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詩
| | | | |
李商隱詠史詩的特色
李商隱的歷史思想可由其詠史詩歸納出兩個重要觀念「成由勤儉破由奢,莫恃金湯忽太平」。他的詠史詩特色主要也是圍繞在這方向,大抵以政治事件的變遷和歷史人物功過的評估為寫作素材。
(一)藝術概括性更趨精簡 漢魏六朝的詠史詩習用五古,容量較大,語言較自由,不同於近體詩特別要求壓縮。少陵詠古多用七律,已為不易,義山則除用律詩外,更常用絕句,選擇典型的歷史生活事件,畫龍點睛。像《賈生》「…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諷刺文帝雖用賢臣而不能盡其才,感嘆賈生雖遇明主而不能有所為。藉於這短短的四句中,讓讀者可一窺漢初的政治狀況,隱約看到史實的具體呈現。
(二)詠史與詠懷古蹟融成一氣 這一點上,義山承受杜甫、許渾的影響,作出進一步融合,在一些詠史詩中,渲染了史事發生處所的景象氣氛,對比今昔的變遷,融合了時地兩方面的因素,使詠史詩的韻味更親切,形象更具體。
比如《詠史》「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間同曉夢,鍾山何處有龍盤?」玄武湖、雞鳴埭的開闢,孫皓的降晉,原是古事,然而經過第三句這一轉捩,便由「懷古」而引入「傷今」,使古事與現實相契合。在句中,詩人一面蘊藉地點出「地靈不如人傑」的主旨,暗示一個朝廷,如果盤遊不戒,人謀不臧,則縱有龍盤虎踞的山川形勝可憑,也終不免敗亡的惡果。
(三)藉史實以針砭時政,警戒性重於指導性 義山詠史詩的題材,多為南朝和隋代帝王失國與唐代馬嵬之變。即使寫一人一事,也能聯繫朝政大端,而結合朝政抒寫的人與事,又多屬有關上述的否定形象,即較少歌頌古代的正面人物或理想人物。換言之,較偏於消極。
像《詠史》一面又借地靈不如人傑的意義,讓讀者悵觸於政治興亡、山川依舊的滄桑之感,體認到晚唐王氣和六朝王氣同一消沉的悲哀。其他像《隋宮》:「乘興南遊不戒嚴…」等詩,莫不微辭託諷,幽折警動,在歷代詠史詩中,獨標一幟。
(四)對於歷史人物寫抑鬱多於飛揚 義山寫歷史人物,幾乎全由失意處下筆。其實義山筆下人物也曾有飛揚。如諸葛亮,幸遇知己之主,如魚得水。《籌筆驛》「徒令上將揮神筆,…關張無命欲何如?」賢者奮勵所得,在命運的作弄下,顯得薄弱而無奈。義山帶給我們的是有材不遇或形格勢禁的慨歎,詩意中歷史充滿了沈滯與鬱結。
結論:義山詠史之作,大體承繼杜甫一體,與前人比較,似乎能進一步將古代史事與現實情景加以融合,題材雖不如杜甫廣大,但他寫得更深更細,曲折動人,在藝術上有一番創新。