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的堡壘極簡讀後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傲慢的堡壘 好精彩!Martha #Nussbaum 信手拈來便將同一議題的相關重點通通囊括並流暢串聯。
王曉丹教授的推薦序〈狙擊權力濫用〉動詞好有張力!細心地引導可能沒讀過 Nussbaum 作品的讀者先了解她的著述脈絡,並僅以三段便精要地圈出本書核心:加害者的傲慢(對摺的人)、壓迫源於扭曲女性對貶低或侵害行為的情緒反應,以及本書主張的法律和文化改革。
(以上為我的主觀註解,請斟酌參考)
譯者看來有法律背景,但部分法律用語的中譯與我國現行法規用詞不同(如:「敵意環境」本書翻成「不友善的環境」),不確定是有意重新詮釋?還是其他原因?
1. 台灣法對 #性騷擾 的定義主要移植自美國法,書裡將幾個重要的判決寫進來論證,有助於讀者藉由實際案例來理解法律概念。
2. 對於「物化」(含括了8個特徵和內涵)、「同意/不同意」、「性騷擾作為性別歧視/物化的具體現象」等大眾常無法理解其中關連卻攸關當事人權益之重要思維,提供淺白的解說。
3. 「問責不帶惡意,寬容而非投降」以及對正確之事保持堅定而不失柔軟的心,如上反省和改變社會現狀的態度,我相信是較能讓各方找到某種調整「與自我」、「與他人」互動的長遠之道。
ps. 以上部分用詞摘自該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性,別騷動? 性別,騷動。 性別騷,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兩週前某天在某情境下淚崩,原來有些情緒一直憋著沒有處理以為自己吸收過不少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知識,自我內在剖析過應該算消化好了,噴淚當下才明白只是通通掃進某個抽屜裡暫時鎖起來。 然後我逃往書店,從溫柔的字裡行間,緩緩汲取新能量:
自己從小就好奇心蠻重的,成長過程則愈發對於 “我是誰?我為什麼這樣感覺/那樣思考?” 有興趣而持續藉由各種社會科學來探索。 也常聽聞身邊認識的朋友,在人生某個時間點上,開始投注心力涉獵心理學/哲學/社會學的知識。 我想這是因為,人類是慣性的生物,卻又不僅只是如此。我們常在情感受到強烈觸動,或陷入未
本文支持將將「墮胎」一詞改為更不具道德評價、更為中性的「終止妊娠」、「終止懷孕」一詞,但為求引述原文之完整,而保留原文出現的墮胎一詞。 以下摘錄自Kate Manne著作、巫靜文中譯的《不只是厭女》(Down Girl: The Logic of Misogyny,麥田出版)
權力不是地位(status)、不是職權(authority),且跟影響力(influence)是兩碼事。 簡單講,權力是社會控制的能力。權力不是個人的特質或財產,是你在別人的故事裡扮演的角色。 作者令我欣賞的地方,在於她展現出來的態度不是說教和譴責,而是頗為理性地分析各種關於權力的多元情境。
#接住孩子  上學期 性別思潮與當代批判 課程進入尾聲時,指導邀請另一位助教和我為這學期的 基礎法學導論「助教 Part II」,工作內容相似(除了性別同溫層學生比例降低之外 =w= ),便欣然答應了~   老師開出約18項指定閱讀,有些是書,有些是期刊論文或專文;其中一本書特別吸引了我——道歉。
不知為何,我常被朋友們拿來作為主流價值觀的“實驗組”。通常他(她)們會先跟我說一個故事,然後問我“怎麼看”,待我 “作答” 完後,再持續兩相參照與追問,有許多討論,也有不少挑戰。 談話進入尾聲時通常有幾種回應: A) 對我來說還有點難承受/我不是那麼認同,但能聊聊也不錯啦! B) 你的想法我同意,但
兩週前某天在某情境下淚崩,原來有些情緒一直憋著沒有處理以為自己吸收過不少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知識,自我內在剖析過應該算消化好了,噴淚當下才明白只是通通掃進某個抽屜裡暫時鎖起來。 然後我逃往書店,從溫柔的字裡行間,緩緩汲取新能量:
自己從小就好奇心蠻重的,成長過程則愈發對於 “我是誰?我為什麼這樣感覺/那樣思考?” 有興趣而持續藉由各種社會科學來探索。 也常聽聞身邊認識的朋友,在人生某個時間點上,開始投注心力涉獵心理學/哲學/社會學的知識。 我想這是因為,人類是慣性的生物,卻又不僅只是如此。我們常在情感受到強烈觸動,或陷入未
本文支持將將「墮胎」一詞改為更不具道德評價、更為中性的「終止妊娠」、「終止懷孕」一詞,但為求引述原文之完整,而保留原文出現的墮胎一詞。 以下摘錄自Kate Manne著作、巫靜文中譯的《不只是厭女》(Down Girl: The Logic of Misogyny,麥田出版)
權力不是地位(status)、不是職權(authority),且跟影響力(influence)是兩碼事。 簡單講,權力是社會控制的能力。權力不是個人的特質或財產,是你在別人的故事裡扮演的角色。 作者令我欣賞的地方,在於她展現出來的態度不是說教和譴責,而是頗為理性地分析各種關於權力的多元情境。
#接住孩子  上學期 性別思潮與當代批判 課程進入尾聲時,指導邀請另一位助教和我為這學期的 基礎法學導論「助教 Part II」,工作內容相似(除了性別同溫層學生比例降低之外 =w= ),便欣然答應了~   老師開出約18項指定閱讀,有些是書,有些是期刊論文或專文;其中一本書特別吸引了我——道歉。
不知為何,我常被朋友們拿來作為主流價值觀的“實驗組”。通常他(她)們會先跟我說一個故事,然後問我“怎麼看”,待我 “作答” 完後,再持續兩相參照與追問,有許多討論,也有不少挑戰。 談話進入尾聲時通常有幾種回應: A) 對我來說還有點難承受/我不是那麼認同,但能聊聊也不錯啦! B) 你的想法我同意,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健全人要如何了解身障者的性(sexuality)?對於作為健全人同時又是女性的我,女性主義是否提供介入的可能性?剛接觸《傴僂》,對這本小說僅有包括贏得芥川獎的初步認識時,我帶著這些疑問翻開了它。
Thumbnail
若將《內在革命》視為女權運動的宣傳品,便小看了此書和它的作者葛羅莉亞.史坦能。這本書並不只是一位女性的成長與自覺,而是一個人的成長與自覺,只不過主角剛好是女權動領袖而已。 依據史坦能自訴的過往,她是個非常活耀的女權運動領導人物,想必擁有相當大的媒體影響力,但,她卻在暫卸第一線工作之餘,重新檢證自
Thumbnail
1978年,法律學者凱瑟琳·麥金侖(Catharine MacKinnon)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職場女性的性騷擾》(Sexual Harassment of Working Women)。這本書改變了人們對性騷擾的看法。
Thumbnail
在這本開創性的作品中,瑪莎‧ 納思邦為性侵害和性騷擾這類重大的社會挑戰,提供了法律學者的清晰視野,並取材自哲學的思考路徑,詳細闡述了驕傲與貪婪如何導致男性物化與支配他人。
Thumbnail
《為幸褔而生》一書,作者劉宗坤介紹其中有關美國墮胎權和平權措施的著名案件,這些案件牽涉到女性爭取權益和學生爭取公平入學的權利問題。法律是為了保障所有人追求幸福的權利,推薦給關心社會議題的讀者。
Thumbnail
  我們是否帶著吃瓜心態的點開腥羶色新聞,無意間透過他人被性騷擾的經驗來滿足自己的幻想。一次又一次點閱,無數人的閱讀,造成被害人等比級數次的傷害。
Thumbnail
每當有女性站出來主張女性權益的時候,總是會有不少的女性以輕視的態度看待,並且表示情節尚輕不足掛齒,甚至公然替男性不尊重女性的行為開脫,認為自古以來都是如此,為什麼以前的女性可以選擇默不作聲,而現代女性就好似刺蝟般令人無法親近? 日本的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便在《始於極限》這本書中給出了解答,她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臺灣言論自由的基本人權, 以及對於毒舌和濫用言論自由的批評。文章中提到了同性婚姻案例,店家拒絕服務同性戀者的爭議情況。同時也提及了社會對於網紅毒舌言論的矛盾看法和文化素養的探討。
Thumbnail
《剝皮》探討性騷擾事件及人們不同處置立場的故事情節。從揭露性騷擾發生後,受害者與旁觀者的處境,引發出觀察者與直接參與者的傷痛與療癒。事件中的加害者、被害者如何應對,以及誰的立場應受同情,成為小說的重點。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健全人要如何了解身障者的性(sexuality)?對於作為健全人同時又是女性的我,女性主義是否提供介入的可能性?剛接觸《傴僂》,對這本小說僅有包括贏得芥川獎的初步認識時,我帶著這些疑問翻開了它。
Thumbnail
若將《內在革命》視為女權運動的宣傳品,便小看了此書和它的作者葛羅莉亞.史坦能。這本書並不只是一位女性的成長與自覺,而是一個人的成長與自覺,只不過主角剛好是女權動領袖而已。 依據史坦能自訴的過往,她是個非常活耀的女權運動領導人物,想必擁有相當大的媒體影響力,但,她卻在暫卸第一線工作之餘,重新檢證自
Thumbnail
1978年,法律學者凱瑟琳·麥金侖(Catharine MacKinnon)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職場女性的性騷擾》(Sexual Harassment of Working Women)。這本書改變了人們對性騷擾的看法。
Thumbnail
在這本開創性的作品中,瑪莎‧ 納思邦為性侵害和性騷擾這類重大的社會挑戰,提供了法律學者的清晰視野,並取材自哲學的思考路徑,詳細闡述了驕傲與貪婪如何導致男性物化與支配他人。
Thumbnail
《為幸褔而生》一書,作者劉宗坤介紹其中有關美國墮胎權和平權措施的著名案件,這些案件牽涉到女性爭取權益和學生爭取公平入學的權利問題。法律是為了保障所有人追求幸福的權利,推薦給關心社會議題的讀者。
Thumbnail
  我們是否帶著吃瓜心態的點開腥羶色新聞,無意間透過他人被性騷擾的經驗來滿足自己的幻想。一次又一次點閱,無數人的閱讀,造成被害人等比級數次的傷害。
Thumbnail
每當有女性站出來主張女性權益的時候,總是會有不少的女性以輕視的態度看待,並且表示情節尚輕不足掛齒,甚至公然替男性不尊重女性的行為開脫,認為自古以來都是如此,為什麼以前的女性可以選擇默不作聲,而現代女性就好似刺蝟般令人無法親近? 日本的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便在《始於極限》這本書中給出了解答,她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臺灣言論自由的基本人權, 以及對於毒舌和濫用言論自由的批評。文章中提到了同性婚姻案例,店家拒絕服務同性戀者的爭議情況。同時也提及了社會對於網紅毒舌言論的矛盾看法和文化素養的探討。
Thumbnail
《剝皮》探討性騷擾事件及人們不同處置立場的故事情節。從揭露性騷擾發生後,受害者與旁觀者的處境,引發出觀察者與直接參與者的傷痛與療癒。事件中的加害者、被害者如何應對,以及誰的立場應受同情,成為小說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