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生活指南|開場白:移動的另一種可能(盡情想像吧)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移動生活指南》是一本關注生活的獨立刊物,將於2023年6月完成紙本出刊。
本文為全刊序言,在閱讀之前,與你聊聊關於這期刊物的創作想法。

偷偷告訴你,其實我並不特別喜歡移動。

但也不討厭啦。好吧,暈車還有人擠人的時候有點煩,我承認。可是不管喜不喜歡,我們都無法否認:它確確實實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和日常裡。

你一定多少都有一些,穿梭在車陣中,或行走在流動人群裡的記憶。每天上學,下班,接送孩子,又或者因為任何原因,從一地遠赴另一地。在那些錯縱交疊的路上,有趕時間奔跑的上班族,有還沒醒就邊走邊看書的學生,有牽著孩子走路上學的父母,也有步伐緩慢,感受周遭的旅人。

生活中的移動,好像是一件有點苦悶疲憊,卻又有點奇幻的事情──流動的物象,顛簸晃蕩的空間,專屬於自己(或和他人共享)的時空。

在那遺世獨立的片刻,我能在機車後座背著英文單字,能在安穩的車廂裡和家人朋友交換秘密,能唱著歌享受當下,能聽音樂清空自己,也可以在這段時間裡想著剛剛發生的事。

它好像是某種,移動創造出的魔幻時刻。

這是刊物主題發想之初,我所想到的事。但它又不只是這樣。它可以很輕很輕,輕到不需要被注意,卻也可以很重很重,就這麼沉甸甸地佔據著我們的時間、體力,我們的每一天。

《移動生活指南》全書目錄

為本刊拉開序幕的Amo曾以自由接案維生,儘管回到固定的正職工作,仍保留了遠距的彈性。我並非想透過她訴說多麼新潮另類的生活方式,相反地,作為一位平凡(與你我無異)的上班族,她不疾不徐地,帶我們感受移動在生活中的微小存在。

第一部分「移動工作者」,邀請空服員胡吉永、氣球師吳宛芝,分享她們如何在不斷移動的工作中,取得生活平衡。她們一位在移動空間中工作;一位則是必須以移動為過渡,抵達工作地點。兩相對映,卻也有著相似的獲得。

第二部分「移動新態度」,分別以開車、騎車、徒步三種方式,叩問一項關於移動的可能。長年在兩地生活的高耀威,帶著未泯的玩心,提出一種享受通勤的態度;有著「奇怪」又獨特性格的莊竣臣,分享一種平凡卻另類的移動生活;阿弱則透過一場徒步環島,打開移動能創造的對話。

來到最終章,我貪心地想觸碰移動和地方、情感的關係。打散舊有「返鄉」與「離鄉」的二分,重新思考:人可以如何梳理對地方的情感連結?又或者,有沒有拋棄這一切框架的可能?在香港來臺的Manman身上,答案是肯定的。

七種生活的展演,說穿了,無非只是試圖開啟一種新的想像:我們共同建構在移動上,那種有點負面的微小認知,有沒有被推翻的可能?

移動像是一塊生活的切片,它有時是一種不得不,有時是逃離和追尋的過程,有時是情感和思緒流動的空間,也有些時候,在出發與抵達之間,凝縮了我們的生命狀態。

某種程度上,移動還帶有挑戰、變動的性質,當我在七位彼此毫無關聯的受訪者身上,試圖以移動的不同面向切入他們的生活時,卻意外發現了某些相似的性格特質,彷若冥冥之中,在他們的生活裡,一直有著連繫。至於那到底是什麼特質?我當然不會寫在這裡,留待你去發現。

如果你也有點好奇,就去看看吧,我們一起。

《移動生活指南》讀後回饋表單|點此填寫
「你為了什麼而移動?」「你背負著什麼前行?」

生活,是由微小的日常堆疊而來。
本刊試圖在日復一日的慣例裡,挖掘一點點新意,
一點點,重新思考那些理所當然的可能。
本文收錄於《移動生活指南》,作者林玥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3會員
21內容數
努力不要忘記想要書寫的理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人學的Bryent曾經說過,跟著社會的腳步求職就像跟團,自己找興趣就像自由行,對於我這個剛離開公職這個大旅行團的我原本只知道跟團,但這個比喻在我這次的日本之行似乎慢慢思考到這個比喻越來越有味道:
Thumbnail
城市可以「是」怎樣?可以「變成」怎樣? 騎車、開車、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各有不同風景,這也是現代性所帶來的視覺景觀變化。但在此之前,我們都是步行者。尤其當我們閒散漫步時,將看到生活日常習焉未察的驚喜。也就是尋求『再魅』......
參觀完即將打工的地方,瀟灑的坐朋友的車回住宿。 隔天下樓拿著鑰匙,眼睛掃射所有車輛,尷尬的想起昨天的傻怎麼忘了把腳踏車騎回來,我只好手拿一堆備品,邊走路邊想著書裡搭便車的手勢,但每次回頭,都不敢把手亮出來。 只是想著勇敢的作者提到不用錢也可以旅行的概念,真的是看書歸看書,身體力行沒
Thumbnail
有人問我,我是一個喜歡一個人旅行的人嗎? 我說是的,但那時我還回答不出為什麼喜歡一個人旅行。直到有一次在日本搭著搖搖晃晃的電車,在那個當下,周圍沒有人說中文,車廂內沒有跑馬燈,我必須自己聽車內的日語廣播,才知道當下到了哪一站。那時,我忽然明白了,我愛的是一個人旅行的清醒感。 自由,是一種清醒
Thumbnail
雖說早已習慣都市的車水馬龍,但那也不能說是習慣,而是日常;自出生以來就不斷地跟時間奔跑著,公車要追不上了,捷運要開走了,不斷地與之來往,從來都不是我還有多少時間,而是我剩下多少時間。
Thumbnail
通勤時間一直是影響我上班心情的最大因素,單趟一小時的通勤,每天就有兩個小時浪費在交通上,早上必須比別人早起一小時,回家也比別人多一小時,導致每天都有兩個小時感到焦躁,因此在通勤過程中,找到有意義的事情,能大大減緩焦慮的心情。以下分享四個我認為通勤最適合做的事。
自從識覺中樞中風受損以後,看東西都好像霧裡看花,所以就不敢開車或騎車了!我相信我應該是還可以的,但是不能拿路人做賭注吧?一開始,都是麻煩家人載我,但是麻煩別人多了,總是會招人嫌,那怕是家人?或許有上億的活期存款,會有不一樣的對待,可惜我沒有。而重點是我從小的習慣就是走到那裡,看到那裡,沒有目標也是件
Thumbnail
以前的人常說一個人的驛馬星重就喜歡四處亂跑尋奇,沒有一刻靜下來 。雖然我的驛馬星不重,但是好奇心重,心不能安份,一有機會就想往外跑,看看別人在做什麼。長大之後,做了文字工作者,經常缺題材,所以旅行是很大的養份,四處觀察異國風情,題材就會俯拾即是。疫情之後暫停旅行,本以為江郎才盡,正好相反。 我
Thumbnail
大人學的Bryent曾經說過,跟著社會的腳步求職就像跟團,自己找興趣就像自由行,對於我這個剛離開公職這個大旅行團的我原本只知道跟團,但這個比喻在我這次的日本之行似乎慢慢思考到這個比喻越來越有味道:
Thumbnail
城市可以「是」怎樣?可以「變成」怎樣? 騎車、開車、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各有不同風景,這也是現代性所帶來的視覺景觀變化。但在此之前,我們都是步行者。尤其當我們閒散漫步時,將看到生活日常習焉未察的驚喜。也就是尋求『再魅』......
參觀完即將打工的地方,瀟灑的坐朋友的車回住宿。 隔天下樓拿著鑰匙,眼睛掃射所有車輛,尷尬的想起昨天的傻怎麼忘了把腳踏車騎回來,我只好手拿一堆備品,邊走路邊想著書裡搭便車的手勢,但每次回頭,都不敢把手亮出來。 只是想著勇敢的作者提到不用錢也可以旅行的概念,真的是看書歸看書,身體力行沒
Thumbnail
有人問我,我是一個喜歡一個人旅行的人嗎? 我說是的,但那時我還回答不出為什麼喜歡一個人旅行。直到有一次在日本搭著搖搖晃晃的電車,在那個當下,周圍沒有人說中文,車廂內沒有跑馬燈,我必須自己聽車內的日語廣播,才知道當下到了哪一站。那時,我忽然明白了,我愛的是一個人旅行的清醒感。 自由,是一種清醒
Thumbnail
雖說早已習慣都市的車水馬龍,但那也不能說是習慣,而是日常;自出生以來就不斷地跟時間奔跑著,公車要追不上了,捷運要開走了,不斷地與之來往,從來都不是我還有多少時間,而是我剩下多少時間。
Thumbnail
通勤時間一直是影響我上班心情的最大因素,單趟一小時的通勤,每天就有兩個小時浪費在交通上,早上必須比別人早起一小時,回家也比別人多一小時,導致每天都有兩個小時感到焦躁,因此在通勤過程中,找到有意義的事情,能大大減緩焦慮的心情。以下分享四個我認為通勤最適合做的事。
自從識覺中樞中風受損以後,看東西都好像霧裡看花,所以就不敢開車或騎車了!我相信我應該是還可以的,但是不能拿路人做賭注吧?一開始,都是麻煩家人載我,但是麻煩別人多了,總是會招人嫌,那怕是家人?或許有上億的活期存款,會有不一樣的對待,可惜我沒有。而重點是我從小的習慣就是走到那裡,看到那裡,沒有目標也是件
Thumbnail
以前的人常說一個人的驛馬星重就喜歡四處亂跑尋奇,沒有一刻靜下來 。雖然我的驛馬星不重,但是好奇心重,心不能安份,一有機會就想往外跑,看看別人在做什麼。長大之後,做了文字工作者,經常缺題材,所以旅行是很大的養份,四處觀察異國風情,題材就會俯拾即是。疫情之後暫停旅行,本以為江郎才盡,正好相反。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