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閱讀觀點67】面對強國,臺灣該怎做?--《臺灣的勝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臺灣的勝算: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全臺灣人都應了解的整體防衛構想》是在2022年九月出版,由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所著,絕對是重量級人物。全書有500頁左右,共有「演變中的臺灣安全」、「臺灣國防的再省思」、「整體防衛構想」等三部,講述中共到底會不會攻臺?要攻的話會如何攻?以及臺灣應如何因應?
因為全書500頁,且許多部分講到軍事層面,對一般人來說不會太好懂,西恩看完後,濃縮三個重點,讓沒時間看的朋友可以快速了解。

中共會攻臺嗎?

書中引美國前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上將與參謀聯席會議主席密利分別在國會聽證時宣稱,「中共將在2027年建立全面性犯臺能力」。
所以2027年是中共具備全面性犯臺能力的「起始點」,不過這不代表在這之前不可能,因為臺灣是中共的核心利益,所以比如,此時臺灣宣佈獨立,中共即便明知現在的勝算不高,那可能還是會硬著頭皮打。
從另一方面來看,中共在2027年雖具備全面性犯臺的能力,也不代表中共一定要打,因為中共認為未來中美雙方的軍力會逐漸往中共傾斜,因此考量開戰可能導致的國際制裁與壓力,未來不一定要採武力統一。不過大方向是,臺海是否開戰,很可惜的並不取決於臺灣,而在於中美關係。

強中之弱與弱中之強

再強的人也有弱點,再弱的人也有擅長之處。碰到弱者的強點就是強敵,碰到強者的弱點就是弱敵。所以強弱,沒有絕對,書中提到,如果比航空母艦戰力,中共一定輸美國,所以中共在投入很多研發心力在飛彈上,屆時如果臺海發生戰事,美國航空母艦就無法像96臺海危機一樣直接過來,因為必須忌憚中共的飛彈,這就是中共的不對稱作戰。
現階段共軍運用機、艦,創造灰色地帶頻繁擾臺,作者認為,這個灰色地帶某種程度上,提供正式開戰以外的一個緩衝選項,並不全然是壞事。不過,我們為了要驅離共機艦,所派出的戰機跟軍艦,在戰時中共飽和飛彈攻擊下,存活機率很低,而且要更新與維護戰機跟戰艦所要投入的成本很高。
因此,就臺灣來說,作者認為,雖然在這樣的灰色地帶,我們派出相對應的戰機戰艦驅離可以提升國人對國防的自信,但這些因應灰色地帶的武力裝備,在一開戰後存活機率很低。所以與其投入很大筆的資金維持戰機、艦,應該轉投入在「機動力高、體積小、可以帶給敵人很大殺傷的裝備」,比如是微型飛彈艇(可以隱匿在漁港)、更多的陸射(飛彈)裝備,加上這些裝備成本較低,可以立即投入戰備行列(在2027前),應付敵情威脅,這才是國軍應有的不對稱作戰。

戰略思維的轉變--拋棄控制,改採「拒止」

過往我們對戰勝的定義是在戰場上殲滅敵人,書中認為,隨著共軍的發展,在戰事發生後,臺灣可能很難掌握制空、制海權,在這個前提之下,要能夠殲滅敵人是相當有難度的,所以戰略思維上,應改採「拒止」的觀念,把戰勝的定義,改為「使敵人奪臺任務失敗」,讓敵人無法有效控制臺灣(即便連國軍也無法控制)。
所以除了前述所提武器裝備要以「機動力高、體積小、可以帶給敵人很大殺傷的裝備」外,書中也提到要組成國土防衛部隊,採小部隊游擊作戰,讓共軍登陸後,很難控制臺灣,或者是要付出極大的成本。

西恩後見

其實只要戰爭一開打,不論戰勝方是誰,雙方都是輸家,一定有家庭失去了他們的親人,尤其戰爭百分之百在臺灣的土地上開打,對臺灣人民來說更是損失慘重。
孫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雖然現階段敵強我弱是一個不可逆的態勢,但我們也不能因此灰心喪志,因為強者也有弱點,我們更要找出自己的優勢,一方面做好作戰準備,另一方面,讓敵軍審慎開戰可能會有的重大損失,進而選擇不開戰。
當然,戰爭一定是逼不得已的最後手段,臺灣身處美中兩國之間,要如何遊走期間,不失立場,找出能夠長治久安的因應之道,才是避免戰事發生的最佳解答。這本書有500頁,或許不是一本太容易能消化完,但從中了解曾經手握軍令最高權力的前參訪總長,對於國際局勢、政軍與建軍看法,還是會讓自己相關知識有所幫助的,尤其是每天都被中共威脅的臺灣人,更需了解的。
我們不該因為敵人的強大而悲觀,但更不應該一廂情地樂觀認為,戰爭離我們很遠,永遠不會開打。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6會員
143內容數
閱讀面向會包含時間管理、工作效率、習慣強化、閱讀寫作技巧與人際關係等面向,並希望整理不同作者的觀點,內化成自己的想法,打造適合自己的系統。如果這也是你(妳)追求的目標,歡迎一起加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滾石西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員工當久了,經歷公司內一些好或不好的,難免會萌生創業念頭,想要「自己當老闆」,掌握公司大小事,而非聽命於人。 不過,凡事都是一體兩面的,我們看到創業的光鮮亮麗的背後,也有極高的風險。所幸,在「全力投入」跟「完全不投入」創業的兩個選項中,還有更好的選擇--「不離職,當個兼職創業家!」 兼職創業家的優點
當我們要煮好一道菜,可能需要用到菜刀切菜、鍋子炒菜、鍋鏟翻菜,透過這些工具交互運用,才能完成一道佳餚。 那在面對事情,有沒有一道基本的模組,或是思考的模式可以幫助我們減少盲點與認知偏誤? 「想要徹底理解世界,關鍵在於建立思維模型的框架。」《思考的框架》作者夏恩.派瑞許認為,我們依據思維模型來推斷因果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許多談論投資理財的書都會提到這本書,是由波克夏副董事長、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蒙格所著。一開始西恩以為《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會是一本有常識1、常識2分類的書,沒想到是蒐整查理.蒙格的十一篇講稿。 所以在閱讀這本書時,會有部分內容是重複的,因為這十一篇講稿算是各自獨立,所以有些觀念會
寫作要怎麼力求精準? 其實文字反映的是我們想法,所以要能夠達到「精準寫作」的地步,首先要訓練的其實是「精準思考」,然後再談如何用文字、句子、段落乃至於標題,鋪陳我們的想法。 作者洪震宇提到這本書的重點是「精簡」、「精巧」與「精深」,也就是不僅要能夠濃縮,還要濃縮得恰如其分,更要提煉出最重要的精華。
小時候看電視劇,常常出現的一句台詞「你要好好努力,將來才會出人頭地」,努力才會成功,似乎是不變的真理。但,有沒有什麼因素是比努力還重要的? 慢慢長大,才發現「選擇比努力還重要」,當然這句話並不是在抹煞努力的重要性,如果可以站在比起跑線更前面的位置,那麼在同樣的努力與付出下,自然有更高的機率可以成功。
生活在現代社會,壓力如影隨形,面對壓力,有的人可以讓自己持續進步,有的人卻因此一蹶不振,原因是什麼? 抗壓性高低?好像是,但抗壓性聽起來似乎有點籠統。 《減壓、療傷、自癒的正念調節法》用科學的方式,說明理性腦、生存腦跟身心容納之窗的關係,透過這本書的說明,也能讓我們以更中性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軟弱」
員工當久了,經歷公司內一些好或不好的,難免會萌生創業念頭,想要「自己當老闆」,掌握公司大小事,而非聽命於人。 不過,凡事都是一體兩面的,我們看到創業的光鮮亮麗的背後,也有極高的風險。所幸,在「全力投入」跟「完全不投入」創業的兩個選項中,還有更好的選擇--「不離職,當個兼職創業家!」 兼職創業家的優點
當我們要煮好一道菜,可能需要用到菜刀切菜、鍋子炒菜、鍋鏟翻菜,透過這些工具交互運用,才能完成一道佳餚。 那在面對事情,有沒有一道基本的模組,或是思考的模式可以幫助我們減少盲點與認知偏誤? 「想要徹底理解世界,關鍵在於建立思維模型的框架。」《思考的框架》作者夏恩.派瑞許認為,我們依據思維模型來推斷因果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許多談論投資理財的書都會提到這本書,是由波克夏副董事長、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蒙格所著。一開始西恩以為《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會是一本有常識1、常識2分類的書,沒想到是蒐整查理.蒙格的十一篇講稿。 所以在閱讀這本書時,會有部分內容是重複的,因為這十一篇講稿算是各自獨立,所以有些觀念會
寫作要怎麼力求精準? 其實文字反映的是我們想法,所以要能夠達到「精準寫作」的地步,首先要訓練的其實是「精準思考」,然後再談如何用文字、句子、段落乃至於標題,鋪陳我們的想法。 作者洪震宇提到這本書的重點是「精簡」、「精巧」與「精深」,也就是不僅要能夠濃縮,還要濃縮得恰如其分,更要提煉出最重要的精華。
小時候看電視劇,常常出現的一句台詞「你要好好努力,將來才會出人頭地」,努力才會成功,似乎是不變的真理。但,有沒有什麼因素是比努力還重要的? 慢慢長大,才發現「選擇比努力還重要」,當然這句話並不是在抹煞努力的重要性,如果可以站在比起跑線更前面的位置,那麼在同樣的努力與付出下,自然有更高的機率可以成功。
生活在現代社會,壓力如影隨形,面對壓力,有的人可以讓自己持續進步,有的人卻因此一蹶不振,原因是什麼? 抗壓性高低?好像是,但抗壓性聽起來似乎有點籠統。 《減壓、療傷、自癒的正念調節法》用科學的方式,說明理性腦、生存腦跟身心容納之窗的關係,透過這本書的說明,也能讓我們以更中性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軟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臺灣到底有多難打?   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外交政策智庫之一,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今年初曾發文圖解臺灣戰爭的可能性,預測戰爭會有多難打:   1、大陸需要部署遠超過諾曼地登陸規模的海陸空及資訊戰力量,作戰難度和兵力傷亡也要遠超過諾曼地登陸戰
Thumbnail
此次的漢光演習,首度演練去中心化的指揮管制,這其實暗示了,過去曾經隱晦討論過的「終戰指導」已經走入歷史,未來台灣不可能由中央政府一聲令下,選擇投降,而會奮戰到底。過去「終戰指導」會被考慮的原因,在於台灣社會常有一股天真的想法,認為如果打不過,只要投降就能立刻停戰,最少能保住目前的生活方式.....
訴諸戰爭的話,就是「征服」。不訴諸戰爭,是「接管」?這報告表明了一種關切中共的「灰色侵擾」達成控制台灣的目標。有一種公民防禦的現象,那是奠基在對於民主的真心信仰與喜歡。 有美國說過,美國政府要給台灣政府與人民更多的信心,當然包括國際參與。可惜
Thumbnail
解放軍於賴清德520就職後開展對臺恫嚇的2024聯合利劍軍演,登上各大國際版面,然而臺灣人的日常生活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這讓許多人直呼臺灣人神經太大條,甚至有專欄直言中國這種「溫水煮青蛙」的做法,有可能直接演轉戰,解放軍可對臺閃電式突襲,讓臺灣在措不及防之下被攻佔,本文便淺談其可行性與戰爭可能前兆。
Thumbnail
本文是詳細介紹兩位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資深研究員在智庫外交關係協會刊物《外交事務》雙月刊上所發表文章的政策建議。重點是提醒台灣和美國的決策者,不要把重點只放在中共可能在2027年前後發動武力犯台,可能性更高的是中共以各種”灰色戰爭”的手段逐步蠶食台灣對自身空海域和對外經濟連結的控制以掌握台灣
Thumbnail
中國不需要入侵來實現台灣的統一 這也可能是美國害怕的-時間緊迫-最好在兩岸沒有統一之前迫使中國攻擊台灣,戰爭才能拖住或延遲中國的發展。 這是美國面臨二戰結束以來最具挑戰性的國際安全環境。 儘管中東戰爭仍在持續並有擴大的危險,烏克蘭戰爭卻仍在激烈進行中。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持續騷擾和恐嚇鄰國...
Thumbnail
2024/4/22 互疑的大國正靈活思考怎樣用「枯竭戰」等彈性手段贏得「無可取代的勝利」,台海護欄可能只會變成未來中美無限制競爭下,一段短暫而脆弱的格柵(latticework)。臺灣在大國衝突第一線,遭遇此種道德與實務的雙重風險,如果還能安渡,若不是全民有極高的智慧,就是國際政治史上,罕見的僥倖。
Thumbnail
看了這個新聞我估計中共2027年也不會武統台灣,因為中共只會用嘴巴說和軍演共機繞台,來威嚇台灣,阿中共已經做到這個地步了,就已經可以開打了中共還不直接開戰,發起戰爭。
Thumbnail
戰爭真的要發生在已承平七、八十年的台灣嗎?這實在太不可思議,想都不敢想。大多數台灣人都選擇平心靜氣,逃避這個問題,至於內心是否焦急?也可能因為對兩岸局勢的認知不同,以致顯現於外的態度也不同。沒人有把握不打仗,也沒人敢斷言一定會打仗…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臺灣到底有多難打?   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外交政策智庫之一,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今年初曾發文圖解臺灣戰爭的可能性,預測戰爭會有多難打:   1、大陸需要部署遠超過諾曼地登陸規模的海陸空及資訊戰力量,作戰難度和兵力傷亡也要遠超過諾曼地登陸戰
Thumbnail
此次的漢光演習,首度演練去中心化的指揮管制,這其實暗示了,過去曾經隱晦討論過的「終戰指導」已經走入歷史,未來台灣不可能由中央政府一聲令下,選擇投降,而會奮戰到底。過去「終戰指導」會被考慮的原因,在於台灣社會常有一股天真的想法,認為如果打不過,只要投降就能立刻停戰,最少能保住目前的生活方式.....
訴諸戰爭的話,就是「征服」。不訴諸戰爭,是「接管」?這報告表明了一種關切中共的「灰色侵擾」達成控制台灣的目標。有一種公民防禦的現象,那是奠基在對於民主的真心信仰與喜歡。 有美國說過,美國政府要給台灣政府與人民更多的信心,當然包括國際參與。可惜
Thumbnail
解放軍於賴清德520就職後開展對臺恫嚇的2024聯合利劍軍演,登上各大國際版面,然而臺灣人的日常生活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這讓許多人直呼臺灣人神經太大條,甚至有專欄直言中國這種「溫水煮青蛙」的做法,有可能直接演轉戰,解放軍可對臺閃電式突襲,讓臺灣在措不及防之下被攻佔,本文便淺談其可行性與戰爭可能前兆。
Thumbnail
本文是詳細介紹兩位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資深研究員在智庫外交關係協會刊物《外交事務》雙月刊上所發表文章的政策建議。重點是提醒台灣和美國的決策者,不要把重點只放在中共可能在2027年前後發動武力犯台,可能性更高的是中共以各種”灰色戰爭”的手段逐步蠶食台灣對自身空海域和對外經濟連結的控制以掌握台灣
Thumbnail
中國不需要入侵來實現台灣的統一 這也可能是美國害怕的-時間緊迫-最好在兩岸沒有統一之前迫使中國攻擊台灣,戰爭才能拖住或延遲中國的發展。 這是美國面臨二戰結束以來最具挑戰性的國際安全環境。 儘管中東戰爭仍在持續並有擴大的危險,烏克蘭戰爭卻仍在激烈進行中。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持續騷擾和恐嚇鄰國...
Thumbnail
2024/4/22 互疑的大國正靈活思考怎樣用「枯竭戰」等彈性手段贏得「無可取代的勝利」,台海護欄可能只會變成未來中美無限制競爭下,一段短暫而脆弱的格柵(latticework)。臺灣在大國衝突第一線,遭遇此種道德與實務的雙重風險,如果還能安渡,若不是全民有極高的智慧,就是國際政治史上,罕見的僥倖。
Thumbnail
看了這個新聞我估計中共2027年也不會武統台灣,因為中共只會用嘴巴說和軍演共機繞台,來威嚇台灣,阿中共已經做到這個地步了,就已經可以開打了中共還不直接開戰,發起戰爭。
Thumbnail
戰爭真的要發生在已承平七、八十年的台灣嗎?這實在太不可思議,想都不敢想。大多數台灣人都選擇平心靜氣,逃避這個問題,至於內心是否焦急?也可能因為對兩岸局勢的認知不同,以致顯現於外的態度也不同。沒人有把握不打仗,也沒人敢斷言一定會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