相傳晉抱朴子葛淵所作。開宗明義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蓋彰善癉惡,勸誡世人,知所警惕,而有所趨避取捨! 稽之內典:[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切行事、善惡、禍福、吉凶、悔吝之間,有其果者,必有其因。施之人者,報受諸己;如形影之相隨,聲響之相應。廣宇宙自然之理,釐然不爽!
幸福的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4/03/26
○印光大師法語 : ---【修禪者】、宗教【修行者】須要改過行善方為真修道者。 人人都需要正義和正直,國家社會要安定更是需要正直。 正直的標準是什麼呢? 是在個人,還是在社會風俗中? 人人都自認為正直之時,其實卻不是;而社會認為不正直之事,其實卻是真正的正直。 古聖先賢為你說明何謂【正直】的標準!!
Thumbnail
2024/03/26
○印光大師法語 : ---【修禪者】、宗教【修行者】須要改過行善方為真修道者。 人人都需要正義和正直,國家社會要安定更是需要正直。 正直的標準是什麼呢? 是在個人,還是在社會風俗中? 人人都自認為正直之時,其實卻不是;而社會認為不正直之事,其實卻是真正的正直。 古聖先賢為你說明何謂【正直】的標準!!
Thumbnail
2024/01/30
印光大師及[ 太上老君 ]強調了做好人和明白因果報應的重要,以及給出了許多證例證明這些道理。
Thumbnail
2024/01/30
印光大師及[ 太上老君 ]強調了做好人和明白因果報應的重要,以及給出了許多證例證明這些道理。
Thumbnail
2024/01/02
○ 印光大師法語 : --- 龍鳳子女來自於(父)母親修身修德,篤行其職責。 ○男人為一家之主的角色,對於女子的言語要謹慎思考分辨,以免不孝父母,使家庭崩毀。 ○人類習慣喜新厭舊的愚行,對一切物質應該要節儉惜物,對於親友要長情珍惜故舊。 ○善人表裡如一,誠信待人;惡人是口是心非,表裡不一。
Thumbnail
2024/01/02
○ 印光大師法語 : --- 龍鳳子女來自於(父)母親修身修德,篤行其職責。 ○男人為一家之主的角色,對於女子的言語要謹慎思考分辨,以免不孝父母,使家庭崩毀。 ○人類習慣喜新厭舊的愚行,對一切物質應該要節儉惜物,對於親友要長情珍惜故舊。 ○善人表裡如一,誠信待人;惡人是口是心非,表裡不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道德經 第二章 永遠不要以固定不變的標準看待事物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如果天下人都說這件事是美好的,他不美好的一面就會出現了,這是本身就不美好了。 老子這樣說,因為我們為事物貼的標籤都是依照當時的條件所貼的,隨著條件的變化,我們貼上的標籤也會有所變化。例如:美的標準會隨著時代背景不同,而隨之變
Thumbnail
道德經 第二章 永遠不要以固定不變的標準看待事物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如果天下人都說這件事是美好的,他不美好的一面就會出現了,這是本身就不美好了。 老子這樣說,因為我們為事物貼的標籤都是依照當時的條件所貼的,隨著條件的變化,我們貼上的標籤也會有所變化。例如:美的標準會隨著時代背景不同,而隨之變
Thumbnail
緒論 參考羅大倫博士所出版的"人生有點難,老子幫你變簡單"一書中所探討的老子<道德經>中所分享的觀念。在羅大倫博士書中的解讀,老子並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用"出世"的狀態,做好"入世"的事。老子<道德經>的出發點是講管理法則,講領導者如何真正帶領團隊走向成功與幸福。
Thumbnail
緒論 參考羅大倫博士所出版的"人生有點難,老子幫你變簡單"一書中所探討的老子<道德經>中所分享的觀念。在羅大倫博士書中的解讀,老子並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用"出世"的狀態,做好"入世"的事。老子<道德經>的出發點是講管理法則,講領導者如何真正帶領團隊走向成功與幸福。
Thumbnail
先世有德必生聖賢。聖賢出世的意義又如何?除了物質文明的擘建,也積極建立精神文明,化五濁惡世為人間淨土,受惠的當然是芸芸眾生。
Thumbnail
先世有德必生聖賢。聖賢出世的意義又如何?除了物質文明的擘建,也積極建立精神文明,化五濁惡世為人間淨土,受惠的當然是芸芸眾生。
Thumbnail
Q.「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真的嗎? Q.「業報輪迴、天命難違、邪難勝正、天網恢恢」是真的嗎? Q. 如何用「或然的道德因果律」觀看世界? 一、道德因果律是重要的大問題。其核心是要保證善者得福、惡者招禍-即「德福一致」。 二、或然的道德因果律。 三、玄虚理論使人精神勝利。 四、德福一致的社會實踐。
Thumbnail
Q.「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真的嗎? Q.「業報輪迴、天命難違、邪難勝正、天網恢恢」是真的嗎? Q. 如何用「或然的道德因果律」觀看世界? 一、道德因果律是重要的大問題。其核心是要保證善者得福、惡者招禍-即「德福一致」。 二、或然的道德因果律。 三、玄虚理論使人精神勝利。 四、德福一致的社會實踐。
Thumbnail
【了凡四訓】原文 (積善之方) 【原文】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捨。凡欲積善。絕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 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辯。 從此篇文章學習、分析自己觀念、言行是真善假善?! 會發現世俗中的善惡大都是荒謬的假善!!
Thumbnail
【了凡四訓】原文 (積善之方) 【原文】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捨。凡欲積善。絕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 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辯。 從此篇文章學習、分析自己觀念、言行是真善假善?! 會發現世俗中的善惡大都是荒謬的假善!!
Thumbnail
簡述: 《論仁、論孝、論君子》的內容是選輯自《論語》一書,是孔子的門人和後學的記錄。此文提及「仁」、「孝」或「君子」的涵義。
Thumbnail
簡述: 《論仁、論孝、論君子》的內容是選輯自《論語》一書,是孔子的門人和後學的記錄。此文提及「仁」、「孝」或「君子」的涵義。
Thumbnail
2014.12.24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曰: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從上皆稱改過為賢,不以無過為美。 故人之行事,多有過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 惟智者能改過遷善。而愚者多蔽過飾非。 遷善則其德日新,是稱君子。飾過則其惡彌著,斯謂小人。 《與文主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Thumbnail
2014.12.24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曰: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從上皆稱改過為賢,不以無過為美。 故人之行事,多有過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 惟智者能改過遷善。而愚者多蔽過飾非。 遷善則其德日新,是稱君子。飾過則其惡彌著,斯謂小人。 《與文主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