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5|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20120425 佛學總說

    最近有機會跟幾位金剛兄弟同修,同修後,由修持經驗比較多的敝人做一些分享,然後讓大家提問。這是最近的一次,主題是「佛學總說」,在此,也提供讓大家參閱。

    密法的學習,其實是以「顯教」為基礎。顯教的知識與見地不健全時,如何修持密法呢?所以,每一位修持密法的金剛兄弟,都必須具備一些基礎的知識與次第觀念,才不會走冤枉路。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人界

      

    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天界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菩薩界

    不小氣、不偏執就是:佈施。              持戒:就是滅除煩惱

    離開了瞋心,忿怒的這個心,沒有仇恨別人,你就是:忍辱

    精進:就是說你不要懈怠

    禪定:就是專一,不分心就是禪定。        般若:就是智慧就是「不做作,運於大空」。

      

    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三十七道品:(又作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十七品助道法」,為四聖諦中道諦的仔細開展,分成七類,總計有三十七項。佛教修行的基本內容,是趨向解脫、獲得證悟的道路。分為七種:

     

    四念住:主要對治執身為凈、執受為樂、執心為常、執法為我的「四顛倒見」。

    身念住:觀身不凈;

    受念住:觀受是苦;

    心念住:觀心無常;

    法念住:觀法無我。

     

    四正勤:精進的重點在於行善去惡。

    未生惡法令不生;

    已生惡法恆令滅;

    未生善法令出生;

    已生善法令增長。

     

    四神足:產生神通的基礎(應為四種精神面的實際飽滿狀態)

    欲神足:欲得神通(慾望減少,常得滿足)

    勤神足:精勤習禪(對於所修習法門,常自精進);

    心神足:心神專一(身心平衡);

    觀神足:正確觀想(觀修清晰、穩定)。

     

    五根:修習佛法的根本所在。

    信根:深信三寶;

    精進根:修行不懈,指「四正勤」;

    念根:憶念正法,指「四念處」;

    定根:修習禪定;

    慧根:開發智慧。

     

    五力:由五根產生的五種力量,

    信力:堅信真理;

    精進力:修四正勤的力量;

    念力:破邪、念正的力量;

    定力:治心一處的能力;

    慧力:產生智慧的能力。

     

     

    七覺支:修習禪定的注意事項和感受

    擇法覺支:選擇正確、適宜的修法;

    精進覺支:任何階段都不能懈怠;

    喜覺支:修禪定得到的喜悅;

    輕安覺支:得到的輕鬆安適感覺;

    念覺支:憶念集中而念念分明;

    定覺支:攝心不散深入禪定;

    捨覺支:捨一切念,不即不離。

     

    八正道: 正見解、正思惟、正語言、正行為、正職業(正命)、正精進、正意念、正禪定。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四聖諦:苦諦、苦集諦、苦滅諦、苦道諦。簡稱:苦、集、滅、道。-->聲聞

     

    十二因緣(又叫十二緣起):

     

    順觀的:無明緣行(習性動力)、行緣識(出生意識)、識緣名色(精神與物質)、名色緣六入(六感官系統)、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存在)、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逆觀的: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五蘊:色、受、想、行、識蘊(蘊:聚合物之意)。

     

    四攝:四種攝取(攝受)眾生的方便法門à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四禪八定及四空定:(詳見根本上師「諸天的階梯」一書,有詳細的介紹)

    四禪是色界的四種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境界;八定是色界的四禪與無色界的四無色定,稱之為八定。這是三界中的色界與無色界所有的禪定,尚未出離三界,亦有生死輪迴,僅是禪定所維繫,禪定若盡,則隨業又漂流投生他道。

     

    初禪的境界:有三天。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等三天,此三天已不須段食,故無鼻舌二識,惟有樂受與眼耳身三受相應,喜受與意識相應。

     

    二禪的境界:有三天。清淨心中,粗漏已伏,名為二禪。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等三天,此三天無前五識,僅有意識,因之惟有喜捨二受,與意識相應。

     

    三禪的境界:有三天。安穩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等三天,此三天識受皆與二禪略同,但意識怡悅之相,較為淨妙。

    四禪的境界:有九天。前五識俱無,亦無喜受,僅有捨受,與意識相應,名為四禪。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等九天。

     

    根據大涅槃經所說:初禪天人,因他們心中粗細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災,二禪天人,他們對於禪定,生喜樂心,所以外面有水災;三禪天人,他們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風災;惟獨第四禪,所有內外過患,一切均無,所以諸災不能到達那裡。

     

    四空定,又名四無色定:

    空無邊處定:是修行人心想出離患難重重的色(色蘊物質)的牢籠,於是捨色想而緣無邊的虛空,做到心與空無邊相應。

     

    識無邊處定:是行人又厭棄外在的虛空,於是捨虛空而緣內在的識,做到心與識無邊相應。

     

    無所有處定:是行人又厭棄其識,而觀心識無所有,做到心與無所有相應。

     

    非想非非想處定:無粗想(非想),又非無細想(非非想),做到如癡如醉,無所愛樂清淨無為的境界。

     

    以上就是所謂四空定,依此定而修,必感召生於四空處天,因為此四空處的眾生,於五蘊中無色蘊,只有受想行的四蘊,亦無物質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無依報的國土宮殿,故名無色界,或四空處;無色界的四空天尚未解脫三界,故其禪定亦未究竟圓滿,禪定若盡,亦有墮落之日。

     

    四禪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初禪──清淨,諸漏不動。

    二禪──清淨,諸粗已伏。

    三禪──安穩,歡喜畢具。

    四禪──僅捨受,已無喜受。

    (八定是色界的四禪與無色界的四無色定,合稱八定)

     

    菩薩五十二位階:

    一、十信:最初十位應修之十種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全稱十信心。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名字品所列之十種,即:

    1.信心:一心決定,樂欲成就。

    2.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

    3.精進心:聞菩薩藏,精勤修習無間善業。

    4.定心:於事於義繫心安住,遠離一切虛偽、輕躁、憶想分別。

    5.慧心:聞菩薩藏,思量觀察,知一切法無我無人,自性空寂。

    6.戒心:受持菩薩清淨律儀,身口意淨,不犯諸過,有犯悔除。

    7.迴向心:所修善根,迴向菩提,不願諸有;迴施眾生,不專為己;迴求實際,不著名相。

    8.護法心:防護己心,不起煩惱,更修默護、念護、智護、息心護、他護等五種護行。

    9.捨心:不惜身財,所得能捨。

    10.願心:隨時修習種種淨願。

     

    二、十住:

    1.初發心住:謂上進分善根之人以真方便發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寶,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受習一切行、一切法門,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難處,常值佛法,廣聞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於空性之位;並以空理智心習古佛之法,於心生出一切功德。

    2.治地住:又作阿闍浮菩薩法住、持地住,謂常隨空心,淨八萬四千法門,其心明淨,猶如琉璃內現精金;蓋以初發之妙心,履治為地,故稱之。

    3.修行住:謂前之發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遊履十方而無障礙。

    4.生貴住:謂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將生於佛家為法王子;即行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

    5.方便具足住:謂習無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缺。

    6.正心住:謂成就第六般若,故非僅相貌,且心亦與佛同。

    7.不退住:謂既入於無生畢竟空界,心常行空無相願,身心和合,日日增長。

    8.童真住:謂自發心起,始終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靈相乃一時具足。

    9.法王子住:自初發心住至第四之生貴住,稱為入聖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稱為長養聖胎;而此法王子住則相形具足,於焉出胎;猶如從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紹隆佛位。

    10.灌頂住:謂菩薩既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為之灌頂;猶如剎帝利王子之受權灌頂。

     

    三、十行:

    1.歡喜行:菩薩以無量如來之妙德,隨順十方。

    2.饒益行:善能利益一切眾生。

    3.無瞋恨行:修忍辱,離瞋怒,謙卑恭敬,不害自他,對怨能忍。

    4.無盡行:又作無屈撓行。菩薩行大精進,發心度一切眾生,令至大涅槃而無鬆懈。

    5.離癡亂行:常住正念不散亂,於一切法無癡亂。

    6.善現行:知無有法,三業寂滅,無縛無著,而亦不捨教化眾生。

    7.無著行:歷諸塵剎供佛求法,心無厭足,而亦以寂滅觀諸法,故於一切無所著。

    8.尊重行: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行。

    9.善法行:得四無礙陀羅尼門等法,成就種種化他之善法,以守護正法,令佛種不絕。

    10.真實行:成就第一義諦之語,如說能行,如行能說,語行相應,色心皆順。

     

    四、十迴向:

    1.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即行六度四攝,救護一切眾生,怨親平等。

    2.不壞迴向:於三寶所得不壞之信,迴向此善根,令眾生獲得善利。

    3.等一切佛迴向:等同三世佛所作之迴向,不著生死,不離菩提而修之。

    4.至一切處迴向:以由迴向力所修之善根,遍至一切三寶乃至眾生之處,以作供養利益。

    5.無盡功德藏迴向:隨喜一切無盡善根,迴向而作佛事,以得無盡功德善根。

    6.隨順平等善根迴向:即迴向所修之善根,為佛所守護,能成一切堅固善根。

    7.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即增長一切善根,迴向利益一切眾生。

    8.如相迴向:順真如相而將所成之善根迴向。

    9.無縛無著解脫迴向:即於一切法無取執縛著,得解脫心,以善法迴向,行普賢之行,具一切種德。

    10法界無量迴向:即修習一切無盡善根,以此迴向,願求法界差別無量之功德。

     

    五、十地:

    1.歡喜地:又作極喜地、喜地、悅豫地。

    2.離垢地:又作無垢地、淨地。

    3.發光地:又作明地、有光地、興光地。

    4.焰慧地:又作焰地、增曜地、暉曜地。

    5.難勝地:又作極難勝地。

    6.現前地:又作現在地、目見地、目前地。

    7.遠行地:又作深行地、深入地、深遠地、玄妙地。

    8.不動地。

    9.善慧地:又作善哉意地、善根地。

    10.法雲地:又作法雨地。

     

    六、等覺:在內容上與佛相等,而實際上修行比佛略遜一籌者,稱為等覺。等覺又稱等正覺(意為與正覺相等之覺)、有上士、一生補處、金剛心、鄰極。

     

    七、妙覺:覺行圓滿之究竟佛果,故亦為佛果之別稱。又稱妙覺地。為究極理想境地之表現;係由等覺位更斷一品之無明,而得此妙覺位。於此位能斷盡一切煩惱,智慧圓妙,覺悟涅槃之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