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北門《井仔脚瓦盤鹽田》的重啟人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03年希臘電影《香料共和國》提到「地球上有生命,生命需要食物,而鹽能讓食物更美味。食物和生命都要加鹽才會更有滋味。」鹽用對了地方,人生才有滋味。1818年開設的《井仔脚瓦盤鹽田》默默為我們提供畫龍點睛的味道,如同電影裡經營香料店的外公瓦西里,讓我們獲得「在生命裡加油添醋的啟發」。
▲ 台南北門《井仔腳瓦盤鹽田》的地標

▲ 台南北門《井仔腳瓦盤鹽田》的地標

擁有歷史悠久曬鹽製程的台南北門區,在海風鹹鹹陽光烈烈的鹹土地上討生活的鹽民,忍受風吹日曬靠天吃飯的辛勞艱苦,作家蔡素芬的長篇小說,滑落的《鹽田兒女》淚水,帶著淡淡的海腥味,深刻描繪那個時代背景下的濱海日常,兒女私情不容做主,猶如曝鹽曬鹽的日子,只有上蒼說的算。

這一片鹽份地帶的鹽業發展,始於荷蘭殖民,興於鄭成功跨海攻臺;因應清朝實施海禁政策的緣故,為求自立更生,陳永華將軍改善荷蘭人煎鹽苦澀難堪的製鹽技法,修築鹽埕,潑海水為鹵,改煎為曬,這種引進海水以日光曬鹽方式產製晶鹽,一直到民國91年關閉曬鹽場為址。

▲ 這是引進鹵水後的蒸發池

▲ 這是引進鹵水後的蒸發池

▲ 由觀景台俯瞰《井仔腳瓦盤鹽田》的輪廓

▲ 由觀景台俯瞰《井仔腳瓦盤鹽田》的輪廓

記得多年前曾經在台南七股61縣道附近,看見一座專為觀光客準備的鹽山,不少遊覽車一輛接一輛而來,當我走近後發現鹽山的真面目,不是風景明信片上雪白的鹽,而是充滿匠味與髒汙的假鹽,停留不久上完廁所就敗興而歸。

這次接受達人推薦來到井仔腳鹽田,不僅進入時光隧道,融入電視劇畫面,方格完整一落落的白鹽就堆在眼前。二話不說進入鹽場拿起鹽耙,挑起扁擔,親自體驗採收粗鹽的過程。陽光正烈,沒有多久決定放棄了人體曝曬,畢竟這是講究專業的時代,觀光客蜻蜓點水到此一遊,有些事情點到為止,也算是走了一趟「微體驗」之旅。

▲ 《井仔腳瓦盤鹽田》鹽田體驗區

▲ 《井仔腳瓦盤鹽田》鹽田體驗區

▲ 大家都在工作,我也要來幫忙

▲ 大家都在工作,我也要來幫忙

行走鹽埕旁長約200公尺的紅磚步道,欣賞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打造,由住在井仔腳庄內的退休校長、知名文史工作者黃文博所倡議的「鹽埕詩路」,更有18位在地台語詩人寫下的18首詩作,包括《鹽埕思親》、《鹹的臺灣》、《鹽埕心情》…等,在每一首詩作裡感受走過的歲月,也意會詞句中的含意。

這條文學步道營造北門井仔腳的另類風景,後來google才明白,原來北門鹽份地帶文學在台灣文學發展史占有重要地位。《鹽分地帶文學》流露出一份鹹、澀、苦等滋味,帶著濃烈的鹽分情調,充分反映出本土濃厚的鹽鄉風情。

▲ 對每一粒的鹽,我看見代代祖先的身影

▲ 對每一粒的鹽,我看見代代祖先的身影

《井仔脚鹽埕詩路》碑文上的文字:

「井仔脚鹽埕開設佇1818年,是瀨東鹽埕的第三代,嘛是臺灣上蓋古早的瓦盤鹽埕,2001年停曝了後,變身做觀光鹽埕,換了身分嘛換了性命,為此,特別邀請18位在地臺語詩人,用無仝款的心情,寫出鹽埕的鹹酸苦汫,予逐家感受,予逐家數念。」

▲ 2017年製作的《井仔脚鹽埕詩路》

▲ 2017年製作的《井仔脚鹽埕詩路》

這處北門第一座鹽田舊稱瀨東鹽場,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瓦盤鹽田遺址,為臺灣製鹽總廠在臺灣所設的六大鹽場之一。瀨東鹽場共歷經兩次遷徙,直到遷至北門井仔腳鹽田,是為第三代瀨東鹽場。

鹽民為邀免粗鹽和士壤相黏,以敲碎的瓦盤而成的碎片,以人工拼貼方式鋪設在鹽田的結晶池內,便於採收更潔淨的粗鹽。光復後民國41年(1052年)井仔腳鹽田的鹽墾改為僱曬制,鹽民生活得以安定保障,是臺灣瓦盤鹽田僱曬制的先例。

▲ 結晶池內有敲碎的瓦盤而成的碎片

▲ 結晶池內有敲碎的瓦盤而成的碎片

土地與人的關係總有信仰作為寄託,一年一度的「鯤鯓王平安鹽祭」是當地盛事,祈福順遂的加持祭典,往往具有文化意義的傳承。當時閱讀蔡素芬作品《鹽田兒女》,小說提到村裡熱鬧廟會活動的情節,或許就是以此彰顯生活不易的困境,仍要保有樂天知命的性格,才能有生生不息的未來。

raw-image

對於這片風土曾經餵養的後代子民,源自於對土地深厚的感情,感佩老祖宗艱困辛勞的付出,獻上一份誠敬的回饋之意,認養《井仔腳瓦盤鹽田》的永續,戀戀鹽田,悠悠情深,這份至誠的心意願鹹土地的歲月,永遠豐富我們的精神

▲ 《井仔腳瓦盤鹽田》認養人

▲ 《井仔腳瓦盤鹽田》認養人

全臺灣唯一僅存還在生產日曬海鹽的鹽田,吸引不少遊客前來一睹風采,重鹽分濱海之地,農作物種植不易,只能與天爭地以鹽為業。一旁有幾位攝影愛好者正在捕捉鹽民的工作身影,看著天光逐漸變化,想到鹽田夕照的落日美景,對辛勞刻苦的鹽民來說,這是日曬勞動整天後稍作歇息的時刻

▲ 雖然是觀光為主的鹽田,仍有鹽民正辛勤的工作中

▲ 雖然是觀光為主的鹽田,仍有鹽民正辛勤的工作中

延伸閱讀:【生活快門】鏡頭下瞄準的浮生錄

【更多的文章】爆米花專賣店地圖車票職男茶葉蛋新天堂樂園中年大叔養小三最近在讀書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NOWA 50+ 的風景】的粉專與我互動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非賢君子-avatar-img
2023/04/17
我曾有幸幫忙介紹鹽埕出張所的建築,即稱瀨口鹽場。是最早第一個鹽場,也是最早廢棄的鹽場之一。位於四草大眾附近,也有一個安順鹽場。原稱安平鹽田,那裡有一間跟鹽埕出張所同樣孿生兄弟的出張所。目前作為「台江鳥類生態館」,是保留許多完整的日治時期建築。都是值得參訪的好地方。
NOWA 50+ 的風景-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4/17
非賢君子 感謝您的分享耶,日後再去參觀出張所的日式建築,想必規劃的相當完整
avatar-img
NOWA 沙龍
29.5K會員
444內容數
任職的公司遭逢變故,忽如其來的變化不只是生活作息,年過五十的人生階段碰到這個意外,除了幫自己加油打氣外,同時告訴自己向「茶葉蛋」學習,蛋殼表面越多紋路的越好,經由裂縫才能越入味,口感也會更好吃。如同職場人生一樣,當見識越廣歷練越多,每個燙手山芋的修練,都是路上無限美好的風光。
NOWA 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3/22
春天是賞花的季節,繁花綻放紛紛炸裂盛開,漫步春花小徑眾花為伴,遊客爭相留影,更多不知名的花卉盡展嬌顏,人比花嬌花比人豔,錯落周遭的花神舞春風,燦爛一季的美麗。最近幾日我也步上了「臨老入花叢」的局面,紅黃粉白紫橙爭妍,捕捉眼前的自然美景豈能落於人後,這回特別的是再度走入三灣茶園,目睹一片染黃的燦爛。
Thumbnail
2024/03/22
春天是賞花的季節,繁花綻放紛紛炸裂盛開,漫步春花小徑眾花為伴,遊客爭相留影,更多不知名的花卉盡展嬌顏,人比花嬌花比人豔,錯落周遭的花神舞春風,燦爛一季的美麗。最近幾日我也步上了「臨老入花叢」的局面,紅黃粉白紫橙爭妍,捕捉眼前的自然美景豈能落於人後,這回特別的是再度走入三灣茶園,目睹一片染黃的燦爛。
Thumbnail
2024/03/18
正當王家衛導演的《繁花》廣受觀眾討論讚美之餘,春神不甘寂寞悄悄來臨,開啟繁花綻放,紛紛炸裂盛開的時節。走一趟鹿谷瑞龍宮,沿著《清水溝溪》徐徐漫步,《九重葛花道》小徑眾花為伴,紅黃粉白紫橙的春花爭妍,遊客擺拍留影,更多不知名的花卉於陽光下盡展嬌顏,人比花嬌花比人豔,花神舞春風燦爛一季的美麗。
Thumbnail
2024/03/18
正當王家衛導演的《繁花》廣受觀眾討論讚美之餘,春神不甘寂寞悄悄來臨,開啟繁花綻放,紛紛炸裂盛開的時節。走一趟鹿谷瑞龍宮,沿著《清水溝溪》徐徐漫步,《九重葛花道》小徑眾花為伴,紅黃粉白紫橙的春花爭妍,遊客擺拍留影,更多不知名的花卉於陽光下盡展嬌顏,人比花嬌花比人豔,花神舞春風燦爛一季的美麗。
Thumbnail
2024/02/27
元宵節後也是新年假期的結束,錯過每年正月初六三峽祖師廟的《三峽賽豬公》年度祭典,倒是無妨。沿著鋪石路面隨意行走在不陌生的街頭,來往遊客的臉龐盡顯新春出遊的歡喜,《三峽老街》與《祖師廟》擠進了滿滿的人群,長輩常說「過年出門不擠人,那怎麼叫逛街呢」!的確,摩肩擦踵寸步難行的景象,恢復疫情前的光景是好事。
Thumbnail
2024/02/27
元宵節後也是新年假期的結束,錯過每年正月初六三峽祖師廟的《三峽賽豬公》年度祭典,倒是無妨。沿著鋪石路面隨意行走在不陌生的街頭,來往遊客的臉龐盡顯新春出遊的歡喜,《三峽老街》與《祖師廟》擠進了滿滿的人群,長輩常說「過年出門不擠人,那怎麼叫逛街呢」!的確,摩肩擦踵寸步難行的景象,恢復疫情前的光景是好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台南」在台灣歷史上經常成為行政與經濟的重要據點,而其中如海港特色和安平古堡等歷史景點都廣為人知。而在查過台南相關資料後,台南還有個獨一無二的特色——「鹽」的文化。以下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Thumbnail
「台南」在台灣歷史上經常成為行政與經濟的重要據點,而其中如海港特色和安平古堡等歷史景點都廣為人知。而在查過台南相關資料後,台南還有個獨一無二的特色——「鹽」的文化。以下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Thumbnail
400年前荷蘭人進入臺灣,在此之前原住民曾以簡易方式取得少量的食鹽,以滿足生活上的需求。荷蘭人在臺南留有闢建鹽田的紀錄,至明鄭時期開始曬鹽,是臺灣鹽業發展的濫觴。歷經清領、日治時期至二戰後等不同階段,臺灣不斷改良曬鹽方法,擴展鹽場面積,提升食鹽總產量。就讓我們透過國家檔案,探索臺灣鹽業發展的重要事蹟
Thumbnail
400年前荷蘭人進入臺灣,在此之前原住民曾以簡易方式取得少量的食鹽,以滿足生活上的需求。荷蘭人在臺南留有闢建鹽田的紀錄,至明鄭時期開始曬鹽,是臺灣鹽業發展的濫觴。歷經清領、日治時期至二戰後等不同階段,臺灣不斷改良曬鹽方法,擴展鹽場面積,提升食鹽總產量。就讓我們透過國家檔案,探索臺灣鹽業發展的重要事蹟
Thumbnail
以下業配文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以文化古都之名升格的大臺南市,擁有巷弄老街的古樸及許多令人回味無窮的老故事,造就豐碩的文化資產與充滿在地生活價值的生命力。
Thumbnail
以下業配文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以文化古都之名升格的大臺南市,擁有巷弄老街的古樸及許多令人回味無窮的老故事,造就豐碩的文化資產與充滿在地生活價值的生命力。
Thumbnail
2003年希臘電影《香料共和國》提到「地球上有生命,生命需要食物,而鹽能讓食物更美味。食物和生命都要加鹽才會更有滋味。」鹽用對了地方,人生才有滋味。1818年開設的《井仔脚瓦盤鹽田》默默為我們提供畫龍點睛的味道,如同電影裡經營香料店的外公瓦西里,讓我們獲得「在生命裡加油添醋的啟發」。
Thumbnail
2003年希臘電影《香料共和國》提到「地球上有生命,生命需要食物,而鹽能讓食物更美味。食物和生命都要加鹽才會更有滋味。」鹽用對了地方,人生才有滋味。1818年開設的《井仔脚瓦盤鹽田》默默為我們提供畫龍點睛的味道,如同電影裡經營香料店的外公瓦西里,讓我們獲得「在生命裡加油添醋的啟發」。
Thumbnail
源自於對高雄的熱愛,對鹽埕區的喜歡,我發現當我開始搜尋鹽埕區的歷史時,非常的有趣,相對的會一直挖掘細節,越查資料越多。
Thumbnail
源自於對高雄的熱愛,對鹽埕區的喜歡,我發現當我開始搜尋鹽埕區的歷史時,非常的有趣,相對的會一直挖掘細節,越查資料越多。
Thumbnail
從明鄭時代到2002年,臺灣曬了338年的鹽。戰後政府接收日治時期的鹽業基礎,歷經復原、整理、擴建、機械化、民營化、產業轉型,而逐漸 多元發展 。讓我們透過國家檔案回顧這一段戰後臺灣鹽業的白金歲月。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檔案協同研究人員 蔡昇璋 鹽,是民生必需品,也是工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Thumbnail
從明鄭時代到2002年,臺灣曬了338年的鹽。戰後政府接收日治時期的鹽業基礎,歷經復原、整理、擴建、機械化、民營化、產業轉型,而逐漸 多元發展 。讓我們透過國家檔案回顧這一段戰後臺灣鹽業的白金歲月。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檔案協同研究人員 蔡昇璋 鹽,是民生必需品,也是工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Thumbnail
位於嘉義布袋的洲南鹽場,重現曾經在此興盛日曬海鹽傳統,並依循著節氣推出3款限量「旬鹽花」產品,集結特定時間內採收的鹽花,讓人從舌尖感受季節旬味。
Thumbnail
位於嘉義布袋的洲南鹽場,重現曾經在此興盛日曬海鹽傳統,並依循著節氣推出3款限量「旬鹽花」產品,集結特定時間內採收的鹽花,讓人從舌尖感受季節旬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