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4/0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情緒不會是問題,唯一重點是你如何處理情緒

你如果把情緒當作自己的阻礙,那你將會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因為情緒是表象,更深層的是你如何看待要解決的事情。
有人因為感到恐懼因此不敢採取行動,你想創業但是太害怕失敗,所以一直不敢放手去做,你把害怕跟不行動綑綁在一起,看起來很理所當然。
事實上,只要是你從沒做過的事情,你或多或少都會感到恐懼,只是程度大小不一樣而已,比如你到陌生的車站,你會感到有點不安心,但你仍會採取你要做的事情。
所以恐懼是什麼?
大腦的保護機制,為了避免你受到未知的威脅,所以當你到陌生環境時,會釋放出恐懼的情緒來警告你這裡有危險,這才是大腦原始意圖,只不過人類環境進化的速度大於大腦進化的速度,大腦的判斷仍處於原始森林、大草原環境的方式,而不是現代科技的城市環境。
這種情緒上的訊息傳遞,就像是當我們靠近火源時會感受到熱,但是在更靠近一點就會燙到,感受到痛覺,這是身體要告訴我們這很危險,告訴你若更靠近就會有危險的訊號。
那麼,眼前的事情理性上對你而言很重要,理性上也不會真正傷害到你,但你大腦仍感受到害怕,要如何解決?
「讓大腦明白這件事情是安全的。」
方法就是循序漸進,當你想要改變生活環境,比如搬家到遠方,你可以在搬家之前先常去那個環境探索,可能每周去一趟,或是每個月去一趟,慢慢讓大腦接受新環境的相關訊息,讓大腦知道你接觸這麼多次仍然是很安全的。
當然,這個方式不太實際,那我們可以換個實際且好用的方法。
那就是時常做出改變。
多數人的生活在出社會後就不太會變化,原因是沒有學會主動改變,在學校會被動的畢業、被迫更改環境,然而出社會後一切要靠自己,當工作找到、租屋處找到,只要生活開始穩定後就不太會變化。
當時間長久下來,就越來越難改,因為你已經在現有環境很安全也很安逸,大腦更不會要求你更改環境,於是當你想改變,大腦會更加抗拒。
於是你要做幅度大的改變肯定會非常困難,那麼你可以做次數多,且幅度小的改變。
比如換上新的衣物,新的 3C 產品,斷捨離沒用的物品,參加新的活動認識新朋友,甚至外出時多走從未走過的路徑去探索。
主動讓大腦習慣接收新的資訊,新的訊息,並在過程中感受到好處,長久下來大腦會將改變與好的情緒綑綁在一起,往後要做出什麼改變,你的推動力會更多,拉力會更少。
在你有改變習慣之後,就更不會將專注力放在解決情緒上,而是解決引發情緒的那件事。
比如交不到女友讓你很難過,除了難過之外你還能做什麼事情?
可以是健身、減肥、改善穿搭、增加社交頻率、培養賺錢能力。
上列都是你能做的事情,你能夠難過的同時把上列事情做到,總歸一句就是習慣養成。
上位者也會因為遇到重大事故產生情緒反應,但上位者不會表現很明顯,而是為了鞏固地位與維護整個皇城的平靜,把關於維護影響力的事情都給做到,讓整件事情只有少數人知道,好讓平民仍過著一般平凡的日子。
情緒的存在只是提醒你發生了什麼事,而你自己,要透過那顆聰明的大腦去判斷你該解決什麼事情,以及如何解決? 什麼時候開始?
提問表單連結: 點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